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高跟鞋上山記

245a6787f84c265e0fc6697e33f8fbd0.jpg

(修築原木階梯。圖片由賴鵬智提供)


聽說學生背地裡稱呼我高跟鞋老師,因為他們老遠聽到「扣扣扣」的走路聲響,就知道我來了。高跟鞋是我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上班穿高跟鞋,約會穿高跟鞋,逛街看電影穿高跟鞋,連拖鞋也一定選擇有高度的……

習慣生活在現代化都會種種的便利與享受,但隨著媒體不斷 報導的食品健康、環境汙染、生態破壞等等新聞事件,以及親身感受到氣候、生態的轉變,加上從事基礎教育將近10載,從簡單的垃圾分類回收、減少資源浪費等 習慣培養的過程中,越來越覺得環境保護的重要。除了這些,心底隱約有個呼喊,認為自己應該還能做些什麼事情。

偶然在網路上看到步道志工的活動,也看了徐銘謙將她在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工作假期的經驗出版《地圖上最美的問號》一書,心底隱約呼喊的聲音像是得到了回應。認真地參加林務局在4月份舉辦步道志工培訓約27小時的系列課程,並在6月的第1個周末參加為期3天的步道志工假期,將初步學習到的知識、概念,在奮起湖附近的大凍山實作體現。

從來沒有爬山、幾乎沒有戶外經驗的我,暫時告別LV 手提包與洋裝高跟鞋,重重的行李塞滿依照行前通知項目準備的餐具、水壺、工作手套、厚襪、雨鞋、雨衣雨褲、雙肩背包……等裝備,獨自在清晨離開臺北。一路 上有些緊張,幾個要好的同學和我都宣稱喜愛大自然,但我們都寧願以車代步,或者坐在冷氣中品啜咖啡欣賞山海美景。十分擔心在活動中遭到蚊蟲襲擊、蜜蜂叮 咬、甚至恐怖的吸血螞蝗上身……我這個土包子與山林的第1類接觸,會不會變成1次災難的回憶?

簡單的報到集合後,第一天的下午,我們就上工了。每組都有一位有經驗的老師帶領,身邊的組員大部分是喜愛登山的朋友,還有些志工們已經擁有步道修築的經驗。大夥一齊將鋤頭、鐵鎚、鶴嘴鋤、畚箕、很重很長的「巴魯」(台語發音,註)鐵棒、鐮刀鋸子,及竹子、木樁等工具材料搬運到各組施作據點。肩頭扛著一綑竹子在山路爬升,豆大的汗珠不客氣地濡濕了安全帽下的頭髮,心中暗幸編派在第1組,施工的路段離登山口僅200公尺,否則可能早早「摃龜」去也。

04f66f87f0bd157125a05e84a726aa4d.jpg

奮起湖大凍山步道工作假期上工前合照。圖片由賴鵬智提供)


端午過後的艷陽天,大凍山步道上仍殘留多處泥濘,還有一個轉彎路面居然細水漫流,用路人只能左閃右躲地踩踏幾塊突出的石頭,小心滑倒跌跤。經由步道專家李嘉智老師的勘察指導,此次此段最重要要工作是排除積水,改善步道環境。

被分派的第1個工作是撿石頭,找尋適合當作階梯踏面且大 小適中的石材。嘴裡應了好,依老師指示在路徑上開始尋石之旅,東找西看,滿山大小石塊卻不知何石是我石。好不容易發現一塊,見石心喜的我立刻蹲下,但怎麼 搬怎麼使勁,石頭穩如大山嘲笑我手無縛雞之力。過路人看不過去,教用翻滾的方法慢慢移動石頭,依樣畫葫蘆地翻滾頑石,才翻了兩翻,石頭卻「咚」一聲翻下崖 邊構不到的草叢深處。10分鐘、15分鐘過去了,依然毫無進展,不想被誤認偷懶的我心急如焚,忽然想起徐銘謙老師在培訓課程中分享「撿石頭聽起來很簡單, 找到適當的卻非易事」的經驗,稍稍寬慰我心。

步道上的鳥囀蟬鳴、竹影涼風漸漸安撫了笨拙的新手,也漸 漸克服對於白色手套髒污、泥土嵌入指甲、清除階面積土時跳動的蚯蚓、腳下踩到泥巴以及泥水噴濺的種種恐懼。找石頭的艱鉅任務告一段落,我自告奮勇協助處理 彎道流水,跟著老師和組員與邊坡淙淙不絕的流水搏鬥,我們不斷想辦法、討論以及摸索探查地下水路,此時弓箭步跨腿姿態拿鋤頭掘土挖溝的我,稍微掌握工具手 感及施力方法,我猜已經擺脫矬矬貌有點樣子了。

最後一天,主辦單位安排了步道巡禮及林錫鑫教授的導覽, 前2天大夥都埋頭工作,沒機會走覽、瞭解步道,各組藉此互相觀摩步道問題狀況、不同工法,順便驗收自己的施作成果。老師、志工和工作人員20多位,在2天 不到的時間內完成橫向排水之截水溝、導流木、排水溝、簡易集水井、石階、木階翻修砌補、簡易竹編棧道……等勞務,檢視無分男女、眾志完成的施作,不但令人 感動,成就感油然而生。

23a92dc2aea1ef8e54feec81b2d7ea3b.jpg

(大凍山步道秀麗的風景。圖片由賴鵬智提供)


跟隨60多歲林教授穩當的步伐,及詳盡的生態人文介紹,眼中盡覽山林美勝,耳聽森林啁啾的奏鳴,徐面山風驅趕氣象預報中的32度高溫,又有幽靜桂竹、爭天柳杉、蕨類、馬藍小花的陪伴,還看到冰河孓遺的雲葉樹……我終於登上了大凍山1975公尺的最高點。

氣喘如牛腿如石的我呆呆地看著玉山群峰,許多感受在胸臆 間迴盪碰撞。3天裡吃的都是季節地方尋常菜,但滋味無窮;喝的只是裝在水壺裡的水,流汗後每ㄧ口都潤喉甘美;四體不勤的我工作後大腿小腿手臂無一不痠,但 早早上床便沉沉入睡……原來生活可以這麼簡單滿足。步道上往來的遊人山客不少,男女老少都有;現在的基礎教育強調可以帶著走的能力,以自身粗淺的認知,可 以跟隨人一輩子的,除了閱讀,深感建立運動習慣與健康生活的重要,以及漸受重視的服務學習觀念,回饋社群的行動省思。

下了山,回到熟悉的臺北,熟悉的家,卻多了點山林的氣息與記憶。短短的步道志工體驗對於初體驗的我而言算很辛苦,但那汗水極有價值。最起碼,我知道不穿高跟鞋,還有另一種行走的方式。

註一:180 公分的鐵棒,握著它,可以感受是很沉很有份量的。它的功能很多,步道志工最常使用「巴魯」的情況,就是下木樁之前,先用它往地下釘出一個窄長的洞,讓下樁 更準確也更容易。另外一個好用之處,就是挖掘深藏不露的石頭。當發現冒出地表的石頭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此時將「巴魯」請出來,用力朝石頭旁邊戳鬆土壤方便 挖掘;或者更好用的是,「巴魯」可當成長長的槓桿,只要找到施力的支點,就能舉起大石塊或重物。

(本文由台灣步道志工提供)

資料來源: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