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士林,天母古道,紗帽山,翠峰瀑布

  • peellden
  • 9,729次點閱

今天是一年一度的台北市「天母水道祭」,以市定古蹟「草山水道系統」為中心,
舉辦各種活動平常不開放進入的第三水源,今日也特地開放限量參觀
把握機會一早來到天母的水管路登山口

先來看看這棟「三角埔發電所」,於1931年完工啟用
蓋在山腳下,正是水道動能最豐沛的位置,接管發電
是台灣唯一的自來水發電站
現在是因為草山水道出水量減少、發電不具經濟效益而停用 

由於是重要發電與民生用水設施,剛落成時是漆成迷彩色
後來改成白色,只有招牌還留著迷彩塗裝的樣子
「三角埔」則是天母的古地名 

內部
水道從山壁上牽下來,推動渦輪帶動發電機
這留存的古老機械看起來應該是渦輪機,發電機大概拆掉了 

牌子掛在台北市自來水事業處下

白色的主建物
適逢水道祭活動,有國中生與志工導覽,講解草山水道系統、三角埔發電所、水管路的歷史

天母水管路的登山口則在旁邊

展開登山活動,猴子雕塑大概是要告訴你這邊可以看到野生的台灣獼猴喔 

那這些雞是怎麼回事呢,天母起飛的概念 

靜僻的山上民居 

青石步道平常也是熱門郊山路線
今日還聚集了參加水道祭活動的人們
這一段上升到「自在亭」陡升約200公尺,正好作為暖身 

水面浮夢,網絲蛺蝶 Cyrestis thyodamas formosana 

來到中山北路七段190巷底,大約在爬升一半的地方,有往「下竹林步道」的指標 

繼續陡上 

階梯鋪得很好,畢竟是台北市嘛 

眺望盆地遠山淡然 

既然叫水管路,旁邊出現大水管也是很合理的事
草山水道系統建於1928年,1932年完工。此前台北市的自來水主要來源,
是從今日公館一帶取新店溪水的「台北水道系統」

1920年代評估台北盆地人口逐漸擴張,原有的供水恐不敷使用,
便在紗帽山周遭建設了草山水道系統,引草山之泉源下山
草山畢竟是火山,有地熱與礦泉活動,適合使用的水源不多;水道系統初時有三個水源
第一水源位在竹子湖下方海拔約541公尺處,稱「滾水頭」,
泉水沿著管線通往紗帽山北麓的淨水場
接著水管從東側繞過紗帽山,來到南麓與第三水源接續;再用眼前的大水管送下山

今天開放參觀的就是第三水源。
第二水源就在第三水源旁邊,但因地勢較低未與管線接續;
後來又因地震水質改變而沒有用於供水,似乎有流入水渠供農用
第四水源是1943年開發的,據說也在第三水源附近,水量轉小後也因不符效益而停止抽取

古舊的黑色水管將泉水送到200公尺下的發電所
發完電之後那些水會繼續流到位於圓山的儲水池,最後匯入台北市的自來水管路。

天母水管路這些水管要承受200公尺落差的水壓,基座做得十分結實
管身也是螺旋形鑄造的,以順應水流、減少衝擊損傷
今天第一水源、第三水源仍有供水,管中有潺潺水聲
以後來別忘了耳朵貼上去聽聽看 

過了上一張的「自在亭」後抵達一處平台
也是水道系統的轉折處,
此去大致上與第三水道等高,管線轉為暗渠 

旁邊的小路通往東山路25巷81弄
草叢中隱身的是「草山水道調整井」,設有儲存池
功用是緩衝、調節上游送下來的泉水,以將水量穩定地送下去給發電所 

雖然荒涼但外觀保持完好,機能仍正常運作中,石磚據說是用草山當地產的安山岩切製 

接下來通往第三水源的步道一路平緩
因為水源差不多就在等高的地方,不需要用壓力管,以埋在步道下的暗渠送水
旁邊的可愛告示告訴你這邊是台北市內少數幾處野生台灣獼猴的棲息地 

平坦的舒適小路,和剛才連續陡上形成強烈對比,正好趁機休息一下 

粗壯的根 

經過幾處崖面 

眺望紗帽山,今天預計會走到那裏去看看 

拓印亭,旁邊有岔路通往山谷中的翠峰瀑布 

「翠峰亭」也在旁邊 

青石小拱橋 

旁邊樹上不時會傳來騷動聲,可能就是獼猴在活動著 

小平台上的天母水道祭活動宣傳
...這好像是照著晴天娃娃的樣子做的吧
水道祭活動於世界水資源日(每年3月22日)前後的周末舉辦;
此時也是草山水道啟用周年(1932年3月啟用)
一開始是2002年為了阻止天母山區的瓶裝水開發計畫,由社區自救會發起的文史探尋活動
後來成功終止了水源地的開發,並將草山水道系統於2004年登錄為台北市定古蹟。
水道祭活動從2003年第一屆,至今年已是第十七屆

每年只有這一天的早上9點到中午12點會開放傳說中的第三水源給民眾參觀
所以一定要把握機會啊
平常鐵門深鎖的第三水源外,早已排起人龍
我們勉強算是趕上前幾波入場 

進入第三水源地禁區

由於第三水源空間有限,入場後先集中在空地聽導覽
等前一波人潮離開之後再一批批放行 

在氣曝室前集中講解

鐵絲網內是「調整井」設備,這邊匯聚了兩個水源的泉水
一是旁邊今天開放參觀的「第三水源」,竹子湖下的「第一水源」也用管線接到這裡

第一水源的泉水在進入調整井河流之前會先抵達上頭這間「氣曝室」
原因是第一水源所在海拔較高,經過了約四公里的管線輸送,
途中還經過火山礦物質含量比較高的地層帶
水中溶有二氧化碳、硫化氫等影響水質的氣體
為了將這些氣體排除,將泉水灑開增加與空氣接觸的面積,
這些氣體就會自然消散至空氣之中。
不過由於出水減少、山上用水增加,第一水源的水已不常再送至此處
氣曝室設施很早之前就改為宿舍使用,現在更是已經廢棄 

水道橋,輸送第一水源與第三水源泉水,通過底下的松溪(磺溪支流)
整個草山水道一共有三座水道橋,這座位於第三水源旁,也是第三號水道橋
注意上面的鋪面,左邊是連續的水泥,右邊是分隔的水泥磚
底下各自埋著兩條管線;左邊是從第三水源流淌出來的泉水,
右邊則是埋著高壓鋼管,承送從較高的第一水源沖下來的水流
水泥磚鋪面的那一半時間久了會長草,形成和另一半不一樣的生態景觀 

松溪(或作淞溪),這邊有個地形落差,形成松溪瀑布(又稱文大瀑布,因為文化大學就在上方)

溪水與溪石皆呈泥黃色,散發著硫磺味,這是因為上游處有溫泉(就在中山樓那邊) 

橋底下
旁邊有從水道排出的泉水,與松溪形成清濁對比
右上角的石磚屋以為是觀景台,但回來找資料後發現似乎就是第二水源喔
和第三水源很近(就在下面而已)但因為和水道不在同平面上,吃電抽水較不划算
加之地震後水量減少、水質變差而被放棄,導入半嶺水圳供農用 

水道橋的終點就是第三水源的源頭,右手邊的水泥斜面中應該是埋著從第一水源送水下來的水管

傳說中一年只開放三小時給人參觀的水源頭 

像是古典風格的浴室,今天天氣有點冷,裡頭隨著恆溫出水而飄送著一陣陣暖風 

燈泡下奔流的礦泉,散發著清冽的琉璃光澤
是經過紗帽山層層過濾、清淨且富含礦物的優質水源,
水質清甜甘美,無須沉澱過慮即可飲用 

這麼厲害的天龍神水當然要用水壺把它加滿、路上慢慢品嘗

第三水源室,完工於1929年,有題字「湧泉台」
目前的每日流量約8000~12000立方公尺,
與第一水源合計每天供水約19000立方公尺
今天台北市的主要自來水源是翡翠水庫,草山水道只有第三水源運送下山,
僅足夠供應天母幾個地區的居民生活使用 

由於參觀者眾多現場志工不得不積極控制人數,無法多停留觀看
走水道橋回返,看上頭兩種鋪面

這水道橋的樣式與後來蓋的明治橋(已拆除的中山橋)
相當類似,可惜這趟只在上面走動,看不到橋身
有說是在興建明治橋前先用水道橋建設來實驗造橋工法 

回頭拍拍,這應該是調整井建築的另一側 

不明之房舍 

離開,外頭人龍更長了

繼續走步道向上,來到愛富三街12巷,算是天母水管古道的上端終點 

走產業道路通向紗帽山的登山口 

岔出往松溪溪谷的小路,有偽裝成木橋的水泥橋 

黃澄澄的溪水,有溫泉流入,富含礦物質 

然後往上,會經過通到第三水源的階梯小徑,封閉起來不給走

來到紗帽路的端點

走紗帽公路前往登山口 

有座廢棄的展望亭

沿線可眺望中國文化大學所在的華崗

底下可見草山水道系統的氣曝室,參觀人潮絡繹不絕 

紗帽山登山口到了 

步道有兩個登山口,南邊這個是大埔登山口
越過紗帽山後可行走至北邊的前山公園、台北市教師研習中心
第一水源的水管應該就是沿著紗帽路鋪設,從剛才的階梯端點接到客運站附近的淨水場
所以如果還有餘力的話,可以沿著紗帽路繼續草山水道的探訪之旅,直到第一水源為止 

今天則是再來走走紗帽山即可,開始 

旁邊有奇怪的黑色碗公,應該是某種菌類 

紗帽山高約645m,大埔登山口海拔約330m,整座山像個倒扣的碗,坡度很陡很均勻 

大樹為伴 

接近山頂地勢會趨於平坦 

小黃花 

人潮聚集處,「太子亭」遺址 

這些殘存的石柱、石桌據說是1923年為了接待裕仁皇太子(後來的昭和天皇)
來台訪查草山而設置的涼亭
不過他並沒有真的來爬過紗帽山

接著就是山頂的平路,三角點坐落於一側 

1021號三等三角點,海拔645公尺

再過去有個大觀景台 

草山好展望 

離七星山好近,畢竟紗帽山本身是七星山的寄生火山 

大屯山、小觀音山方向 

溫泉味飄出中山樓 

中國華北的重檐宮殿建築樣式,由建築師修澤蘭設計。1966年完工
國民政府遷台至國民大會凍結前,是國大代表開會的主要地點
原址是日治時期的草山林間學校,草山溫泉的泉源
據說是全世界唯一蓋在硫磺噴氣口的建築(何必呢)

附屬建築,已經被腐蝕成廢墟的介壽堂,前面有水色白濁的磺泉池:牛奶池 

原路下山 

紗帽山大埔登山口 

紗帽路接續天母古道 

松溪小橋 

愛富三街12巷上看紗帽山

接著走回天母古道

竹林下坡

第三水源的入口,平常是封閉的,開放參觀活動已屆期,人潮散去 

水管路的平緩段,翠峰亭 

真的有猴子出現了,悠哉在樹上尋食,完全不理會人類,這是個好現象 

從翠峰亭至打印台間有階梯往下到翠峰瀑布,前往一觀 

剛開始還有青石階梯 

再往下就成了林間的原始小路 

來到松溪溪流畔 

這條就是剛才水管路、水泥橋跨越的松溪
溪水參雜從中山樓流出來的溫泉,礦物質充沛而呈泥黃色 

隱密小谷地

翠峰瀑布,除了松溪主流上的瀑布,右邊高崖上也有清泉流下 

可惜雜物好像挺多的,斷掉水管東垂西掛 

金黃溪流

離開,不回水管路,沿著小徑往「猴洞產業道路」 

不時遇到岔路往下到松溪谷地中,應該可以過溪、接續通往紗帽山的「半嶺步道」 

濕滑陡上不太好走 

產業道路底端的棚子,一旁有「李漢卿先生紀念碑」,紀念熱心闢建當地產業道路的李漢卿先生 

猴洞產業道路,往天母市區輕鬆走 

松溪對岸、行義路一帶的住宅 

突破岩石的樹根 

返回天母古道登山口END

 

天母古道,紗帽山,翠峰瀑布

路線圖:



高度圖:

4660ffbd1cd5a6f344da2463aa89889d.jpg


行程表:

a24022f7ecd72eb01984c585721f0988.jpg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