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霧山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地處立霧溪與其支流砂卡噹溪的分水嶺上,聞名的蘇花公路清水斷崖即由山腳下穿切而過,因山體幾乎全由堅硬的大理岩所構成,東、西、南面皆為峭壁,讓山勢更顯峻峭,且林木強韌,常有難纏的雜木林矮叢,稜線上的展望極佳,山腳下的太平洋、立霧溪、依山臨溪的散居部落、河口台地的都市群居,絕美景色一覽無遺。
立霧山位於花蓮縣秀林鄉,地處立霧溪與其支流砂卡噹溪的分水嶺上,聞名的蘇花公路清水斷崖即由山腳下穿切而過,因山體幾乎全由堅硬的大理岩所構成,東、西、南面皆為峭壁,讓山勢更顯峻峭,且林木強韌,常有難纏的雜木林矮叢,稜線上的展望極佳,山腳下的太平洋、立霧溪、依山臨溪的散居部落、河口台地的都市群居,絕美景色一覽無遺。
基本資料
交通方式
路線地圖
人文生態
相關GPX
- 開車
- 【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北部出發:
1.沿台9線從新店出發,通過宜蘭和蘇澳可到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2.沿台2線從瑞芳出發,經宜蘭,然後接台9線(蘇花公路)到太魯閣國家公園。
3.沿國道5號從南港或木柵到蘇澳,然後接台9線(蘇花公路)到達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南部出發:
1.沿沿台9線從東到太魯閣國家公園。
2.沿台11線從台東到花蓮,然後接台9線(蘇花公路)可至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西部出發:沿國道3號從台中出發,自草屯接台14線到埔里,經台14甲至大禹嶺,最後沿台8線(中橫公路) 到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 大眾運輸
- 【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1.搭臺鐵至花蓮站,轉搭花蓮客運1126、1129、1133、1141或310台灣好行太魯閣線,至「太魯閣遊客中心」站下車。
2.搭臺鐵至新城站,轉搭太魯閣客運302、花蓮客運1133,至「太魯閣遊客中心」站下車。
3.搭臺鐵至花蓮站,轉搭花蓮客運1132,至「太魯閣」站下車。步行約700公尺即抵達太魯閣遊客中心。
- 路線規劃
-
立霧山登山步道請輸入出發地
- 出發點
- 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 路線
- 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6.5k, 180分鐘)→立霧山登山口→(0.7k, 35分鐘)→立霧山→(0.7k, 30分鐘)→立霧山登山口→(6.5k, 145分鐘)→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
- 備註
- 1. 立霧山與千里眼山、清水大山被合稱為砂卡噹三雄。
2. 行走立霧山的其中一條熱門路線,便是經由大同部落,循砂卡噹三間厝的步道回程,可順遊砂卡噹美景,但每逢地震或大雨過後,砂卡礑步道濕滑且易落石,建議各位山友審慎前往。
- 太魯閣戰役
- 在日人的統治期間,東台灣先後發生了「新城事件」和「威里事件」,開啟了台灣戰史上最慘烈的「太魯閣戰役」。居住在此地的頭目哈鹿閣那威(Holok-Naowi),令日本人無法進入太魯閣地區長達18年,直到1914年日人兵分四路對太魯閣人進行圍剿,哈鹿閣率族人奮勇抵抗,最後寡不敵眾,為顧及全族人命派,棄械投降隔年抑鬱而終。日人對哈鹿閣又恨又敬,在征服後,把赫赫斯社改為哈鹿閣社,把浴血激戰山頭取名為哈鹿閣台。 戰爭結束後,日人懼怕太魯閣人反抗復萌,開始大規模的強迫搬遷,1937年後,太魯閣山林炊煙聚落人影不復存在。
- 得卡倫步道
- 這是民國92年才舖設完成的步道,步道以太魯閣台地昔日為太魯閣族得卡倫部落命名。
- 大禮大同步道
- 原為部落居民的聯外道路,也是拜訪立霧山的必經之路。大禮大同部落位於海拔1000公尺左右的山區,前往部落的路總共有三條,入口處分別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太魯閣台地的得卡倫步道、砂卡礑步道三間屋,以及靠近立霧發電廠路邊的小階梯。
- 大禮大同部落
- 太魯閣族人約二、三百年前由南投霧社一帶,翻越奇萊山及合歡山,定居於立霧溪流域及木瓜溪流域。日治時期,在日人的「理蕃政策」下,大部分的太魯閣族人被迫遷離原居地,僅赫赫斯(大禮)、砂卡礑(大同)和西拉岸三部落因種植區而豁免。其中大同部落日治時期曾與此地設有日軍駐在所,管理附近的部落,至民國34年廢止。當年的「番童教育所」,光復後改為富世國小大同分校,民國68年廢校,學校的舊址如今已被竹林淹沒。
- 索道遺跡
- 太魯閣地區從民國57年起陸續進行伐木作業,直到民國75年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全面停止伐木。當年伐木時的索道,隨著伐木事業的終止,運送木材的索道亦已拆除。今日的砂卡礑林道上,仍可遇到居民的碰碰車在林道上載運家人及物品,農忙時亦可看到部落上方的流籠將農產品運送到下方的富士台地。(流籠自2014麥德姆颱風後已損毀)
- 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
- 為了產業及部落的整體發展,大同與大禮的部落居民成立了「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進會」,凝聚眾人的力量,拓展生態旅遊,除了使用當地的建材和力造屋之外,規劃中的深度旅遊將請您前來體驗同禮之美,喝自己釀的酒、吃自己做的食物,進而了解太魯閣人。
- 動物
- 大同大禮部落的動物資源豐富,山豬、山羌、長鬃山羊、台灣水鹿等,都是常出現在部落居民們口中的狩獵故事的主角。除此之外,沿路還可見白面鼯鼠、台灣獼猴、藍腹鷴、烏頭翁、小捲尾、紅嘴黑鵯、蛇目蝶、蟬、蝗蟲、枯葉蝶、鍬形蟲、蚤斯等。
- 植物
- 立霧山沿途皆為中低海拔雜林,其中普陀南星、台灣及己、長距根節蘭、拔契、川上氏菫菜、根節蘭、彩葉草、早田氏蛇根草、華八仙、水鴨腳秋海棠、沿階草、海金沙、阿里山鬼督郵、台灣一葉蘭、島田氏澤蘭等都是林中常見的植物。
- 地形地貌
- 立霧山幾乎全由堅硬的大理岩所構成,東向坡為有名的清水斷崖的一部份,岩體裸露幾無覆土;西向坡近嶺線之山腹雖然發育了大同、大禮兩處緩坡地,其周圍及下坡處仍然是大理岩絕壁。所以立霧山東、南、西三面,都是大理岩的斷崖峭壁,而大同、大禮則處此絕壁群中,呈現孤立的高原地貌。
- 特色
- 立霧山有嶙峋峻峭的山徑,有平易近人的緩坡林道,有自然茂密的森林,有宛如世外桃源的部落山居,徜徉在翠綠山嶺與浩瀚太平洋間,讓你一條步道一次滿足!
最新討論
發表新討論相關相簿
看更多相關心得
看更多路線評論
發表評論
-
陳小松
山頂無展望,只有三角點可拍,從登山口進入後一路都上,因為上山時已有白牆,故無往觀景台方向走去,且往觀景台路況不佳,山林道路不太好走,有螞蝗出沒,需要加以防範,有隊友腿上被咬兩口,從遊客中心上砂卡噹步道我是走比較少人會走的恐龍背,雖然路程較短,但是陡上的路程不建議新手走。
-
Rootrn
遊客中心走得卡倫步道-大禮步道,約2.3KM爬升700公尺較為辛苦。中間砂卡噹林道路途雖長但平緩好走,沿路可欣賞遠方山景。立霧山登山口開始一路陡上,三角點無展望,往立霧眺口觀景平台這段路跡不明顯,需特別注意方向與登山條,但觀景平台展望整個太平洋景觀非常漂亮。觀景平台往達道的家雨後泥濘,雖有舖設葉子仍須小心行走以免滑倒。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