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我這個每天朝八晚五常加班的大學圖書館員兼家庭主婦,正陷在青春期孩兒叛逆不斷衝突的灰色泥沼中,亟需尋求出口化解。某一天,突然收到一封「千里步道籌畫中心」通知「郊山守護行動第二波步道學入門課程開放報名」的電子郵件。記得活動文宣上有一張相片,一群人戴著黃色安全帽及沾滿泥土的麻布手套,站在彷似剛完工的步道上暢心的笑著,而陽光正自森林上方撒落。那情景與人的樣子深深吸引住我,像是召喚似的,心中暗許自己也要成為那其中的一人,於是,按下連結網址完成報名。從那時刻開始,我就這樣逐漸跳脫緊張的親子關係,讓出孩子和自己彼此的空間,順著心踏出門做自己想做的事,一路亦步亦趨的跟著「千里步道」走到現在,開啟我的第二人生。
2015年12月陳麗娜參與景美山手作步道。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手作步道提高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
從上第一堂課認識步道開始就著了迷的我,總是興味十足的聆聽老師們傳授與分享步道的知識、故事與環境議題,從自然、人文、社會、工程到環境美學等領域,連續四個月下班後的課程不願缺席,完成了「2013步道學入門及實務課程」。在幾次的實作課程中,體驗親手挖溝、砌石、鋪階、夯土的踏實感,彷彿所有壓力都從接觸泥土中釋放一般,這種滿足與成就感轉化成繼續參與的動力,觸發了我開始在家庭與工作之餘排除萬難的一路追尋:從參與雙北市步道鋪面調查開始學習觀察步道現況、參加南北各地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步道勘查記錄等,一次又一次實際鍛鍊步道問題的改善方法與實作;期間也接受「手作步道種子師資培訓群體技能及工法技能訓練」,以及文山社大步道學課程規劃的學習。每次擔任手作步道助教時,老師們的教導指引與提點,累積了我對步道的認知。
藉由這一路上從郊山到高山,從自然到人文、從都會社區到部落,跟隨探查每條步道的文史承載與故事連結、社區培力,每次的活動都擴展了我的視野和思考的角度,以及加深對台灣土地的情感。尤其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對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識,這些較嚴肅嚴謹的議題是以前的我不曾思考過的。
家鄉在南方鹿耳門的我,自小在曾文溪畔遊玩長大,教育裡、生活裡沒有台灣山林,只有在雨過天晴的時候,自曾文溪畔向東方可遠眺那視線底端的中央山脈,山總在天的另一邊,如此遙遠。後來,就著求學路線北移漸漸遠離家鄉溪岸,依著婚嫁蟄居台北,所接觸的山林,也只是台北盆地西南端的郊山罷了。沒想到能在中年時因一封電子郵件與千里步道結緣,跟隨手作步道的足跡走入台灣山林,學習步道資源調查與環境觀察、步道問題改善方式、接著用心用手作步道愛上台灣山林。
2018年11月陳麗娜帶領華夏科大學生踏查外挖子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大自然,本就能療癒人心,而在手作步道上更集結了最良善與熱情的自然人,每個人都是為了守護自然而來,匯聚成最大的正向能量,彼此療癒撫慰各自缺角的心靈。不論是工作上或家庭上的煩憂困擾,除了可透過體力的消耗分解,還可藉由夥伴的經驗分享得到支持;而且步道上每個人都身懷十八般武藝,山、海、林、溪、天、地、人、動植物……總有專家達人樂於分享提供豐富知識,有如寶庫取之不絕,與之同行著實是「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讓人上山下海倍感充實與安適。也因此,每個周末日、連續假期,除去工作與家庭事務後,我總願意將全部的閒暇匡列在手作步道的行程上。
當然,在這樣翹家執著投入的背後,有許多支撐的力量,比如來自家庭長輩、先生與小孩的理解、支持與給予的自由。家裡長輩對於我去「作步道」的看法,認為是件鋪橋造路的善事,多的是鼓勵與肯定,只有叮囑提醒的是注意安全;而對於先生與小孩來說,因我投入步道守護工作的忙碌而轉移了對家庭過度關注的焦點,反而增加家庭角色中個體彼此的信任與互助關係,且因步道工作的滿足感所得到的快樂,無形中也影響了我的心態,轉變得更開朗、樂觀地面對家庭與工作的挑戰。
由於在千里步道上對人對事接觸面的增廣,同時也豐富了我在原有工作的思考面向,讓我能將所見所聞所學所思帶入自己的工作上,接受未曾有的新挑戰。於是在2018年撰寫「在地關懷」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盤點學校及個人資源後,將學校周邊郊山與步道環境型塑成我校師生與社區居民教與學的場域,嘗試結合鄰里與地方組織合作經營社區文史溯源、資源調查及步道學講座、工作坊,帶領學生以社區文史、自然環境為師,進行廣泛多元的學習;這些在都會區成長的學子,對於引領人們走進大自然的步道環境來說,常是覺得理所當然、或是不以為意的輕忽與冷淡態度,但透過一系列手作步道的認識、踏查與實作體驗,在合力搬運土石、揮鋤整地、挖土設階的過程中,卻能真切的啟發他們對土地與大自然熱情的感受而有所省思的轉變,這是一種令人感動的教育過程啊!
陳麗娜於2017年11月在景美山植樹及手作步道維修。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供
步道師,從自然到人文、從都會社區到部落,跟隨探查每條步道的文史承載與故事連結、社區培力,
今(2019)年1月5日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舉行首屆榮譽步道師授獎暨各級步道師頒證典禮,看著三位榮譽步道師自生活環境中修煉成的步道工法智慧與技術,以及愛護守護自然文化景觀及步道環境安全的心,相信當天每位在場的人都同我一樣深受感動、激動與希望。而自己有幸的成為一位授證「步道師」的心情是如此戰戰兢兢與戒慎恐懼,除了是一份鼓勵,更是一種責任。在這條步道路上,仍自覺才疏學淺,僅能以學習再學習、勤能補拙的態度一路追隨下去,並將步道師的責任在自己所在位置上盡所能努力發揮教育的實現:以自然為師、佈自然之道。
我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有力量去做好一些事,但原本以為我這輩子只能把工作和家庭的事盡力做好,以固定的角色在舒適圈裡安於現狀。但在走上千里步道的路上,台灣山林的自然呼喚,以及導師夥伴們的鼓勵,讓我有機會選擇體驗和嘗試不同的事、看見不同的自然與人的美麗風景,從中發現更多面向的自己,並成為自己想要的樣子,覺得真是幸運且幸福。因為這一路的追尋與嘗試,讓我踏出原本的生活圈,看見自己在步道上與志工夥伴奮力的身影、開心的笑容,看見自己不再裹足不前的進步,真心喜歡自己這個樣子,因此甘之如飴。
(作者為千里步道志工、步道師)
資料來源:網氏/罔市女性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