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蘭古道三貂嶺金字碑,奉憲示禁碑護山林
淡蘭古道最初係為平埔族人因狩獵而踏出的山徑,後因墾民東移拓荒而漸成道路,清嘉慶十七年(一八一二)後,噶瑪蘭正式設治,淡蘭古道遂成為入蘭的官道,為淡水廳與噶瑪蘭廳之間,商旅往返的重要孔道。隨著時代的變遷,淡蘭官道現今僅存草嶺段及三貂嶺段。三貂嶺段途中有明治六年(一八六七)台灣鎮總兵劉明燈所立的金字碑,因此被稱為「金字碑古道」。
現存的金字碑古道,已鋪上石階步道,全長約一.五公里。古道的入口在猴硐大粗坑溪的淡蘭橋,過橋後不遠處,即是古道登山口,旁有一座涼亭。道光元年(一八二一),赴蘭陽平原擔任噶瑪蘭通判的姚瑩,所著《臺北道里記》描述這段三貂嶺山路「窄徑懸磴,甚險,肩輿不能進。」是淡蘭道路極為艱險的一段山路。如今古道已鋪上石階路,山路不再艱險,不過三貂嶺陡峭依舊,石階路沿著山谷蜿蜒而上,一路都是上坡路,走來仍然辛苦。爬坡十幾分鐘,山路才稍微趨緩,山腰有一平台,可供遊客稍作休憩。續行仍是一路爬坡,續行約二十分鐘,抵達金字碑。同治六年(一八六七)冬,台灣鎮總兵劉明燈率兵北巡噶瑪蘭,路經此地,有感於先民開疆拓土的艱辛,與山道雄偉磅礡的氣勢,於是親題詩文並命工刻於路旁的巨岩,並嵌上金箔,這就是「金字碑」的由來。
劉明燈的題詩,以篆體鐫刻於岩壁。詩文如下:
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
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
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
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材。
詩文描述了古道壯麗的景色,也反映了劉明燈對關懷國事的心情。從金字碑古道續往上爬約兩百多公尺,抵達三貂嶺越嶺最高點的鞍部,這裡設有一座涼亭名為「探幽亭」,亭前有小廣場,有一座小土地公廟及一座「奉憲示禁碑」,石碑字跡已斑駁難辨,僅可看出起首處「署台灣北路淡水總捕府……」及 末尾「咸豐元年五月…」等字。這塊古碑的歷史較金字碑更為久遠,立於清咸豐元年(一八五一年),內容為警告路人勿濫砍伐附近山林,被譽為是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涼亭旁草叢堆處有一座旗台殘跡,這裡曾是舊時台北與宜蘭之間往返的重要通道,如今寂寥冷清。
三貂嶺,艱苦行,天邊海角賭性命
越嶺鞍部展望極佳,從探幽亭回望猴硐方向,視野遼闊,遠及東北角海岸深澳、基隆等地。望向蘭陽,則見群山峻嶺,層層疊疊,宜蘭海岸線都隱約可見。古人行旅至此,仍須翻越層層起伏的山巒,深入蠻煙,兇險難測。宜蘭古諺:「行過三貂嶺, 不敢越頭想某子。」(不敢回頭想妻子),當時淡蘭之間交通艱辛,沿途還有土匪盤據,一越過三貂嶺,性命安危未卜,不知能否平安返家,不敢想念家人,以免心情悽楚。行旅忐忑不安的心情可想而知。
三貂嶺,行路難,有一首林茂賢填詞的「串調仔」可資佐證,其詞如下:
唐山艱苦歹討賺,千里跋涉過台灣。
聽講後山無人管,三籍計較噶瑪蘭。
頭圍莊,九芎城,水分清濁,高山罩茫。
三貂嶺,艱苦行,天邊海角賭生命。
(註:台灣知府楊廷理籌劃噶瑪蘭設治時,曾在宜蘭市遍植九芎樹,因此宜蘭城又稱「九芎城」;頭圍莊,即今日宜蘭頭城)
三貂嶺,艱苦行,天邊海角賭性命越嶺鞍部展望極佳,從探幽亭回望猴硐方向,視野遼闊,遠及東北角海岸深澳、基隆等地。望向蘭陽,則見群山峻嶺,層層疊疊,宜蘭海岸線都隱約可見。古人行旅至此,仍須翻越層層起伏的山巒,深入蠻煙,兇險難測。宜蘭由探幽亭續行,古道變為下坡路,約一百多公尺即抵達金字碑古道終點的一○二公路。後續通往牡丹的古道已被一○二公路切割成數段,古道湮沒於荒野蔓草中,不適合遊客行走。應以原路折返為宜。
金字碑古道
金字碑古道以石階路為主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國道一號五堵附近接62快速公路至瑞芳,接台2丁公路,再右轉102公路,過瑞柑陸橋後,右轉北37線往猴硐,抵達芎橋社區前的岔路口,取左邊舊路,至九芎橋前左轉往大粗坑,前行約500公尺至淡蘭橋。
【大眾運輸】
搭乘台鐵東部幹線至猴硐車站,步行約25分鐘,至金字碑古道登山口。
旅行建議:
金字碑古道交通地圖
1.金字碑古道與大粗坑古道可連走。金字碑古道終點接102公路往,取左行,走往樹梅方向,步行約3公里,至公路里程19K即可看見大粗坑古道的入口。公路步行約1小時,不宜於夏日酷熱時行走。
2.可順遊猴硐煤礦博物園區。
同治六年(1867)台灣鎮總兵劉明燈北巡噶瑪蘭時,親題詩文刻立於三貂嶺的石壁,為淡蘭古道著名的歷史遺跡,現為新北市市定古蹟。
位於金字碑古道越嶺鞍部,奉憲示禁碑立於清朝咸豐元年(1851),為警告路人勿濫伐附近山林,被譽為是台灣最早的環保碑文。廣場一旁還有一座石砌的古老土地公廟。
金碑字古道
金碑字古道越嶺鞍部遠眺基隆方向
※本文摘錄「台灣古道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