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ohn J. Beecham(IUCN-BSG人熊衝突專家團隊主席);翻譯:台灣黑熊保育協會
全世界共有八種熊,分佈於歐、亞、北美洲與南美洲安地斯山區,這些地區都有人熊衝突。只要有熊出現,大部分國家不是允許合法狩獵,不然就是提供國內法或國際協議之保護。各國的熊族群處境差別很大,最主要得看當地的棲地環境狀況而定。
熊和人之間的衝突可能會造成經濟損失、人員傷亡,以及後續對熊採取報復行動。針對人熊衝突提出有效的因應之道,才能使遭受這些衝突影響的人們經濟負擔降低,改善熊的福利,並建立一個人熊共存的正向結構。
這份文件是設計來提供資訊給政府決策者與專業的非政府組織,以增進對人熊衝突的瞭解與管理。人熊衝突有各種狀況,很複雜,每一種狀況都需要經過仔細的分析,將所有受到影響的關係人都納入,因而是一門跨領域的科學方法。本文的目標在提供與人熊衝突有關的基礎概念與觀念之介紹,針對每種不同的狀況其後則能進一步仔細研究調查。
這份文件是由具有人熊衝突這方面豐富經驗的野生生物專家與社會科學家所撰。儘管熊族群於很多國家都在慢慢地萎縮中,但是熊和人之間的衝突卻不斷地增加中,有鑑於此,催生了這份文件。減輕這些衝突的專門技術是有的,但是必須先要有知識的分享,有採取行動的意願,以及政府和受影響的人們也要做一些犧牲,像是投注時間、精力或金錢研究解決方案,或改變習以為常的某些行為。
疑似遭黑熊破壞的蜂巢(台灣黑熊保育協會攝於去年七月台東縣海端鄉)
人熊衝突的說明與背景
所謂人熊衝突,是指野生熊隻討人厭地使用或損害人類的財產,傷害到人類,或者人們視熊為其財產或安全的直接威脅。人熊衝突有可能導致人們對熊產生負面態度,對熊採取報復,這都會對保育的努力形成阻力。根本來說,人熊衝突來自於人類跟熊相互競爭空間,或者熊被那些人類所種植或管理的食物產品所吸引。
一般都是地方的社區承受了保育熊隻的主要經濟與社會負擔。要降低人熊衝突,成功的策略就應該試著找出熊與地方居民兩方需求之平衡。現行各種策略相差甚大,也未必都有效,有時還會導致衝突頻度與強度升高。社經、生物、文化與政治因素在人熊衝突的情況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降低人熊衝突的長期策略必須著眼於兼顧熊與人兩方的福利,以協調整合的方式處理這些因素。
系列文章: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