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樟之細路為國家級長程步道,從桃園龍潭延伸至臺中東勢,是先民伐樟煉腦的內山小徑。主線步道長約220公里,沿線蔥蔥鬱鬱、風景秀麗,且串連了諸多舊鎮老街,走一趟樟之細路,就像走進了百年的時光隧道!你也想親身體驗古道之美嗎?出發前,先來看看健行筆記特派員的踩線紀錄吧!
樟之細路/本集踩線說明
- 行走路段:約22公里,RSA-26~RSA-31
- 沿途行經:北埔→石硬子古道→獅山古道→三灣
- 住宿規劃:三灣民宿,隔日續行下一段
- 路線難度:低至中
- D5-D6路線GPX載點
▲螢光筆處為今日路線
樟之細路,在名稱就點明了它與樟的明確關係,細路則是帶出客家文化。這樣一條北起桃園,南至台中,主、副線綿延四百多公里的道路,在舊時串起了豐富的商業活動,從樟腦推到底片、香料、火藥跟防腐劑等,從以前的興盛到逐漸沒落,從古道到現在寬敞的台三線貫穿,時代的變遷讓它產生了大幅改變,但其中的人文歷史仍孕育著當地生活,客家風情在各個村莊嶄露無遺。
繼淡蘭古道的踩線及大甲媽遶境的參與後,再度爭取到踩線任務,這一次要從既熟悉又陌生的北埔出發,好好的再一次走訪那些曾經到過的聚落,感受一下行走串接的不同。
北埔
一棟棟的古宅與擂茶在腦中烙下深深印象,巷弄中穿梭還會巧遇打水井,老街上的客家料理,一家接一家的粄條與麻糬,對我們來說就是北埔食物的代表。這次不逛老街,我們沿著竹37縣道開始往外走,一出發就遇到大林村,被路邊的洗衣亭給吸引了注意,沒想到藏了個這樣的地方,陽光灑下的同時也想去那石頭上坐一下,感受這裡的生活方式。
▲ 有陽光的路邊洗衣場
接著就看到大林村的導覽圖,對於一個村落能標出這麼多的點,畫出完整的解說圖有那麼點感到驚訝,看著地圖就好像在地人細數著生活周遭的一切。
▲ 大林村觀光導覽圖
這段路沿著柏油路走,有點炎熱,但時不時看看路邊的植物,碰到突然出現的水塘等,也有種童趣感,路邊的一切似乎都很新鮮,因此看到一座小公園也不管是不是剛出發、還有多少路要走,就已經坐上鞦韆或是倚著梯乘涼休息。
▲ 飽滿的咖啡與可以編繩用的茼麻
▲ 懷念的小公園有石頭溜滑梯
踩踏一段柏油路後就要進入古道,石硬子橋是個明顯的標示,告訴我們該注意叉路。
這條路上有農家生活著,入口有些標示似乎也不太算意外?!雖然好像走進了私有地,但其實除了這圍欄沒有其他標示,順順的穿越古道直到另一頭。
▲ 石硬子橋
是在新竹生活過的我們較少聽到的一條路,走進古道就沿著菜園前進,偶而穿越搭建起來的棚子,很多正在生活的痕跡,數度懷疑自己誤闖民宅,一路上沒碰到人倒是碰到被綁起來的狗,旁邊有一群出生沒多久的小狗們,煞是可愛。裡面看起來像不只是一戶人家,也弄不清正要賣的是什麼,生活區塊綁著周遭環境,很自然地融入。
▲ 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走過看似隨意堆疊出的便橋,看起來好像沒有什麼結構,走起來卻也還算穩固。
▲ 堆疊的便橋
菜園的植栽直接從路邊的圍欄探頭出來,不論是辣椒或洛神都很健康,飽滿的樣子讓人想偷咬一口。
▲ 營養充足的植物們
路中看到了樟之細路的標記點,確認這是有人來探勘過、定線的路段,以後應該會有其他形式的指示路牌。
▲ 樟之細路標點
也碰到了明顯的手作步道,用倒木當路緣,細枝打進地裡卡住支撐,大小合宜的階梯用石頭擋著土,新鮮的模樣感覺剛維護過這路段沒多久。
▲ 手作步道案例
走著走著看到一座廢棄但仍完整的豬舍/牛舍,覺得在興盛時期應該養了很多動物,現在一點點氣味都沒有,可見已經棄置很久。但看到這也代表我們走到有人居住的地方,是一個小村落。
▲ 走過古道突然覺得來到熱鬧的地方
獅頭山
很快的就接到獅頭山,過往對獅頭山最深的印象是在勸化堂中的香客大樓,有年一群朋友訂了大通舖跨年,別人看著電視或煙火倒數時,我們點起仙女棒來寫字。這趟同行的朋友問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會在跨年跑來這裡住啦?恩,我們很多人,好像曾經瘋迷部落跨年,也喜歡與世隔絕,就演變成這樣。
▲ 2012年的勸化堂跨年
這一趟完整走過獅山古道,才知道有獅頭與獅尾,從獅尾那端進入,穿過一段古道才會到勸化堂。中間有兩座涼亭跟可以休息的石桌石椅,算是很大眾化的散步路線,除了完整走完還可以切到六寮古道,一樣可以通往獅山遊客中心。
▲ 休憩的石桌石椅
中午吃什麼?
原本打定主意要吃乾糧,聽到有餐車後大家突然就轉移了目標,筆直前往勸化堂的停車場。穿過停車場後有豬血湯跟臭豆腐,在山裡可以吃到一點點熱食都會感到溫暖。
▲ 新增的經輪還有溫暖的熱食
獅山古道還沒結束,在老闆娘的指引下我們繼續前往未完成路段。本區的路徑較複雜,小路眾多,但幸好條條大路通羅馬,就算走錯,在附近打轉一下很快就回到正軌。後面這一段很有歷史風味,有大正九年所蓋的清境橋。橋墩上有著獅子跟大象,推測應該跟佛教信仰有關。
▲ 大正九年完工的清境橋
路上的石燈看起來倒是挺新的,也許數十年後或上百年,它也會開始出現斑駁的痕跡,完全的融入古道風景。
▲ 仍有新意的石燈籠
接到舊登山口的牌坊也很有古蹟感,是日治時代為慶祝皇紀二千六百年(昭和15年,1940年)所建的,80年的歷史刻劃出時代的痕跡,勸化堂有車道可直達後這段路很少人會走,但其實比前段走起來更舒服。
▲ 舊時的入口牌樓
接到縣道124號以後有幾間民宅,看起來幾乎無人使用,但搭上彎曲道路兩旁爆滿的植物,陽光灑下覺得很美,忍不住前前後後都拍了照,一邊思索著過去與現在,真是有點可惜。
▲ 道路兩旁的植物與矮房形成美麗風景
在這一小段路上有著各種型式的房子,三合院,磚造房,也有兩三層樓的水泥房,有屋簷、有高起的屋頂、也有平坦的頂樓,形形色色讓人目不暇給,感受到曾經的熱鬧,以及每個住戶各有不同的想法與喜好。
▲ 形形色色的住宅
獅頭山風景區有一個石刻的介紹牌,這一路走來發現這條路線上的牆或是像這樣的介紹牌都很精緻,是蠻耗工法的作法,且或多或少有點立體,帶有一定程度的細膩,不禁默默想著,這真是段豪華的路段,應該過去是很富裕的區域。
▲ 獅頭山風景區介紹
巧遇古早打水秘技
走過石硬子古道及獅山古道,第一天預計路線上標示的古道就結束了。從124縣道轉出,其實一直順著走也會到目的地三灣去,所以我們猜想腳踩的柏油路以前應該也是古道的一部分,只是因為需求被拓寬,變成了縣道。很不可思議的就在這路段遇到個打水阿婆,拿著水桶熟練的挑起溪水,說實在話讓水桶側向進入水中盛水的技能我還不會,只能讓水桶浮在水面裝不了水,不禁驚嘆這裡人的生活方式,在內心蓋上古道認證的印。
▲ 挑水阿婆讓我蓋上古道認證的印
逐漸接近三灣的路邊突然一陣吵雜,目光被吸往旁邊的矮樹叢,看到零散的公雞現身,再細看後面還有火雞,混雜的鵝叫聲是從後面比較隱藏的另一個族群發出,很是健康的生長環境,繼剛剛蓋上古道的印之後,內心又浮出兩個字:好吃。
▲ 藏在樹叢中的雞與鵝
雖然是玩笑話,不過這一路走來遇到的動植物都長得很好,"走樟之細路不用帶補給"常被我們掛在嘴邊,但這也顯示了這區塊得天獨厚的環境,陽光充足土壤肥沃,很適合農作及生活。
▲ 物產豐饒的區塊
三灣住宿:新安堂
三灣其實有不少民宿,原以為會很好訂位,結果路上的民宿一間間客滿,最後找到離我們路線大概偏離一公里的新安堂。以徒步而言要多走一公里聽起來都有那麼一點辛苦,但轉個念其實十幾分鐘就到了,大家也就欣然接受。很巧的是被我們選上的銅鏡社區剛好有「銅鏡愛樂 新丁茶會」的活動,老闆說有晚餐可以吃,讓我們好好放心,不管怎樣都不用擔心被餓著,一路想著要不要帶泡麵去民宿的廚房都是多慮。
遠遠就看到會場,原來就在通往民宿的橋上,表演者是社區二胡班的成員,也有其他樂器的演奏,唱歌的,以及旁邊茶藝的表演,內容豐富,對於社區課程有這麼高的水準也是蠻驚訝。搭上節約用水的宣導,順理成章取得補助,大家開心,也有個成果展的舞台。最近可以明顯感受到台三線上的活動很多,還有浪漫台三線藝術季,不論是宣傳及活動都很有質感,各單位都頗用心在規劃經營。
▲ 新丁茶會的會場與二胡表演
活動晚餐意外的豐盛,雞鴨豬都不缺,還有客家的粿仔、麵疙瘩和炒米粉,展現客家人宴客的熱情,飽餐一頓結束這一天,是最完美的收尾。
▲ 熱情滿溢的餐點
經過一天的行走,晚上吃飽喝足後,很一致的一人占據一條長板凳,看書玩手機讓身體能量的消耗降到最低。寬敞的公共空間讓我們很自在的攤開所有東西,身心都得到了舒展。
▲ 處於低耗能狀態的大家
晚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