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看見這篇文章,代表你有顆熱愛山林與自然的心,也許你已經是岳界的先進前輩,也許你是登山有段時日、小有心得的山友,也許你才正要開始要接觸戶外運動、踏進山林。不論你屬於上述哪一類朋友,又或者你不願被貼上任何標籤、想和我一樣當個在宇宙中漂泊的靈魂,當我們透過文字交流時,我們的緣分已然確立。既然如此,就讓我們乘著「全國登山日」的風,踏上康健出版的雲,跟隨王士豪醫師的步伐,一起來認識山林和高海拔醫學吧!
▲《瘋高山》新書發表會舉辦於臺北市立圖書總館
▲《瘋高山》新書發表會場面盛大,康健出版提供
如同文章標題,這篇文章主要是希望和大家分享王士豪醫師的新書《瘋高山》。這本書是王醫師二十年來的登山、行醫、救援及高山醫學研究的精華,其中關於登山安全(特別是「高山症」)的知識是經過學界和真實案例的重重考驗,非常具有參考價值。
全書內容(部分也是講座內容)可分為四個部分:高山症的知識及處置方式、關於高山症的誤解與迷思、實際案例與故事分享以及王醫師的登山與人生理念,本文將報告書中最重要的結論,以利讀者快速且精準地掌握本書的閱讀重點。
以下內容參考自《瘋高山》一書、這次講座內容、以及王醫師的相關期刊文章,敬請參見書中原文以獲取完整的知識論述和數據。
【高山症的知識及處置方式】
首先,讓我們迅速來了解何為高山症。
高山症的發生是有先決條件的,首先它發生於海拔 2500 公尺以上。當人們在一天內從平地上升至 2500 公尺以上的高海拔地區,因空氣稀薄致使動脈血中氧氣飽和度過低,而產生身體不適的症狀,或導致腦部、肺部之病變,即為高山症。
據此,高山症可被分為三大類:急性高山病(AMS)、高海拔腦水腫(HACE)、高海拔肺水腫(HAPE),後兩者又被視為「嚴重高山症」。(如以手機閱讀下表,建議營幕轉橫式)
種類 | 發生原因 | 主要症狀 | 處置方式 |
急性高山病 | 腦部血管擴張導致腦內擁擠、刺激腦神經。 | 頭痛、頭暈、疲憊虛弱、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最後兩項是急性高山病惡化或高海拔腦水腫的指標。 | 1. 暫停上升高度,原地觀察,若無好轉或惡化須儘快下山。 2. 可同時服用適當藥物或吸氧氣。 |
高海拔腦水腫 | 腦部血管擴張導致血管內的物質移至血管外形成水腫。 | 噁心、嘔吐、神智不清、胡言亂語、走路不穩,整體而言如同酒醉。 | 1. 立即下撤並同時求救 2. 若無法下撤,可先運用加壓艙緩解症狀。 |
高海拔肺水腫 | 肺動脈不平均的收縮,導致一部份肺部的血管內物質移至血管外,影響肺泡進行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 | 莫名其妙沒力,休息卻像剛跑完步一樣氣喘吁吁,躺著比坐著更嚴重。 | 1. 立即下撤並同時求救 2. 若無法下撤,可先運用加壓艙緩解症狀。 |
從這裡我們可以很明顯看出一件事,那就是處置高山症最根本的方式就是「下山」。在今次的演講中,王醫師講到一句話:「在急診室裡絕對學不到高山症,要學習高山症一定要到高山上,因為高山症下山就好了。」正好完美詮釋了高山症的解決之道。
在《瘋高山》書中,王醫師總結了自 2007 年以來他對於高山症的研究,以下列出比較重要的幾點研究發現,快速建立讀者對於高山症的概念。
發現一:台灣成人高山症發生率約為 36%
此項研究以玉山登山客為研究對象,於排雲山莊蒐集並分析 1066 份問券,結果發現平均每三位登山客就有一位發生高山症,並不罕見。
參考文獻:Wang, S.-H. et al. High Alt. Med. Biol. 11, 43–49 (2010). |
發現二:爬升速度越快,越容易發生高山症
以在台灣登高山而言,通常一天內就可以從平地上升至海拔 2500 公尺、甚至 3000 公尺以上,爬升速度相當快,因此高山症發生率並不低,堪比國外許多知名高山。
案例 | 地點 | 海拔(公尺) | 上升時間 | 高山症發生率 |
1 | 玉山 | 3952 | 1 天 | 36% |
2 | 3650 | 2 - 3 天 | 34% | |
3 | 3740 | 瞬間(飛機開艙) | 84% | |
4 | 4205 | 3 小時 | 81% | |
5 | 6194 | 3 - 7 天 | 30% | |
6 | 6962 | 5 - 10 天 | 39% |
以上表格節錄自王醫師 2010 年發表在《高海拔醫學與生物學》的期刊文章。與玉山 (案例 1)以及條件相似的案例 2 相較之下,案例 3 和 4 顯示當上升的速度太快時,高山症發生率明顯提升;而案例 5 和 6 則顯示如果上升速度夠緩慢,讓身體有時間能夠適應高山環境的話,即使海拔高出玉山很多,高山症發生率也不見得會比較高。
針對上升速度對高山症發生率的影響,王醫師早在 2007 年即進行了一項研究,將攀登嘉明湖的隊伍分為兩組,其中一組(登山經驗豐富)在一天內就攀登到嘉明湖避難山屋,另一組(登山初學者)則是在向陽山屋過一夜之後再爬升至嘉明湖,結果顯示在向陽山屋過夜的組當中高山症發生率較另一組低,且兩組的發生率都僅約兩成。
此外,合歡山由於公路交通方便,開車數小時內即可抵達海拔 3100 公尺的松雪樓,屬於急速上升的案例。王醫師另一個研究發現,合歡山松雪樓遊客的高山症發生率為 60.8%。
參考文獻:Wang, S.-H. et al. High Alt. Med. Biol. 11, 43–49 (2010). |
發現三:登山前的高地適應有助於減少高山症
王醫師進一步研究上述的玉山問卷資料,發現若登山客在登玉山前兩個月內,有先到高山待超過三天的人,高山症發生率較低(21.7%)。
在《瘋高山》書中,王醫師提出了登山前高地適應的三要素:
- 要在高海拔地區待得夠久,根據研究結果表示至少要夜宿三天。
- 不能一下爬升到太高海拔(建議為 2500 至 3000 公尺之間),以免還沒適應便產生高山症。
- 高地適應的環境必須足夠安全,萬一發生高山症才容易撤離。
綜合以上三點,以台灣為例,最適合做為高地適應的地點是非雪季的合歡山。
參考文獻:Weng, Y.-M. et al. Am. J. Emerg. Med. 31, 1113–1117 (2013). |
發現四:血氧飽和度數值無法預測急性高山病
大家或許會好奇,高山症是否能夠透過監測血氧飽和度的數值來預測呢?根據王醫師在 2012 年發表的研究成果,血氧飽和度的變化並無法預測高山症的發生率。不過在登山的過程中,監測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可以用來了解身體適應高度的情形,也可以作為身體不適在經過處置後是否有好轉的指標。
參考文獻:Chen, H.-C. et al. Wilderness Environ. Med. 23, 122–127 (2012). |
發現五:受傷比起高山症更容易發生山難
高山症雖然是在高山上最常見的疾病,不過最需要救援的是受傷的病患,經過王醫師利用玉山國家公園自 1985 年至 2007 年的山難資料統計的結果,「因受傷而求救的山難」佔了三分之二的比例。王醫師舉了一個很淺顯易懂的例子:「就像冬天最常見的疾病是感冒,但最常叫救護車救援的是車禍。」
參考文獻:Wang, S.-H. et al. High Alt. Med. Biol. 10, 77–82 (2009). |
發現六:兒童攀登玉山的高山症發生率高達 59%
除了上述針對成人的研究以外,王醫師在 2009 年起,開始協助康橋國際學校的小學畢業生攀登高山,並且在這個過程中進行兒童高海拔醫學研究。
根據研究統計,若兒童遵循成人攀登玉山的行程,高山症的發生率為 59%,大幅高於成人的 36%,這個結果與國外研究所提出來的現象相吻合。這個現象是說,由於高山症狀的起因為腦部血管擴張,但兒童的頭骨內空間比較小、腦袋較飽滿,因此兒童更容易因此發生高山症。
參考文獻:Chan, C.-W. et al. J. Travel Med. 23, 1–5 (2016). |
發現七:體適能不佳和肥胖是高山症高危險群
在同一篇研究中,王醫師將高山症資料依照孩子的體適能成績和 BMI 指數分類,發現體適能「低於平均」的孩子高山症發生率達 80%,BMI 指數為「肥胖」的孩子的高山症發生率也是 80%,都是其他分類的兩倍之多。因此,兒童登山前應當控制體重,並且鍛鍊體能,才能夠更安心且更安全地爬山。
參考文獻:Wu, S.-H. et al. BMC Pediatr. 15, 55 (2015). |
【關於高山症的誤解與迷思】
除了以上發現外,王醫師在書中以及演講中也針對大眾對於高山症常見的誤解與疑惑給予解答及建議,這邊同樣分點列出並做摘要性的說明。
迷思一:「威而鋼」對治療高山症是否有很好的效果?
答案是否定的,威而鋼無法用來治療任何一類高山症,它只能用來預防高海拔肺水腫,並且可能會加重急性高山病和高海拔腦水腫的症狀。
威而鋼對高山症產生的效果其實不難想像,它的藥效會使得(特別是肺部的)血管擴張,因此可以緩解在高海拔時肺動脈壓力上升,不過服用威而鋼並無排水功能,所以對已經發生的高海拔肺水腫沒有治療的效果。並且,由於急性高山病與高海拔腦水腫的原因正是因為腦部血管過度擴張,服用威而鋼對於這兩類高山症可能造成反效果。
此外,威而鋼是不適用18歲以下兒童的藥物,因此千萬不要讓兒童服用威而鋼。
迷思二:「紅景天」是否能夠預防高山症?
答案也是否定的。
民間流傳食用紅景天可以預防高山症,特別是到西藏旅遊的時候一定要吃,為了驗證這項傳言的正確性,王醫師利用合歡山區的登山活動設計了一項實驗,透過嚴謹的資料蒐集與分析,否定了服用紅景天能夠預防高山症的說法。
參考文獻:Chiu, T.-F. et al.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13, 298 (2013). |
迷思三:氣喘患者是否可以爬高山?
確實了解自身狀況及誘發氣喘的原因,並做好適當準備,氣喘患者也可以登高山。
氣喘依照誘發原因可分為三類:過敏原型氣喘、運動型氣喘、冷空氣誘發型氣喘。
- 高山空氣乾、沒有空汙與塵螨,只要避免在春天花粉季時上山,過敏原型氣喘患者也可以安全登高山。
- 運動型氣喘患者,特別是老年人與孩子,登山時應放慢行進速度,以能夠「邊走邊說話」的標準前進。
- 如果會因為冷空氣誘發氣喘,則可以在登山時戴口罩或將頭巾遮住口鼻,以避免高山冷空氣直接進入呼吸道。
此外,不論是哪一類型的氣喘患者,都必須準備萬一氣喘發作時的應對措施,例如隨身攜帶緊急用藥,或是依照醫生的指示使用類固醇。
王醫師特別在書中指示以下三種狀況需要特別注意:
|
迷思四:年長者是否能夠爬高山?
可以,但登山對年長者的威脅主要是慢性病,需要格外注意,並且請醫師評估是否適合登山。
還記得上頭提到的「發現六」嗎?兒童(11 - 12 歲)攀登玉山的高山症發生率為 59%,高於成人(18 - 65 歲)的 36%。而老年人(65 歲以上)的高山症發生率為 10% - 20%,比成年人還要來得低。老年人發生高山症的趨勢恰好與兒童相反,原因正是因為腦部組織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萎縮,使得腦部血管擴張造成的不適感降低。
在書中,王醫師有羅列出許多特別需要注意的慢性病,可以請讀者親自參考書籍內容,但不論如何,只要是曾經有慢性病史者,在登高山前都應該先請醫師進行評估,確認身體健康狀況能夠負擔,並且做好適當的處置措施。
【小結】
以上是針對《瘋高山》一書所提到高山症知識的摘要,除此之外,書裡頭以及當天的演講中也有提到許多王醫師親自參與處理的真實案例,以及這些年做高海拔研究背後的軼事。書中還討論除了高山症外的其他登山議題,像是失溫、幻覺、裝備之功能與選用等等,這邊沒有花篇幅介紹,除了因為專注於統整高山症的知識,也是推薦讀者能夠親自去閱讀王醫師精彩的文字。
最後,我想要特別分享王醫師主持建置「高山症防護網」,也就是於全台山屋放置加壓艙的故事。
故事的緣起,其實就寫在整本書的第一篇文章裡,那是一段受困奇萊北峰、最後被空軍海鷗直升機救援下山的往事。王醫師總是分享當時他父親對他說的一句話:「你這條命是國家花資源救的,以後有能力要做點事情來回報。」這句話在王醫師的心中逐漸萌芽,讓他毅然決然投身在高海拔醫學的研究,幫助更多山友面對高海拔症狀,帶領無數孩子領略戶外與山林之美,到後來因為在救援的過程中親自見證加壓艙的威力,而致力於高山症防護網的建置工作。我想,王醫師的父親現在肯定非常驕傲,當初種下的善念,如今在社會上產生了這麼偉大的影響。
近年來,王醫師更協助攀登超高海拔高山的登山者進行健康管理,最近期的案例就是擔任張元植與呂忠翰(果果)今年攀登 K2 峰(海拔 8611 公尺)的醫療顧問。雖然最後元植與果果因為雪況不佳的緣故,在海拔 8200 公尺的「瓶頸」路段選擇撤退,但在攀登的過程中,由於事前充足的訓練以及完善的預防措施,全程都沒有發生高海拔不適症狀,王醫師扮演功不可沒的角色。
我曾經接觸過許多令我尊敬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信念就是「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王醫師也是這樣一位值得大家尊敬的人。
【同場加映:元植與果果來啦!】
這場講座除了王醫師本人以外,最大的亮點就是上個月剛從 K2 峰回來的元植和果果也來到現場了!並且元植與果果還受邀上台與王醫師進行一場座談。
▲ 果果(左一)與元植(左二)受邀上台與王士豪醫師一起進行座談
關於元植與果果的 K2 行,我想很多人可能會忍不住會想問:「決定從 K2 撤退,會不會感到很可惜、或很遺憾?」畢竟花費那麼多時間與金錢成本,又辛辛苦苦攀登到海拔 8200 公尺的地方,目標就近在咫尺了。
「不會覺得可惜,我很習慣撤退。」元植很豁達地說。
元植和果果提到,他們攀登 K2 的過程其實天氣條件都很好,而在第一次預計攻頂那天夜晚,負責探路的協作回報在一個被稱為「瓶頸」的路段之後,雪況變得鬆軟,有崩塌的風險,當時他們評估後決定撤回營地。果果說,山總是這樣提出問題給登山的人,我們都是在跟山互動與學習,不一定是為了登頂而爬山,好比說風險管理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題。
王醫師補充說道,登山是需要體能跟腦袋的運動,體能決定是否可以順利上山,腦袋則決定是否能夠平安回家。這便是點出了先備知識的重要性。好比說消防演習訓練是為了讓人在面臨真實火場時能夠冷靜地判斷與決策,登山的訓練亦然。危機處理是登山者能否在遭遇變故時化險為夷必備的能力,更能夠幫助他人度過難關。
兩人聊得一派輕鬆,彷彿決定下撤是五分鐘的事情,其實他們在營地足足糾結了三天。「山永遠都在那裡。」這是我們最常聽到、也最愛說的話,然而親自站上抉擇的峰線時,真的是需要很堅強的心智才行。
被問到兩人是否還會再去挑戰 K2,元植和果果這次有了不一樣的答案。果果的目標是在四十歲左右完成十四座八千米高山攀登,因此有計畫明年再去挑戰 K2,而元植則是希望能夠到不同的地方看看不同的風景,例如歐洲的四、五千米高山。
所以,歡迎大家未來多多支持元植和果果的攀登計畫,讓我們能夠透過他們的眼和心,看見世界上更多美麗的風景。
▲有獎徵答時間,聽眾踴躍搶答
▲有獎徵答好禮大放送,恭喜各位獲獎朋友
【後記】
座談結束後,王醫師、元植和果果都留在現場幫大家簽書,最後感謝康健出版的安排,讓我們獲得和王醫師、元植與果果「聊天」的機會。
▲王士豪醫師幫讀者簽書
▲果果與元植也被讀者包圍簽書
在座談的時候,元植提到他第一次發生比較嚴重的高海拔症狀發生在國二時攀登玉山,而果果則說他沒有相關經驗,果果告訴我,那是因為他知道必須要先做預防措施,讓自己的身體能夠順利到達適應的狀態。事實上,元植在事後登山的經驗裡,即使這次攀登八千米高山,也沒有再發生高山症。
不過他們今年在攀登馬卡魯(Makalu)時,另一隊有一位同行的山友在睡夢中過世,初步研判可能是死於腦中風而非高山症(實際死因須經解剖才能得知)。講到這邊,王醫師補充說,許多人會誤以為在高山上只會發生高山症,事實上所有平地上會發生的疾病在高山上都有可能會發生。類似的案例正好在《瘋高山》書中也有提到,就是南二段塔芬谷的腦中風病患。
王醫師最早開始協助超高海拔攀登,就是為元植和果果的八千米攀登計畫提供醫療諮詢,在這些年當中,王醫師也因此接觸到幾個特別的案例,例如透過衛星電話指導元植和果果處置在海拔 7900 公尺墜落的登山客。王醫師也自嘲說,雖然他身為元植和果果的醫療顧問,但其實心裡很不想接到電話,因為元植和果果對於高海拔急救經驗相當豐富,且已事先與他們針對各種醫療狀況做完善的規劃及沙盤推演,如果又發生他們在現場都還是無法處理的情況,那肯定是很嚴重的事件。幸好目前為止接到的三次電話,都是以平安的結局收場。
而談到加壓艙的設置,立刻能夠感受到王醫師的熱情。在世界上,加壓艙最早普遍設置是在聖母峰基地營路線,王醫師會積極推動山屋加壓艙設置,是因為台灣天氣多變,登山客在面臨高山症時,經常因為天氣或路途因素被困在山中無法及時下撤。當每一條路線上都能夠在短時間調度加壓艙時,就可以為病患爭取由死轉生的機會,如今台灣的高山症防護網已然成為世界的典範。
元植和果果都是全人中學畢業的校友,而果果目前也在全人中學執教,我好奇地詢問他,全人是否也有高海拔醫療顧問呢?果果告訴我,除了預算的原因外,他們最重要的是要教導學生如何預防高山症發生,畢竟「預防重於治療」,而不是等到症狀爆發才來處理。元植也補充說,學生必須學習什麼時候該撤退。王醫師用一句黃金定律做為今天的結語:「如果你什麼都不知道的時候,你只要知道什麼時候該下撤就好了。」
最後我想要分享一句紐西蘭登山家 Edmund Hillary 的名言[註1]、同時也是《瘋高山》封面上的標語做為文章總結:「It is not the mountain we conquer, but ourselves.(我們征服的不是山,而是自我。)」希望大家在讀完這篇文章以及《瘋高山》一書後,都能更加了解高山以及和它的相處之道!
▲自肥一下,我們與王醫師、果果和元植合照
註1:這句話的起源應為英國登山家 George Mallory 於 1918 年發表於《阿爾卑斯期刊》的文章,其原文為「Have we vanquished an enemy? None but ourselves.(我們征服了敵人嗎?不,只有我們自己。)」後來經過多次轉述及引用,在 1992 年,以此形式被美國作家 Jonathon Lazear 指稱為 Edmund Hillary 的名言。詳細的考證可參見 Quote Investigator 網站。 |
- 本講堂由教育部體育署、康健出版、健行筆記共同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