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林】走讀塔塔加

 

採訪撰稿  陳佳利
攝影剪輯  陳忠峰

 

 

 

 

新中橫公路最高點的塔塔加,久遠以前,是原住民族的獵場,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來台初期,是伐木的林場,現今,這裡是玉山國家公園,遊客量數一數二的遊憩區。在時代中,塔塔加轉變著,住在這裡的野生動物,也因為人們變化著,駐守塔塔加已經十多年的解說員印莉敏,正在用自己的方式,領略塔塔加…

 

傍晚,遊客散去,才能發現塔塔加的另一種熱鬧…

順著麟趾山步道往前走,接近塔塔加的最高點,原本因為水鹿多而得名的鹿林山一帶,因為獵捕壓力一度消失的水鹿,回來了。不過,真正見到牠們的人不多,印莉敏是少數的幸運兒。「牠看到我就很害怕的跑掉,那天我從這裡到走回去,有在跳舞的感覺,很難想像在塔塔加,這個一年有十幾萬遊客的地方,竟然讓我看到水鹿…」回想起相遇的那一瞬間,印莉敏笑得合不攏嘴。

聰明的水鹿與遊客錯開時間,運用著相同的空間,線索就在步道沿線的痕跡。為了解讀這些線索,印莉敏特地向專業的研究者請益。原來,水鹿不但回來了,而且還住了下來。這一兩年,塔塔加的樹木出現了許多水鹿的啃痕。為了活下去,有些植物的自保機制也啟動了。

「植物被攻擊之後,化學防禦機制增強了。」台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研究生林宗以特地來到塔塔加,在一株樹皮被剝掉一大塊的華山松前,觀察水鹿的啃痕。水鹿遇上鐵杉或冷杉,往往啃掉一大片,甚至環狀剝皮導致樹木死亡,但是遇上華山松或是二葉松,啃痕通常是一小塊一小塊,原因是松樹分泌的松脂,對水鹿來說,一點也不可口。

一同前來的靜宜大學生態系副教授楊國楨,沿著步道觀察兩旁植物的現況,他說:「自然情況下會有平衡機制,現在水鹿重新開始對當地植物的影響,應該繼續瞭解、調查,才能知道它們之間怎麼互動。」

塔塔加地區水鹿與植物的新關係會如何發展,需要長時間的觀察紀錄,但研究人員無法天天前來,印莉敏利用地利之便,每天下班後,循著幾條固定步道,進行生態觀察,不單是水鹿,只要看到野生動物,她就會記下來,期待隨著時間累積,建立好基礎資料,逐漸拼湊出塔塔加的動物地圖。但是和動物相遇常常是一閃而過,來不及用相機拍下的時候,她就會拿起畫筆,畫下奇妙的剎那。

第一手的觀察,能讓解說內容,變得更豐富,塔塔加的動物明星,台灣獼猴,就是她長期觀察的對象之一。

「這個季節,母猴嘴巴有一圈,就是牠最近吃華山松的毬果,上面有松脂,吃完之後,有些沾到嘴巴,就會黑黑的。」帶著笑容,印莉敏走向停車下來看獼猴的遊客,短短幾句話,就讓遊客駐足。這個猴群總共有11隻,位階最高的母猴懷孕了,再過不久就要迎接新生兒,排行第三的母猴常常被修理,每隻獼猴的性格都不相同,新生寶寶的性格發展與母猴的位階其實有關係。

這群獼猴習慣了人們的餵食,喜歡守在公路兩旁等遊客。十多年來,印莉敏對牠們的一舉一動深入觀察,她希望能扭轉這異常的人猴關係,也知道這勢必是場長期抗戰。因此,從戶外到室內,與遊客的每一刻接觸,她都抓緊機會,傳達友善環境的理念。

「大自然就是牠的超級市場,牠有很多東西可以選擇,不需要我們餵,牠就會長得很好…」面對來來去去的遊客,她總是不厭其煩的一再重複著。塔塔加獼猴的問題,促使原本研究歷史人文的印莉敏,開始跨足生態領域,一頭栽進來之後,因為多次親眼目睹,才驚覺到塔塔加地區,原來有這麼多野生動物住著。

「所有精彩解說,絕對不是只從書上得到知識,那是別人的東西,我比較希望透過我自己的一手觀察,我自己的體會,跟遊客分享步道上真正的美。」印莉敏說。

掛著像陽光一樣溫暖的笑容,活力十足的分享生態觀察,細心提醒遊客注意安全,原本專長是原住民文化的印莉敏,不但跨領域當起生態研究的長期志工,更努力拉近遊客與自然的距離,她帶給別人快樂,也讓自己的山間歲月,充滿無限喜悅。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我們的島」第691集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