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Made In Forest 山林製造》-南澳古道 踏上回家的旅程

※本文摘錄「Made In Forest 山林製造:來自山村 八款剛剛好就好的森活態度

南澳古道 踏上回家的旅程

文 楊芷菡 攝影 陳應欽

一九六四年,最後一批南澳群泰雅族人從舊部落搬遷至今日的金洋村和武塔村,原先從事狩獵、採集的山林生活,改為小米、香菇的闢田耕作。依循祖訓gaga的集中生活轉變村落政治型態的散居,傳統舊部落文化逐漸流失與遺忘。

3779f9b630a8c3a7d8ab6a28b3e537b4.jpg

「依循傳統生命禮俗,我們泰雅族人死後靈魂會回到原居地,與祖靈同享安息。」金岳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陳芃伶說,南澳古道是南澳群泰雅族人回舊部落主要路線之一,回到祖靈地蓋建傳統泰雅家屋,緊繫部落族人的夢想,如今這條召喚眾人回家的路,泰雅部落每兩年都會走一趟。

「聽耆老們講怎麼打獵、設陷阱、辨認或使用山裡的植物,還有必須遵守的禁忌,都要實際操作好幾次才不會忘記。」車子沿武塔村、金洋村的產業道路,開到舊名栴檀的南澳古道登山口。泰雅族獵人張宗仁說:「山上的道路分為部落使用的社路、獵徑,還有日治時代的警備道。警備道是為了鎮壓泰雅族而建設的。」一路倚著南澳南溪南岸上山的路徑,都是部落間的社路。

南澳古道對外開放前三.八公里路段,入山之前,一定要經過入山儀式。「哪怕帶點酒灑一點,祖靈會保護我們平安走這一趟。」張宗仁告訴前來健行的登山客,走進獵人奔馳的山水,要用尊敬的態度表達對山、對祖靈的敬意與謙卑。他身背傳承自獵人父親的背網袋,「這個叫tokan(泰雅語)不要小看它,背水鹿、背山豬,都是用這個背。」獵人背包只有一只炊煮鍋具、鹽巴、火柴,外加隨身佩帶一把開路刀就足夠了。

山徑沿途原始森林景觀豐富,民族植物盎然蓬勃,蕨類尤其繁多,「我在國小五六年級的時候跟爸爸上山打獵,他叫我在原地等他,結果一去不回,把我丟包在山上好幾天。」張宗仁從小跟部落長輩往山裡跑,山野知識通通來自實戰。泰雅族獵人常用五節芒和筆筒樹幹鋪蓋獵寮屋牆與梁柱,「筆筒樹比一般木頭還好用,別看它軟軟的,木頭蟲蛀會爛,它不會爛。」

00fe38bbf428645947009f0dd312778e.jpg

路邊的葛藤生長旺盛,張宗仁說藤條莖皮含纖維可製成繩索,長在根部的塊根則可以解毒,專治肚子痛,如果把黃杞老樹幹外皮削掉,也有一樣的功效。「以前我們的容器很重,所以打獵很少帶水。」隨手採摘的酸藤,葉片帶有酸味,咀嚼過後回甘、生津解渴,找不到水源時,飛機草就是最好的救荒蔬菜,吃起來多汁、味道和長相像昭和草。

途經昭和五年蓋建,現在已荒廢的吊橋,望眼南澳南溪一路相隨,越往前進路越好走。鞍部是泰雅族人上山交換物資和情報的中繼站,到這裡用餐稍作休息。「我們都是沿著山腰橫切,三.八公里的路線長度,就像繞了二十座山。」古道林蔭涼爽,跟上張宗仁的步伐,順著平坦山路終於走到古道終點,跨過合流溪口不遠處的楠子駐在所,才是泰雅族人返家的起點。

「要去流興社會先經過老武塔,之後再走八、九公里才會到。」好幾條連接上山的道路,山徑崎嶇險峻難辨認,登山經驗豐富的人來走,最少三天到達。而三.八公里以後的古道重建,目前則以工作假期的修復型態進行中。

漫長的文化尋根之路,像拼圖一塊塊慢慢重新拼上。「後面其實還有很多很多故事。」回程途中張宗仁唱起泰雅古調,遠方流興舊部落「莎韻之鐘」的鐘台基座埋藏在森林之中,泰雅文化傳承的路遙遙,越接近越能聽見它餘音繚繞。

39babb8b1fa810513e45c95b9ebed390.jpg

原住民在遷移中消失的不只是原始部落的名字,還包含著傳統文化與山林智慧。透過南澳古道的重建,喚起部落文化意識,帶領旅人對部落更多認識。

f4bcd22130e5d7b1045824db868ca8a8.jpg

「飛機草我們的族語叫sina,很多植物用泰雅族語和用國語去命名,結構和意義會不一樣。」張宗仁說,泰雅族人藉口述傳承歷史,走進山林認識先人智慧。

2f602fc61963b9dc5daf0f1c5318624b.jpg


書籍資料

7b0da3b8a919541daefa9ac033a56bbd.jpg


 書名:Made In Forest 山林製造:
    來自山村 八款剛剛好就好的森活態度

 作者:微笑台灣編輯團隊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9年09月12日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