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攝影玩家對平溪的印象大多都是天燈與老街吧。從平溪車站走出來,街旁的攤販賣著天燈的吊飾,有著幾攤烤香腸、豆花、挫冰的攤販,還有古早的雜貨店,傳統早餐店,在早晨小小寧靜的街道,我眼前所見的平溪十分符合這個印象。不過對我來說,平溪與小黃山是劃上等號的 – 因為我第一次來這裡是爬山、第二次來這裡也是爬山、第三次來這裡還是爬山、第四次來這裡仍然是爬山 – 而這個山對登山客來說一定相當熟悉,講到平溪一定就會想到的山 – 平溪慈母孝子山。
平溪慈母孝子山包含孝子山、慈母峰、普陀峰,為平溪相當有名的三座單面山,海拔介於 360~450公尺之間,均為岩壁形成。因鄰近共有二十多座山峰,被稱為「二十四孝山」,孝子山面向慈母峰有些彎曲,類似孝子向慈母鞠躬狀。另又因山形酷似中國黃山,也有「小黃山」的稱號。由於三座山步道均設在岩稜上人工鑿出的階梯,兩側雖多有設鐵杆圍繩但曝露感強烈,除了相當刺激以外,有懼高症者也請小心攀爬。
山群緊臨平溪車站,步行至登山口後僅約需20分鐘即可抵孝子山頂,莫約兩小時即可以環三座山而下,可說是北部體驗岩稜相當輕鬆且方便的行程。
喜歡爬山的我,同時也喜歡攝影,但若要說會真正的玩起攝影,那也是因為爬山 – 想要把山上美麗的風景給帶回家。而慈母孝子山可以說是見證了我玩攝影的歷程;我從手掌大小的小型消費相機開始,就拿來留下平溪小黃山的紀錄。我記得那是臺裝了只能拍 136張照片的 Olympus 相機,使用的是 XD 記憶卡。而後再訪時我已經改用 Nikon D300s 了。
若光是慈母峰孝子山,那真是相當的好爬。從車站出來走若約十來分鐘的石階步道,在林蔭之間伴著小溪,並不會感到炎熱
抵達一個平台後,會有數個不同的路徑可以選擇,其中一個是往孝子山、一個是往慈母峰,另一個則是往普陀山及中央尖的步道。另外其中還有一個是開鑿到一半即中斷的山徑。從這裡要到慈母孝子山的山頂,那就真的是相當快了,用不了十分鐘就可以抵達孝子山。
孝子山是一塊獨立的岩石,從山下要爬一個鐵梯,再走開鑿在岩石上的石階才能到達山頂。
山上有兩尊觀音像,在平溪火車站就可以看到。如果你有機會到平溪去,不妨在出站的時候往南邊的山區望去,群山中有一塊褐色的岩石,石頂有兩點白白的山,那就是孝子山了;有時候還可以看到有人在上面遠望呢!
上圖為從慈母峰望向孝子山的照片,觀音像在山的另外一邊所以從這一面看不到。
從孝子山下來回到叉路平台後,可以再往慈母峰或普陀山攀登。我認為若是來遊這三座山的話,以孝子→慈母峰→普陀山的順序為佳,恰好可以一峰接一峰,爬完就下山吃冰。我們這次也是接著爬慈母峰。
慈母峰的山路與孝子山略有不同,孝子山比較平緩,慈母峰則是沿著岩稜一口氣登頂。下圖為孝子望向慈母峰山徑 (拍照時右圖山頂上正好有個人飄浮在那裡,頗巧)
實際上走起來會像是這樣
從慈母峰望向普陀山最刺激的稜線段
從普陀山回望慈母峰則會是像這樣
普陀山的岩稜曝露感也是極強
從這幾座山都可以輕易的看到平溪市區,也可以相當清楚的聽到火車的汽笛聲。
平溪慈母孝子山若說是逸樂的郊遊行,那麼中央尖臭頭山就回歸了一般登山的健走行 – 泥土路、草叢、山崖、峭壁、還有各式各樣的野外生物。與其說這是郊山,倒不如說他與中級山有相似的地形 – 當然這樣的等級在中級山來說,也許只算是小菜一疊。中央尖與臭頭山分別高 580 及 476 公尺,難度較慈母三峰高,並有垂直岩壁、拉繩及瘦稜,對攀岩有恐懼者,不宜走此路,以免進退兩難。至於對拉繩有特殊癖好的人當然是一定要嘗試。若由慈母峰連走中央尖、臭頭山出平溪國中,則路上會經過東勢格古道,據聞這裡是賞螢的好去處,只是網路上查得到的資訊不多,實際上我當年經過的時候,也不是在晚上,所以沒辦法確認是否螢火蟲的數量規模。也許有機會可以特地在晚間繞來這裡探訪一番。
慈母峰往中央間最初尚有步道,而接上一個大岩壁後上稜,就開始了傳統的泥土山路。由於傳統山路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景,所以照片我就沒有放出來了。
順道一提的是,這邊的路牌資訊是錯的。在這裡會看到一個 990 公尺的指標,不過順著這個方向走了好一段路之後,會再看到一次 990 公尺的指標。如果對路況不熟悉的話,這個指示牌可是相當會打擊人心的。可以看到有人在後面刻了個”+990m”上去。
抵達中央尖前最後的拉繩,將近九十度,高約十來公尺,難度不低,雪倫當時上不太來,其它的團員一一登頂之後,我們就決定不續行臭頭山,改回頭原路下山了。
平溪慈母孝子山真的是很棒的地方,這已經是我第四次來這裡了,卻不會覺得膩。
我想以後有機會還是會再來這走走吧。
這次使用的相機為 Nikon D3s + Nikon 24mm f/1.4G 及 Nikon D300s + Nikon 105mm f/2.8G VR ; 另外有帶出 Sigma 8mm f/3.5 Circular Fisheye ,但並沒有使用。
順道一提,爬山難免會撞到或弄髒相機,帶單眼去拉繩可要做好心理準備阿!看下面這顆 Nikon 24mm f/1.4G 就這樣沾上了泥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