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台灣登山現象探討:雨鞋和登山鞋的爭議

e1dbf5d2bd7f18cb034d4273d089053d.jpg

以台灣登山圈而言,我認為雨鞋和登山鞋之爭是極為有趣的一項議題,原因有二:一來兩派都有大量的支持者,二來不同陣營間涇渭分明,談起相關話題總是針鋒相對;但在爭論的同時,也難免落入選擇性舉證的陷阱,或是太強調個人的經驗與看法,而忽略了教育上非常重要的「通用性」。

我個人從未穿過雨鞋爬山,但在過往數年的登山行程中,倒是常見到身邊夥伴穿著行動,甚至彼此還會熱絡的交換鞋墊、襪子、通風、品牌、固定腳踝等使用心得,比起千篇一律的Gore-Tex登山鞋來說,似乎還更有話題性。

然而,撇開個人好惡,我認為大家應該站在歷史沿革和結構特性兩點,客觀地看待這個常見爭議。無論是你喜歡穿哪一種鞋,希望都能在獲得背景知識之後,更審慎地思考它們的定位。


雨鞋的來源和應用歷史

若要講起雨鞋為何風靡岳界而歷久不衰,還是得從它的歷史和設計緣由講起。雨鞋的誕生可追溯至19世紀初,當時英國第一代威靈頓公爵亞瑟‧威爾斯利(Arthur Wellesley)命人改造了一雙德國赫斯皮靴(Hessian boot),使它能更貼緊這位貴族的小腿,結果這雙客製化靴子卻成為了時尚款式,得名「威靈頓靴(Wellington boot)」。爾後於1852年,一名叫做海蘭‧哈欽森(Hiram Hutchinson)的英裔美籍實業家看出了加硫橡膠的潛力,並開始在法國生產完全防水、高度及膝的橡膠鞋款。

d7ccc76267c6efb5726895066db1e2e7.jpg

至今,橡膠雨鞋仍是世界上最受田野工作者歡迎的鞋款。(來源: Pixabay)


一瞬之間,法國農夫們就愛上了這個新發明,因為他們穿著傳統木屐工作時,雙腳總是泡在泥水中,非常地不舒適。雨鞋的出現,造福了廣大農夫及田野工作者,使他們在勞動時也能保持雙腳乾燥。所以雨鞋和藍領工作者的強烈連結,或許是外國人無法理解為何要穿雨鞋爬山的原因──我為何要讓自己看起來像個農夫呢?不可避免地,這其中確實有些階級意識存在。

時空轉移到國民政府時期的台灣,早年時因為登山用品內銷市場小,加上政策以出口導向為主,幾乎所有的戶外裝備皆為價格不菲的舶來品,專業登山鞋自然也不例外。即便1960年代已開始有本土廠商自產自銷,厚牛皮和橡膠底組成的手工登山鞋價格卻毫不親民。於是約莫1970年代末,就開始有人以塑膠高筒雨鞋取代昂貴的登山鞋。

904d7391f0e33820d233415b15057521.jpg

雨鞋是台灣爬中級山和郊山的常見鞋款,尤見於喜好探勘的人們。


雨鞋的優缺點分析

台灣是個位處亞熱帶的山之島,山岳叢集、水系密布、氣候潮濕,於中低海拔爬山時遇上爛泥、溪流、濕滑地形等狀況是司空見慣,而且非高山地帶都不會太過寒冷,不必太在意保暖問題,正是適合雨鞋的場合;然而,我們不可忽視雨鞋固有的先天限制,使其改進空間只存於細節,而難以有設計上的突破。

優點
缺點
√ 在各種情況下保持雙腳乾爽、溫暖
– 不透氣,天熱或運動時易流腳汗
√ 優異的防滑性能
– 橡膠材質偏重且不保暖
√ 易於穿脫
– 無鞋帶,容易不合腳
√ 便宜
– 長距離行走會不舒適

換言之,若穿了雨鞋,就是我們去適應它的不便之處,而不是透過廠商改良設計來適應我們的腳許多山友長年使用下來,已發展出了個人習慣的「雨鞋系統」,也鍛鍊出了強健的腳踝,但就算他們能行動自如,對於初學者來說就不見得是如此了,因為適合不適合非常因人而異,更何況登山行程若需要連日背負重裝,對於肌肉的要求著實不低。

坊間可見適用不同場合的雨鞋,例如介於工作靴和休閒雨鞋之間的跨界款、工程用的鞋頭加固款式,以及溫帶地區用的保暖款式,但它們的重量會隨著細節增多而上漲,而且結構、材質上的特性也毫無改變,優缺點一如上述。


耆老經驗談和台灣的雨鞋文化

由於我自己不使用雨鞋,就讓我列舉兩位岳界前輩的意見吧。

第一位是台灣登山女傑游寶環,她穿著雨鞋完登百岳和120岳,實現兩次中央山脈大縱走,於海外也踏足過聖母峰、麥肯尼峰和阿空加瓜峰。

對於雨鞋,她的評論是:

"我以前都穿雨鞋爬山,直到百岳爬完。穿雨鞋腳容易有濕疹,一個禮拜還不會好,所以百岳爬完時才開始穿登山鞋。有的人習慣下雪的時候穿雨鞋,那是不好的,雨鞋很危險,如果真的在雪地上,兩個小時腳就凍僵。下雪的時候一定要穿專業登山鞋或穿雙重靴。

民國94年我再度去中央山脈大縱走,事先儲備食物的時候,覺得下雨穿雨鞋蠻好的,結果縱走時發現雨鞋底太軟沒辦法穩住,遇到坍方很危險,下坡時腳趾頭往前擠。如果遇到石頭縫,腳會變形。我背包20、30公斤很重,如果穿登山鞋,找到穩固的點就可以踏上去,可是雨鞋底軟就不行。"

e85a223af2487d294579ae45a886d4c3.jpg

台灣高山上時常能見到的亂石地形,即是雨鞋不甚適用的場景之一。拍攝地點為聖稜線。


另一位是首登世界七頂峰的原住民登山家伍玉龍,長年擔任協作、國小五年級就能負重80公斤的他表示:

"就個人習慣來說,無論是穿雨鞋或登山鞋上山,都有各自的優缺點。通常我們上山背很重的背包,雨鞋的抓地力非常好,走在有坡度、露水多的石板路,或樹根密布的道路上,雨鞋是非常有優勢的,此時若穿登山鞋則有滑倒的危險。若走在較平坦的林道或古道上,穿登山鞋就比較舒服。而穿雨鞋因為比較薄,走久了腳不舒服;穿登山鞋雖舒服,但遇到濕滑的路,則像溜冰鞋一樣常會滑倒。"

但即使雨鞋對這位布農族勇士方便好用,他也分享了當挑夫時穿雨鞋踏雪的痛苦經歷:

"當時山上滿是積雪,但我們挑夫也沒什麼錢買裝備,只穿一雙雨鞋就上山,上審馬陣營地途中因為積雪,每走一步,腳就陷入雪中,積雪跑到雨鞋裡頭、寸步難行 … (後來他索性脫鞋用赤腳走到營地)"

在這兒我就要來個機會教育了。原住民協作之所以選擇雨鞋,是因為使用率和耗損率皆高,因此純出自經濟考量。台灣登山活動發展初期,伴隨前輩們出入山林的原住民大多選擇這類鞋款,山野中暢行無阻的勇猛形象深植人心,使得大家誤以為雨鞋非常好用,殊不知他們擁有自幼鍛鍊的極佳腳感和體力,足以彌補其先天不足──這就是為何我們不能直接借鏡這群專業人士的經驗。

42fbcccb30333081b5f87535ad1f21c9.jpg

雖然雨鞋本身設計不適合登山健行,卻因為其廉價好取得的特性而受山區工作者的歡迎。


但如果咱們反向思考,既然雨鞋這麼好用,登山鞋還有存在的意義嗎?要回答這個問題,還是必須從台灣獨特的亞熱帶山岳環境講起,若遇上陰雨綿綿、泥濘不堪的狀況,確實雨鞋的便利性遠高於難乾的登山鞋。但世界上這麼多大廠牌年年投入資本改良登山鞋,也有其道理所在:具透氣性的鞋面材質、保護腳踝的中高筒結構、吸震的中底(midsole)、防滑的大底(outsole)、Gore-Tex防水層等等,皆為顧全重量、舒適、省力乃至避免運動傷害的系統化人體工學設計。

雨鞋鞋底缺乏吸震的功能,即使自行加上鞋墊,也無法達到登山鞋考慮周延的系統完整度,因此揹負沉重的背包時,每一步的反作用力都會由我們的腳踝、膝關節及腰椎來承受,其經年累月之下的影響不可小覷。

若我們詢問任何一位現役原住民協作:你們長年擔任協作的父執輩現在狀況如何?想必從答案中,就能知道長年負重對身體的傷害,導致他們平均44歲就不得不退休,或許吸震能力不足的雨鞋,也是幕後的元兇之一。

所以假如我們要爬長久的山,還是建議慎選雨鞋的使用時機──高負重、長天數、個人體能、地形複雜度等等,都是需要納入考慮的條件


雨鞋的絕對禁區:雪地

所以我們能知道,即使雨鞋頗為適合台灣的登山環境,還是有條不可跨越的紅線──冰雪。

這方面較無國外資料可以分享,一來他們本來就不流行穿雨鞋爬山,二來使用與冰爪相容的硬底鞋(註:非我們一般用的軟底健行鞋)早已是天經地義的觀念。台灣穿著雨鞋登山的人非常多,加上長年貧乏的登山教育,才讓我們能見到雪地上「雨鞋配冰爪」、「雨鞋配防滑套」等奇特現象。

bd5dde625673ae3cefc0faf1fc6a252f.jpg

雪地中穿雨鞋對於任何受過正規訓練的人來說,都是光怪陸離的事情。不保暖、不適合穿冰爪的特性,讓雨鞋先天和雪地八字不合。


或許作為應急方案尚可,但他們原始設計中就沒有考慮過彼此的相容性,所以會讓安全性大打折扣。我敢肯定,任何戶外專業人士,都絕對不會為這種搭配方式背書;如果領隊或嚮導放任隊員穿雨鞋行走雪面,即是嚴重的失職,那麼我們付費將部分安全責任托付給他們,又意義何在呢?

回溯到民國99年1月,就有一位穿著雨鞋的陳姓嚮導從玉山圓峰山屋下撤時不幸身亡。當時,他在無確保的情況下為隊友清理步道積雪,但卻不慎滑倒,墜入300多公尺深的山谷,被搜救隊伍發現時已經過世。據稱,他的配備就是雨鞋加上六齒冰爪。


結論:安全,是唯一回家的路

總結來說,進行任何的戶外活動時,為自己安全負責是我們應有的基本態度,裝備正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我主張大家在選擇不同鞋款時,該對自身狀況、登山路線和氣候有清楚的認知,或許雨鞋對於短天數、低負重的中級山行程還算稱職,但場景轉移到地形多變的多日重裝高山行程,就不好說是如此了。

ea203da42644f9431763779107d79173.jpg

登山者穿著雨鞋溯溪的一幕。


雨鞋和登山鞋雖各有各的長處,但遇上山區多變的地形和天氣,包覆性、支撐力較佳的登山鞋還是最好的選擇。更何況登山鞋的人體工學設計和材質會隨著時間推演而改良,而雨鞋則保留了19世紀創造之初的模樣,最適合的用途是平坦處的田野工作,而非地形多變的登山健行。

有些新手聽聞雨鞋妙用無窮,於是起意模仿,其實卻忽視了一段必要的適應期,襪子、鞋墊、護踝等都要按照個人喜好調整,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可竟。任何負責任的戶外工作者,都應該建議新手不要貿然使用雨鞋,而不是模稜兩可的說「習慣就好」──腳踝包覆性不足、吸震力欠佳是明擺著的事實。比起加購鞋墊、護踝等配件,再拿未經訓練的雙腳反覆實驗,還不如一開始就挑一雙合腳的好登山鞋,降低受傷的風險。所以若你是剛接觸登山的新手,我會推薦穿登山鞋來降低受傷的機會。

本文從結構和材質上分析,是希望所有人都能用理性看待此事。不管是什麼鞋,都不能100%保證安全,反而體能與腳感才是關鍵。我們並不會因為穿了神奇雨鞋就成為高手,也不會穿了高檔登山鞋就不會受傷──腳感的養成還是得靠自己。但假設行程拉長,當我們的協調性隨著體能衰退而下滑,受傷機率即相應提高,此時登山鞋能提供的保護就高於雨鞋。

最後補充一點,踏硬底鞋於冰雪中行進有其訣竅與技巧,過困難地形也有對應的確保方式。最周全的方式是去上一堂正規的系統化雪訓課程,或是慎選帶隊的嚮導或團隊,並嚴格檢查他們是否有相關的技術背景和證照。(關於我個人參加初階雪訓的經驗,可以參考這一系列文章)

登山的最高指導原則就是要平安回家,切勿一時貪圖便利,徒讓登山口空餘遍地紙錢和迴盪不去的哭聲。


《參考資料》

1. 張素玢. (2013). 台灣登山史‧人物 [台灣國家公園數位典藏主題網].  Retrieved from https://npda.cpami.gov.tw/ebook/flipbook/np_e_book1/#features/
2. 鄭安晞. (2013). 台灣登山史‧裝備 [台灣國家公園數位典藏主題網].  Retrieved from https://npda.cpami.gov.tw/ebook/flipbook/np_e_book3/#features/
3. Forbes, R. (2018, Nov 6). How to Choose the Best Rain Boo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utdoorgearlab.com/topics/shoes-and-boots/best-rain-boots/buying-advice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


  • 游文琳的頭像 游文琳

    很實用的參考文

    • 溫文秀的頭像 溫文秀

      好文~很受用~謝謝🙏

      • 快樂登山的頭像 快樂登山

        好分析

        • Bart Tien的頭像 Bart Tien

          我還是無法理解為何再貴的登山鞋都沒有一雙便宜的雨鞋防滑?難道登山鞋做不到雨鞋的大底?匪夷所思。

          • 二咦的頭像 二咦

            賴sex279 身材火辣 騷氣逼人 床上很會搖 會舔蛋蛋 很會吸

            很會勾引你 會讓你的大雞雞硬棒棒 會用她Q軟的胸

            夾你的他肉棒 給你奶泡喔 清水溝 LG 舔全身 69現場看你的魅力 她很騷 水很多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