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走在熊走過的路上-與熊同行(上)

  • 郭熊
  • 13,586次點閱

665130416c2af23e24988f8f94f665b2.jpg


深山裡的有熊國

這邊是佳心,曾經是八通關越道路上一處駐在所,也是前往有熊國「大分」的第一站。地圖上的大分標示在闊闊斯溪的上游,真實的大分位於中央山脈的深處,需要重裝步行3日才能抵達。在日治時期大分曾經是布農族最後的抗日根據地,當時是八通關越道路上一處非常有規模的部落。隨著拉荷阿雷註1的離開,經歷不斷的遷村,山林裡的道路逐漸荒廢、人煙越來越稀少,野生動物越來越多。那曾經英勇抗日的最後拉比勇註2也變成獵人記憶中回不去的老家,卻也意外成為傳說中的有熊國,也是日後臺灣黑熊(Ursusthibetanus formosanus )研究的重要基地。

研究者口中的大分地區面積並不大,僅僅只有5km2左右,卻是臺灣已知青剛櫟(Cyclobalanopsis glauca )密度最高的地區,毫無疑問,大量的櫟實對於野生動物有著莫大吸引力。冬季,當溫帶地區的熊早已沈睡在隱蔽的山洞之中,平時來無影去無蹤的臺灣黑熊卻一一現身來到大分,就像是個熱鬧的聚會,青剛櫟林下隨地可見黑熊的食痕,隨著櫟實產季進入尾聲,黑熊也會紛紛離開大分,消失在森林裡頭,直到下一個冬季再次來臨。

註1 .拉荷阿雷( D a h u -Al i , 布農名)是史稱「大分事件」( 1 9 1 5年5月1 7日)的布農族抗日領袖之一。事件後,Da h u -Al i率領200餘族人轉戰,在荖濃溪上游東岸建立Damuhu(玉穗社)基地,以游擊戰方式持續對抗日政府。直至18年後(1933年4月22日),才在諸多考量下,接受日本政府勸和協議,出席了高雄州廳廣場所舉行之歸順儀式。相較於賽德克族「霧社事件」的後續波瀾,Dahu-Ali是少數能全身而退且終享天年的抗日原住民之一。
2.拉比勇(Lavian,布農語,領袖之意)。

beb9010b2b456cdae332304aa89f5ff2.jpg有熊國—大分。


黑熊地圖

早期研究記錄著黑熊曾廣泛分布於全臺山區,但是近幾十年,棲息地的縮減與層出不窮的非法狩獵,讓全臺黑熊族群數量不斷減少,成為法定的瀕臨絕種保育類野生動物。離開有熊國大分之後,哪些地區有黑熊出沒仍是個未解之謎。由於臺灣山區環境不利於野外研究,而臺灣黑熊的數量稀少又不愛與人相遇,想在森林碰到黑熊談何容易?更何況黑熊為了搜尋食物會移動非常遠的距離。從接觸黑熊研究之後,一直困惑著我的問題就是黑熊到底在哪?為了知道黑熊的分布範圍,我們幾乎踏遍臺灣各地山區,走在黑熊走過的路上,企圖拼湊出臺灣黑熊分布地圖。


有熊出沒,注意!

我們走在熟悉的八通關越道路上,卻不打算進入大分,心理盤算的是在周邊的山區調查。雖然目擊黑熊是可遇而不可求,但還是可以搜尋黑熊的痕跡,來判斷此區有沒有黑熊。因此,調查的第一個早晨從佳心開始,佳心可以說是有熊國的邊境,步道旁立著「黑熊出沒,請勿騷擾」的告示牌,無時無刻提醒著來此的遊客再往前即是有熊國。即便如此,一般遊客仍然

看不見黑熊,多半是錯把山羌(Muntiacus reevesi )當黑熊,帶著驚恐的心情下山。只有極少數幸運的人與黑熊驚鴻一瞥,帶著興奮的心情下山。

看不到黑熊一點也不意外,跑遍全臺調查的過程,我也僅僅碰上2回,不過都只是看著一顆黑色大屁股朝遠離我的方向奔跑。其實,野外的黑熊十分害怕人類,只要感覺到有人出現,老早就逃之夭夭。

有時候,我在想到底是人比較怕黑熊呢?或是黑熊比較怕人?這問題實在難以回答,但可以確定的是黑熊其實不太愛與人相遇,嗅覺靈敏的牠,通常只要發現附近有人出沒,就不著痕跡地默默離開。日本的原住民愛奴人稱呼黑熊為Yamaotoko,意思是山之男,形容黑熊平時獨居在山林裡,行蹤成謎不易發現,由這富含生態觀察意味的名稱,足以看出黑熊的生態習性。

57afe7221b2d4345431a00887beee5c9.jpg

有熊出沒,小心黑熊。


深山裏的秘密

6月雖然還未到盛夏,濕悶的氣候,背上超過20kg的背包,早已經汗流浹背,順著蜿蜒的拉庫拉庫溪慢慢往深山走去,被重裝壓著快喘不過氣,索性一屁股坐在落葉上大口喘氣,看著拉庫拉庫溪,一閃而過是詩人筆下的拉庫拉庫溪,「深山的秘密,只有流水知道」,這是余光中先生的作品。我不知道詩人如何知道溪水訴說深山裡的故事,汗流浹背的我只單純感謝峽谷來的風,稍稍舒緩一路爬坡的疲勞。我是註定無法聽懂湍急流水中的話。因此,唯有用著最「牛」的方式,辛苦揹著重裝,氣喘吁吁的走到山中去尋找黑熊的秘密。


「跡」不可失

離開登山口重裝行走也將近1hr,其實打從登山口開始,我就上緊發條觀察沿途是否有新的黑熊活動跡象,會這麼小心是因為登山口一旁的樹幹上就能發現舊的熊爪痕,代表黑熊曾到附近活動。雖然如此,一般人默默地經過不曾注意過曾有頭熊來到登山口活動。

搜尋動物痕跡對野外研究者而言就像是家常便飯,其實,要找到黑熊痕跡也不是難如登天,有時就要像黑熊一樣思考,順著黑熊的生態習性去搜尋這些「眉角」就不難發現。黑熊擅於爬樹,爬樹過程不僅會留下爪痕,熊爬上樹冠之後,通常坐在樹枝分岔的基部,取食枝條上的果實。當熊離開之後,折斷的樹枝會朝向樹幹基部略成同心圓狀,這些折斷的枝條通常可以留在樹上1-2年,這和被強風吹斷散亂的枝條毫無方向性有很大不同,樹冠食痕也就成為搜尋的目標之一。

我剛加入黑熊研究時對這些痕跡也是一竅不通,隨著每次與林大哥同行的途中,從他身上慢慢學習到這些知識。我們口中的林大哥,正是林淵源,他是一名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巡山員,過去他曾是位戰功彪炳的布農獵人,當20幾年前玉山國家公園成立之初,他放下獵槍成為保育巡查員。由於他長年在山林活動又擅於觀察,早已累積一套野生動物的生態知識,我非常愛與他一同上山,過程中總是可以學習到書中沒有寫的生態知識。

2e04d25d34319847cc4874dd11f7ff37.jpg

蜿蜒的拉庫拉庫溪。

4c60a524b2fd0d96029abc027f708740.jpg

黑熊留下的爪痕。


系列文章:走在熊走過的路上-與熊同行(下)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