基本資料
交通方式
路線地圖
人文生態
相關GPX
- 所在縣市
- 台東縣臺東市
- 里程
- 1.6公里
- 步道類型
- 郊山步道
- 步道型態
- 環狀
- 海拔高度
- 26~50公尺
- 高度落差
- 24公尺
- 路面狀況
- 枕木步道、石階
- 所需時間
- 40 分鐘
- 難易度
- 低
- 所屬園區
- -
- 山脈
- -
- 最適季節
- 全年
- 申請入山
- 否
- 申請入園
- 否
- 基點
- 1.鯉魚山(卑南山,熬魚山)/75m/省政府圖根補點(已遺失)
2.中研點S211號(背嶺觀景台附近)
- 開車
- 【鯉魚山步道入口】
台9線或台11線→台東市→博愛路→鯉魚山公園。步道起點即在公園入口處。
- 大眾運輸
- 【鯉魚山步道入口】
1.於台東市區搭乘「市區循環線」於「鐵花村」站下車,即抵達公園入口。
2.於台東火車站搭乘公車至台東轉運站,步行至博愛路(約350公尺)。
3.於台東航空站搭乘「陸海空區間車」至台東轉運站,步行至博愛路(約350公尺)。
4.於花蓮搭鼎東客運海線、台灣好行至台東轉運站,步行至博愛路(約350公尺)。
5.於高雄搭國光客運至台東轉運站,步行至博愛路(約350公尺)。
- 路線規劃
-
台東鯉魚山步道請輸入出發地
- 出發點
- 鯉魚山步道入口
- 路線
- 鯉魚山步道入口→(0.2K, 5分鐘)→第一山頭觀景台→(0.2K, 5分鐘)→鯉眼觀景平台→(0.2K, 5分鐘)→鯉首觀景平台→(0.4K, 10分鐘)→背嶺觀景平台→(0.2K, 5分鐘)→鯉尾觀景台→(0.3K, 5分鐘)→忠烈祠→(0.2K, 5分鐘)→鯉魚山步道入口
- 豐富的歷史遺跡
- 鯉魚山有豐富的歷史遺跡,西元1968年興建龍鳳佛堂時意外發現了大量的石板棺、素面陶、紡輪、石斧、石針、錛鑿、矛鏃、玉玦等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卑南文化遺物。可推知早期居住在此地的人類已過著漁獵、農耕及紡織生活,也會和其他地方進行交易活動,甚至發生爭戰事件。
- 鯉魚山
- 阿美族昔稱鯉魚山為「kinafaragaw」,意思是蒼蠅很多的地方,後來轉音成「baragau」或「varagau」。清朝末年,當地知州胡傳在鯉魚山興建「昭忠祠」,日治時期則成為日本人的神社,光復後又改為「忠烈祠」。解嚴之前鯉魚山為軍事重地,周邊築有碉堡、防空洞,且禁止遊客擅入。解嚴後軍方撤出,遂變成當地居民活動的場所。
- 貓山
- 傳說鯉魚山是由兩條魚所組成,原本這兩條魚在夜晚會活動,後來由於被荷蘭人挖走藏匿於山中的寶藏,留下現今鐵道旁所看到的兩個空的大石洞,這石洞就是魚眼部分,鯉魚因為失去雙眼,只能固定在原地無法動彈。另一傳說是,有一位來自台東平原的少年戀上一位原住民公主,但受到眾人的反對,因此頭目派出勇士追殺年輕人,年輕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自殺,其軀體化成鯉魚山。而頭目對於魚靈化身的年輕人十分不放心,特地請來貓神看緊這條魚靈,而那貓神也就是現在的「貓山」。
- 動物
- 林木蓊鬱的鯉魚山步道堪稱為都市叢林,常見的鳥類包括、大卷尾、烏頭翁、樹鵲、綠繡眼等;夏季昆蟲多樣,蟬、蜻蜓及蝴蝶,穿梭在林間。
- 植物
- 步道沿途可觀賞遮天閉日百年榕樹、樟樹、欖仁、木棉、茄苳等植物。枝葉繁密的老榕樹可說是鯉魚山的主要植物特色,每一棵老榕均垂生數十根支柱根,營造了一座樹林的氣勢。登上觀景平台,隨即被榕樹支柱根環繞,宛如進入榕根之城,而深濃的樹蔭提供遊人一片清涼。藤本植物也具生態與觀賞價值,盤龍木攀附於步道旁林木上,是小紫斑蝶的幼蟲食草夏日果實成熟時豔紅欲滴,相當醒目;初春盛開的山素英是台灣特有種,花朵潔白芬芳,形似小太陽,非常討喜。
- 地形地貌
- 鯉魚山舊名「鰲魚山」,因與卑南山台地擦撞,一個向西南傾沒的背斜狀小丘因而被推擠上翻,形成今日所看到的孤丘。丘上岩石長年受到海蝕作用和卑南大溪沖蝕作用影響,有著蒼桑的輪廓。沿著舊鐵道旁的木棧道行走,即可觀察到卑南山與鯉魚山推擠分離時所造成的堅硬崖壁。
- 特色
- 台東市的市區綠肺,登山視野極佳,林蔭幽森、老樹林立,並有歷史遺跡,是台東市極佳的健行步道。
最新討論
發表新討論相關相簿
看更多相關心得
看更多路線評論
發表評論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