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錐麓古道印象三:巴達岡

  • 阿棟
  • 11,612次點閱

陡下:電光形道路

離開一處放有菩薩的隧道,前行不久,古道又進入一片樹林子裡。幽深的林,在午後陽光的照拂下,映現出各種深淺幻彩的亮綠,和剛才壯闊遼遠的斷崖景色,對比成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

在一處前有鐵橋的小隧道休息後再行,前面的路徑明顯開始陡下,這裡距終點的燕子口約只剩2.4k的路,但從gps看,卻要下降約500公尺,看來前路應該是一路陡到底了。但讓人不解的是,這段陡下坡上有不少階梯路,可是當年在整理「理蕃路」時,卻是刻意避免使用階梯的。因為太魯閣事件時日軍的許多山炮都要拆解才能在山間搬行,造成許多不便,所以從軍用道路改做理蕃路時,也捨棄了原路的一些陡坡,並儘量避免做階梯。以此看,這些階梯路實在可疑。

回來查了資料,發現這裡的路在日治時即很陡,日本人喚做「電光形道路」,可能是因為之字彎多,形如電光而命名。從這裡下的路如是,從荖西上的路也近似,因為這兩段路都曾經後人整理,是否已改了原來的路線呢?即便路徑相同,路況也可能不同,過去應該不會有階梯吧。總之,山炮無法推行的路,在錐麓這裡都屬可疑。

急著先下去攔便車(我的車還放在慈母橋),我和美涼用小跑步一路跑下陡坡,不久即到了巴達岡二號橋,這是座新的吊橋,實在要感謝國家公園的整理。我曾看過一些早期的紀錄,在未整理前,一些探勘的隊伍,從燕子口上行巴達岡,砍草、開路、過溪,走了一整天,也只能紮營在2.4k的隧道處。而現在,我們只需花一個鐘頭就跑到了。

 

蒼綠:巴達岡駐在所

在步道1k處,撞到了一處大平台,如果不是平台上有「巴達岡」的標示,我還不知道已來到當年這附近最大的休憩地了。

日治時期從太魯閣峽口出發走合歡越嶺道,大概第一天都會投宿在塔比多(現在的天祥),而巴達岡,正好位在峽口和塔比多的中點,於是一般旅客多會在此暫歇。當年這裡有多繁華呢?據「東台灣展望」書中介紹,以前這裡有駐在所、交易所(販賣部,有可能是太魯閣族人和平地人交易物品的地方)、療養所(衛生所)、(蕃童)教育所,以及探勝者的客室(旅館)等設施,另計有蕃童二十名、蕃人一百七十名及警察三十名。設施加上人員,可說是個熙來攘往的小聚落了。

圖片:1922年的「花蓮港廳研海支廳巴達岡警察官吏駐在所」照片。

翻拍自:山徑百年,太魯閣國家公園出版。

 

但現在呢?只剩下入口的兩根水泥柱還依然屹立,當年掛牌匾的鐵鉤子也依稀還在,除此外,再沒有了,

只餘無盡的蒼綠。

 

回首:錐麓吊橋

從巴達岡往下,只剩一公里的陡下,十幾個之字彎,還有無數個階梯。(可疑)

直奔下陡坡,站在新建好的錐麓吊橋上,現代的公路就只在吊橋那頭。(未有吊橋時,須從下面的竹橋涉立霧溪,竹橋有時會被沖毀無法涉渡,下面這個連結有竹橋的照片  http://www.wretch.cc/blog/yujenyang/5868897

已先在吊橋上的美涼回首來時路,對著我問:「咦,上頭是不是有座吊橋?」我順著她手指處看去,果然,路上方確有座廢棄吊橋。回來查了一下資料,才發現上頭那座吊橋原來是「巴達岡一號橋」,它的入口處就在巴達岡駐在所下方一點,原來的古道應該是走過一號橋後,繼續順山腰繞,往下游處前行約四、五十公尺,在現在的溪畔隧道口處接上「山月橋」,再過渡到溪對岸的布洛灣一帶。

圖片:國立公園山月吊橋與錐麓段沿線美景。

1939年 花蓮港廳支部發行的國立公園太魯閣景觀照片。

(翻拍自:山徑百年,太魯閣國家公園印行)

 

從上面這張老照片可以清楚看到山月橋,以及過橋後古道的蜿蜒形勢,是那種可以推拉山炮的平緩山徑。而且據說,當年每天早上,都會有許多住布洛灣的孩子,過這橋,走這路,上巴達岡蕃童教育所去上課。另外,從以下花蓮的雪巴先生的連結裡,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舊山月橋,以及附近崩塌古道的殘跡照片,證明舊有的古道,確實是在一號橋往東橫過的山壁上。(http://blog.udn.com/sherpa/2227043http://blog.udn.com/sherpa/2226983

如果舊有的古道在上面,那現在從巴達岡下到錐麓吊橋的這段「電光形道路」,究竟算不算古道呢?我所看到的資料說,這段應屬太魯閣事件時的軍用道路,但或許因為過於陡峭,所以後來整理理蕃路時,並不取此。

下面還有張山月橋1915年時的照片,據東台灣展望書中所述,山月橋「有峽中第一之稱,長一百零二尺(約為30.6公尺),高達三百零六尺(約為92.7公尺)」對比上面雪巴先生連結裡的山月橋殘跡,只不過近百年的時間,古道卻有了極劇烈的變化。(現在布洛灣裡有店名叫「山月村」,應和山月橋有關)

圖片:1915年的山月吊橋。(翻拍自:山徑百年,太魯閣國家公園印行)

 

無論過往滄桑如何,現在在錐麓吊橋上欣賞太魯閣峽谷,卻確然是件賞心快意的樂事。憑著欄桿,任溪風徐來,千百萬年來地質不斷的在這裡抬升及侵蝕,所有的變化都在這當下凝結成眼前的一瞬。而在你不注意時,變化也仍時刻進行著,所有你所看到的皺摺、紋理,那怕是水上的一條細縠紋,都是造物者熱鬧變化的暫現,而在這橋上寂靜的天地間,你卻是全然無知無感,只靜心地享受著。

吊橋對岸有一小木門,門口有一檢查員,拿著簿冊正比對我們的身分(是否有申請進入古道)。和他攀談了一會兒,據他說這裡大概每天清晨八點多就有人守著,除了防止這邊有人擅入,同時也替走完步道的人做檢查。(不知沒申請被抓到會如何?)

走出小門,又走進現代公路的喧囂裡,雖然不是假日,燕子口這一帶也盡是觀光的人潮。才走進囂囂的人群中,不知怎麼,卻又開始懷念起古道上的悠閒及靜寂。

原文出處

 

系列文章

相關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