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中文簡介文章作者:王士豪醫師。
本論文聯絡人:王士豪醫師,mountainwangsh@gmail.com
(歡迎分享本文章,為了避免掛一漏萬,請務必完整保留本中文簡介文章第一行標題至最後一行作者資訊。除非獲得王士豪醫師親自同意,請勿對本中文簡介文章進行任何形式的節錄與摘要。)
由王士豪醫師帶領的台灣高山醫學研究團隊,最近一篇論文,獲得接受刊登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由公共科學圖書館(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PLOS)發行的PLOS ONE,本論文已經於2017年8月23日刊出,王士豪醫師為本篇論文的通訊指導作者,鄭斐茵醫師為第一作者,以下是全文連結。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nd associated symptoms in children trekking on Xue Mountain, Taiwan(孩童登台灣雪山時,急性高山病及相關症狀之發生率及嚴重度)
全文連結:http://journals.plos.org/plosone/article…
中文簡介主文:
本論文的主題是針對孩童登高山過程中,急性高山症及各個症狀之發生率與嚴重度表現,進行完整的描述與討論。
本論文分析了197位登雪山之六年級學童,這些學童均為沒有經過完全的高地適應(註1)的低地住民(註2)。登雪山的行程第一天是由平地搭車到海拔2,179公尺的雪山登山口後步行到約海拔2,460公尺的七卡山莊(宿),第二天由七卡山莊步行到海拔3,100公尺的三六九山莊(宿),第三天由三六九山莊步行到海拔3,886公尺的雪山主峰頂後下山。
本研究評估的時間及地點是第一天抵達七卡山莊傍晚,第二天抵達三六九山莊傍晚,以及第三天登頂雪山主峰後回到三六九山莊時。其中,只有達到急性高山病診斷標準(在七卡山莊以上,出現頭痛,再加上頭暈、失眠、噁心嘔吐沒胃口、疲憊虛弱至少一個症狀,且總分達到三分)的孩子,才會使用丹木斯(Acetazolamide),只有達到嚴重急性高山症(達到急性高山症且總分達到五分)的孩子,才會使用類固醇(Dexamethasone),普拿疼(Acetaminophen)只有用在緩解頭痛,止吐藥(metoclopramide)只有用在緩解噁心嘔吐。
我們發現,符合急性高山病診斷標準的學童的比例是40.6%,達到嚴重急性高山症的學童是12.5%。男童比女童更容易發生急性高山病,有48.6%的男童出現急性高山病,而只有30.2%的女童發生急性高山病。此外,體重較重及身體質量指數(BMI)較高的孩童,比較容易出現急性高山病。發生急性高山病的孩子,平均體重是47.8公斤,平均BMI是20.2;沒有發生急性高山病的孩子,平均體重是43.1公斤,平均BMI是18.7(表一: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3207.t001)。
在圖一(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3207.g001)中可以看到,急性高山病整體發生率約為40%,其中在第二天抵達三六九山莊時,急性高山病的盛行率最高,第三天急性高山病的盛行率稍降,這可能是因為使用藥物治療的關係,也可能是因為在原高度三六九山莊經過一個晚上後高度適應的效應已經開始發生。
在表二(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3207.t002)中也可以看見,睡眠困難是發生率最高的身體不適症狀(74.6%),其次是頭暈(61.9%),再來是頭痛(58.4%)。各種症狀的盛行率都在三六九山莊的兩個量測點達到最高,這與三六九山莊是這個登山活動中的最高海拔住宿點有關。同樣的,我們也發現頭痛與睡眠困難,在第三天的發生率都稍降,這可能是因為使用藥物治療的關係,也可能是因為在原高度三六九山莊經過一個晚上後高度適應的效應已經開始發生。
在圖二(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3207.g002)中可以看到,睡眠困難是發生率最高的身體不適症狀,其次是頭暈及頭痛,在各種症狀中,男孩的發生率都比女孩高。
在圖三(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3207.g003)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有達到急性高山病診斷標準的孩子,或是沒有達到急性高山病診斷標準的孩子,各種症狀的盛行率都是第二天達到最高,且在第三天稍稍下降,這是因為隨著高度上升所致,「高度越高,症狀越多」。在相同高度(三六九山莊,海拔3,100公尺)住宿一晚後,各個症狀的盛行率稍降,這可能是因為使用藥物治療的關係,也可能是因為在原高度三六九山莊經過一個晚上後高度適應的效應已經開始發生。
在圖四(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183207.g004)中可以看到,不管是有達到急性高山病診斷標準的孩子,或是沒有達到急性高山病診斷標準的孩子,各種症狀的嚴重度都是第二天達到最高,且在第三天稍稍下降,這是因為隨著高度上升所致,「高度越高,症狀越嚴重」。在相同高度(三六九山莊,海拔3,100公尺)住宿一晚後,各個症狀的嚴重度稍降,這可能是因為使用藥物治療的關係,也可能是因為在原高度三六九山莊經過一個晚上後高度適應的效應已經開始發生。
整體而言,有37.1%的孩子有使用藥物,在達到急性高山症診斷標準的孩子裡,有56.3%的孩子有使用藥物。在沒有達到急性高山症診斷標準的孩子裡,也有23.9%的孩子有使用藥物來緩解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因此,並非所有發生急性高山病的病患都需要用藥,另一方面,沒有發生急性高山病的病患,也不代表都不需要使用藥物。
最後,本研究在各個定點有測量血氧飽和度及心跳次數,但是,在三個測量時間地點裡,達到急性高山病診斷標準與沒有達到診斷標準的這兩組,血氧飽和度及心跳次數的數值都沒有統計學上顯著差異。
討論:
1. 由於有研究團隊及醫療團隊的介入,且因為研究需要,我們會真實的記錄所有的症狀,因此,會有更多潛在已經發生急性高山病的孩子被誠實的診斷出來,這是此登山活動急性高山病發生率偏高的其中一個原因。雖然急性高山病的發生率偏高,但是整體卻是比較安全的,所有孩子都安全地完成活動,這代表了,登山活動帶領者,對於急性高山病的診斷能力越強,就能讓更多病患被即時且誠實地發現,越有機會及早處置,這會讓登山活動參與的成員越安全。
2. 基於孩子安全的考量,針對已經發病的孩童,本活動有用藥,而用藥的結果將會是讓急性高山病及各症狀的整體發生率與嚴重度下降。因此,如果沒有使用任何藥物,本活動孩子的急性高山病可能發生率會更高且症狀嚴重度會更嚴重。
3. 在本研究裡,血氧飽和度及心跳數值與急性高山病之發生並無相關性,這與先前我帶領的研究團隊在玉山進行的研究結論相同。因此,我們認為,在台灣的海拔高度,血氧飽和度及心跳數值只能用於身體出現不適後的持續量測,來作為病情是否改善的參考數字。血氧飽和度及心跳數值無法在症狀出現之前用於預測急性高山病。
4.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某國小,他們的登山行前訓練異常的紮實,在登高山活動前,都至少進行了超過一年的長泳及長跑訓練,且至少半年的登階及郊山訓練,因此,登山前的訓練準備及孩童整體體能狀況在台灣地區應屬不差,甚至名列前茅。
結論:
登雪山孩童的急性高山病發生率為40.6%,急性高山症很常見,但多半是屬於輕微症狀。男孩及較高的身體質量指數是急性高山病的兩個獨立的危險因子。睡眠困難是最常見的症狀。在第三天頭痛等症狀盛行率及嚴重度下降,可能是因為使用藥物治療的關係,也可能是因為在原高度三六九山莊經過一個晚上後高度適應的效應已經開始發生。
註1:高地適應是指身體適應高海拔地區氧氣減少的過程,高地適應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連續在高地(海拔高於2,500公尺)居住數個星期才能完成。目前,台灣所有中、小學登高山活動,均不可能有「經過完全的高地適應」的孩童參與。
註2:低地住民是指一年有半數時間居住生活在海拔低於3,000公尺以下的人類,世界上只有藏人、雪巴人、東非衣索比亞人以及南美安地斯山脈原住民為高地住民。台灣所有人民,包含所有的原住民,均為低地住民。
王士豪醫師 2017.8.24
--
王士豪醫師
國立體育大學管理學院休閒產業經營學系兼任副教授
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副理事長
世界山岳聯盟(UIAA)醫療委員會委員
長庚醫院運動醫學團隊/嘉義長庚醫院復健科顧問醫師
佛教大林慈濟醫院兼任主治醫師
前美國科羅拉多大學醫學院高海拔醫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Email: mountainwangsh@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