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愛上健行的原因?
在郊山、中級山、百岳上行走著,總是可以認識新的生命,不論是針葉林、花朵、昆蟲,每一次偶遇都激起一陣喜悅的漣漪。 在不同路徑再度相遇時,回想上一次的見面,不禁將兩個無關的路線 連接在一起,尋找兩條路線的相似之處,這種相似可能性發掘出路線隱藏的內涵,即便是這路線沒有大山大景。
加里山(圖/AFEI)
「每次認識新的生命,在不同路徑再度相遇時,回想上一次的見面, 不禁將兩個無關的路線連接在一起,尋找兩條路線的相似之處」:
Re:記得剛開始走台北步道,一部分都是溪谷或是稜線步道。 在溪谷就很容易遇到冷清草這一類蕁麻植物,靠近水邊就會看到水鴨腳秋海棠,在稜線步道上,不是看到杜鵑就是滿滿的芒萁,以前覺得 這只是水氣多寡的差異罷了,並沒有太過於深刻的體會。
幾年前,一次能高越嶺道旅程,從1800多m上升到2800m左右,那時明顯感受到,從一開始的闊葉林,逐漸轉變成二葉松,鐵杉再慢慢出現,原本以為相同高度會出現一樣的林相,當下降到東部之後,出現的反而是濃厚的霧氣和盎然檜木林,才驚覺不同區域的氣候多樣性,也催生了生態多樣性。
從此,「豐饒生命多樣性」成了在山林漫步最主要的動力。
這種追逐「豐饒生命多樣性」動力,在幾次郊山漫步(耳空龜山、瑪礁古道)又產生新的變化,主要是感受到雙扇蕨、大屯尖葉槭這一類 「並不算是稀有,但又不是非常普遍,分布區域比較有限制性」植物它們的強烈生長性格。
很早以前就認識雙扇蕨,最近淡蘭古道書籍也以手繪雙扇蕨為封面。
在北部路線,有時會偶遇雙扇蕨,有時又會都看不到,一直也不以為意,一直到耳空龜山、猴山岳,看到大規模數量雙扇蕨群聚,才強烈感受到雙扇蕨分布最多的反而不是淡蘭古道或是擎天崗,而是姜子寮山系、二格山系(剛好和淡蘭古道有重疊之處)。
大屯尖葉槭在北部的分佈範圍又比雙扇蕨更加侷限,在瑪礁古道認識少量生長的大屯尖葉槭之後,才發現原來走過數次的頂山、石梯嶺反而是大屯尖葉槭分布最多的稜線,以前完全沒有注意到石梯嶺草原旁的大屯尖葉槭。
雙扇蕨、大屯尖葉槭這兩種植物分佈的侷限性、集中性,高度引燃個人的興趣,目前個人規劃的路線,主要就是以兩個目標:雙扇蕨、大屯尖葉槭,來逐漸探尋。
二格山系的雙扇蕨分佈位置(圖/AFEI)
石梯嶺-頂山的大屯尖葉槭分佈位置(圖/AFEI)
2.分享最喜歡的步道或山岳,以及你的故事
這一兩年很喜歡木柵【猴山岳】和石碇【耳空龜山】。 這兩條路線是北部很尋常的姜子寮山脈稜線和二格山脈稜線,特殊之處在於讓我看見雙扇蕨大規模群聚。
過去都是零零星星看到一小片雙扇蕨群聚,在這兩條路線上,看到一整片山坡都是雙扇蕨,似乎無窮無盡。 現在還在尋找是否有類似【耳空龜山】【猴山岳】大規模雙扇蕨群聚的路線。
【猴山岳】雙扇蕨群聚(圖/AFEI)
【耳空龜山】雙扇蕨群聚(圖/AFEI)
3.對登山的風險/探險精神的看法
驅動自己穿梭在山區裡面的原動力一直是「探索」,而不是「挑戰」。吸引自己的不是那些里程數、累計爬升、或是快速的時間,而是「探索」自己不了解的面相。在安全的前提下,去「探索」尚未踏尋過的路線,或是發現不同主題 再度去探訪曾經去過的路線,發掘新的樂趣。
加里山(圖/AFEI)
4.分享一個健行好物
離線地圖(OSM)和有等高線的魯地圖,是在山徑裡面最佳的夥伴。魯地圖的等高線方便判斷目前位置方向,由於資料量比較大,會搭配資料較小的OSM來判斷行進路線。在探索過程中,搭配魯地圖、OSM,也發現大群聚雙葉蕨大都出現在面向東南的稜線上,這點深深吸自己。
OSM、魯地圖(圖/AFEI)
- 立即前往AFEI精彩個人頁
- 個人旅遊BLOG:http://afeifelt.pixnet.net/blog
- 旅遊粉絲頁〖好野遊賞台灣〗:https://www.facebook.com/102823374388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