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醫學】王士豪:高海拔加壓艙

百岳上的綿延群峰、青山白雲,是許多愛山人心之嚮往。但是高山醫學專家、急診專科醫師王士豪實地調查發現,平均每三個人之中就有一人會發生高山症,不過大多數症狀非常輕微,自行服藥便可緩解,只有百分之一會惡化為肺水腫或腦水腫,最快在六到十二小時內就會致命。

以往搶救高山症患者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立即下降高度。然而,若是患者已不能自行下山,空中救援受限於天氣惡劣或山區地形無法起降,地面救援因路程遙遠未能及時抵達,綜合上述情況,患者很有可能撐不過去。「如果病人沒有辦法移動到低海拔的位置,」王士豪說,「這個計畫的發想,就是把低海拔的環境帶到病人的身邊。」他所指的,便是能在十分鐘內模擬下降高度一千五百公尺、幫助患者舒緩高山症不適的「攜帶式加壓艙」。

王士豪和台灣野外地區緊急救護協會六年前開始推動加壓艙建置計畫,募集八百萬元購買一百個加壓艙,放置在廿九個高山山屋和松雪樓、塔塔加、大雪山等高海拔旅遊據點,以及會涉及高山搜救的空勤總隊和縣市消防局山域搜救隊。(延伸閱讀:登頂前夕,我的人生第一座百岳-玉山

他苦笑說募款已很不易,但自二○一五年起運送上山的過程更痛苦,「每個加壓艙重八公斤,為了確保加壓艙在山上不會損壞,我們特別訂製防潮、防蟲的桶子,空桶重量也有八公斤。所以運送一組加壓艙至少需要三個志工,分別背加壓艙、桶子和所有人的登山裝備。」

70206d5c3e1d48310c2d181c075cc710.jpg

5f476117ed0d9bc6f219dee8e80894dd.jpg

4b6f25a9441778d719736e8f427e5c5d.jpg

送加壓艙上山,翻山越嶺、跨越斷崖,還要克服惡劣天候,幸賴許多山友們的大力幫忙,包含山界名人魏泰域、詹喬愉、呂忠翰、林才晸及中華民國山難救助協會的志工們,都無私地利用自己的假期,擔任志工、熱情參與。


這一趟趟任重道遠的山路,遇上天候不佳時,像是中央山脈南二段、南湖大山的各山屋,志工們都整整淋了六、七天的雨才完成。其中,王士豪自己參與的就有聖稜線、奇萊稜線山屋、庫哈諾辛山屋等十次,最後一哩路是情商空軍出動海鷗直升機支援的馬博拉斯橫斷線,是最難抵達的中央山脈中心區域,「如果用走的,起碼要十二天。」

但可別以為坐直升機上去就輕鬆,從馬布谷山屋走六公里運送加壓艙到馬利加南東峰,沿途盡是陡坡和落差四、五百公尺的險峻斷崖,「山界四大障礙路線之一」可是讓志工們吃足苦頭。

bdc49374f04778ba9127ad5c0aa61cd1.jpg

設置加壓艙的山屋現場也都有海報,說明操作須知。

d1123e80cc2240bd7fa99d2765635131.jpg

加壓艙目前已成功挽救至少七個人的性命。王士豪也呼籲希望使用者主動回報,有助於未來計畫能更優化。

c71227a84396a95090685a8371a4d5e2.jpg

協會辦理訓練課程,指導山友如何正確使用加壓艙。


在高山醫學領域耕耘十多年,發表高山病的研究論文有十幾篇,王士豪的高山醫學研究成果在全世界排行前3%。他協助康橋國際學校籌組醫療團隊,十年來已經帶了超過六千名學童登上玉山、雪山、嘉明湖與合歡群峰,更曾為了救助在聖稜線上發生高山症的山友,在雪山369山莊和志工以無線電接駁傳訊的方式指導對方使用加壓艙,並請原住民勇士們送藥品上山,再親自連夜護送病患下山,過程中近三十個小時未曾闔眼。(延伸閱讀:投入大半輩子為台灣山林教育扎根,江秀真:「用學習的心去冒險」

「高山症是有機會『零死亡』的。」王士豪期待透過加壓艙的設置,能為高山症患者爭取一線生機。

9d68cf37e00e0c821e5b78b8bf844f1f.jpg

51fbcf2ae144196d07fef85e838c45a2.jpg

讀醫學系二年級時課業繁重,王士豪偶然看到登山社海報,一時興起報名,「第一次參加就是爬玉山,上去才發現我有懼高症。」回來後學長勸他不要再爬山,他想起登山過程辛苦後的暢快感,不願就此服輸,舉凡裝備挑選、衣服穿法、上下坡腳步怎麼走、地圖定位、攀岩技巧,都跟著前輩從頭學起。

「現在資訊的取得變得很普遍,導致大家以為『我看過了就等於會了』,但其實爬山的難度並沒有降低。」王士豪再三強調爬山的基本功不可少,「你的安全是你自己的責任,有沒有做好準備,最終更都會回饋到自己身上。」

文章作者:張雅琳。本文轉載自《微笑台灣》,非經同意請勿轉載。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