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樟之細路為國家級長程步道,從桃園龍潭延伸至臺中東勢,是先民伐樟煉腦的內山小徑。主線步道長約220公里,沿線蔥蔥鬱鬱、風景秀麗,且串連了諸多舊鎮老街,走一趟樟之細路,就像走進了百年的時光隧道!你也想親身體驗古道之美嗎?出發前,先來看看健行筆記特派員的踩線紀錄吧!
樟之細路/本集踩線說明
- 行走路段:約25.2公里,RSA-36~RSA-42
- 沿途行經:二寮坑→紙湖農場→水寨下古道→北隘勇古道→鳴鳳古道→獅潭老街
- 住宿規劃:見文末推薦,隔日續行下一段
- 路線難度:中至高
- D7-D8路線GPX載點
重要:本段不建議無登山健行經驗之網友前往,部份路線目前指標仍未完善,出發前請務必下載GPX軌跡檔,搭配離線地圖使用,以避免發生迷途之危險;並請詳讀以下踩線紀錄、了解路況,做好事前準備。 |
▲螢光筆處為今日路線
本組特派員花費十二天,走完整段樟之細路,自昨天 Shaun 來到三灣與我們會合,宇宙浪人的拼圖只剩下 Alan 一人即集合完畢。由於樟之細路承載的歷史與文化實在太豐富,要將所見所聞全部淬鍊成文字需要花費大量精神與時間,關於本組的踩線全紀錄,還請大家容許我再拖稿一陣子。本集接續上一位特派員的足跡,接著分享下段路線的踩線紀錄。
【6-1 二寮坑至紙湖農場】
- 難易度:★★☆☆☆
- 雜亂度:★★★☆☆
- 可看度:★★☆☆☆
- 里程:約 4.9 公里
- 路面狀態:泥土山徑,紙湖古道結束後為柏油路
一早起床,天還沒亮,村長家的客廳已經傳來忙碌的聲響。我們兀自盥洗,收拾行李,並且吃了前一天在三灣早餐大王買的飯糰當早餐。
「你們起床啦!」在我開門逗弄庭院裡的小貓時,村長正好也走出門來。「早安,我們都準備好了。」我說。今天我們將要和 Alan 在獅潭會合,所以打算早一點出發上路,宇宙浪人終於要大會師一起執勤了,真是令人期待。
早晨 7 點鐘,村長開著他的小吉普車載我們回到二寮坑。昨晚我們原本決定紮營的橋頭空地多了一台農車,顯然這裡還是經常會有農人過來工作。「讓我多載你們一程吧,我的車是可以爬山的。」村長看了我們一眼,露出賊賊的笑,然後突然將方向盤右轉打到底,同時排入四輪傳動檔,往橋對岸顛簸的斜坡開上去。
我們在過橋後約莫 10 秒的地方下了車,因為我們告訴村長說我們必須全程徒步完成任務,不能搭便車上山。
▲ 我們的行囊和村長的吉普車
就在我們下車的地方,路旁有一道階梯往山坡旁通下去,無法陪我們上山的村長意猶未盡地跑下去瞧了瞧,留下我們個三個人大眼瞪小眼。一起把裝備都卸下車以後,我獨自走回橋頭補上這一段漏掉的軌跡,然而當我回來的時候,卻只看見村長悠悠地站在路邊。「他們兩個下去了。」村長示意我也走下階梯去看一看。
原來階梯下是二寮坑的開庄福德祠。
▲ 通往二寮坑開庄福德祠的階梯
07:05 二寮坑開庄福德祠(~07:10)
前一天在走那段狀況極差的亂竹林時,我一直在心裡頭發問,走這段路的意義到底在哪裡?推廣這段路的意義又在哪裡?樟之細路行走至今,沿途經過各種不同的路段,有些已經被開發成馬路什麼歷史也看不到,有些保留古道的樣貌還能看到一些文物遺跡,有些則是以山徑的形式成為山友挑戰的路線,但聯興農路到二寮坑這一段路,真的就是一片荒蕪,連當地農民都不認為那是適合人類進去的地方。
誠然,路是人走出來的,直到見到二寮坑開庄福德祠的這一刻,我能夠稍稍釋懷、稍稍理解這段路存在的意義。
今日所見之二寮坑開庄福德祠於民國 76 年改建完成,裡頭供奉五尊福德正神,顯示此處曾經有不少開墾的歷史,只是在都市化、產業轉型、人口外移的今天,此地已然沒落,被大自然回收成為荒山野嶺。昨天在路上聽村長分享,說這條路上有一戶「廖家」,是當地一個大家族,顯見在過去農村社會中,二寮坑這片溪谷餵養多少世代的人民。
▲ 二寮坑開庄福德祠(照片來源:Shaun)
事後,我發現前陣子《健行筆記》派出的砍草大隊在進山砍草之前,也是在此地舉行入山儀式。(請點此觀賞砍草任務紀錄片。)
從二寮坑開始,前一日那樣糟糕的路已不復見,雖然偶爾還是會遇到倒木,但整體路況就和一般登山路徑相仿。一路上路跡明顯,沒有特別困難的地形,甚至越往後頭路況越好,顯然是會有登山客來採點的山徑。實際上,這條路徑確可通往三尖山稜線。
▲ 二寮坑往紙湖方向路跡明顯
▲ 二寮坑往紙湖方向偶遇倒木
我們此行意不在登頂,不過我們從村長口中得知,三尖山(海拔 418 公尺)及其東北峰(海拔 340 公尺)旁各有一座高塔,前者為中華電信的微波中繼站,後者則為軍用雷達站(細節不詳,據稱為「祭山雷達站」,待查證)。我們在大河底時就曾清楚看見山頭上的兩座高塔,不過樟之細路所劃定的路線並不會上到山頭,而是直接腰繞後下到紙湖古道。
07:56 「清理地」基點
經過路徑最高點後下坡大約 15 分鐘,會來到一個岔路,從地圖上判斷,這條岔路有可能便是攀登三尖山的山徑。在岔路口的路邊,則可以看到一個查無編號的「清理地」的基點。
▲ 「清理地」基點(照片來源:Sean)
08:04 岔路口(在這裡走錯路,於 08:11 返回原路)
由於一路上路徑都很明顯,因此我們腳步也走得很快,不疑有他地跟著大路走,沒想到走著走著突然察覺方向和距離感不太對,於是拿出手機確認,才發現我們竟錯過了一個路口。當我們走回到路口時(所幸走回頭只花了 3 分鐘),才發現從下山的方向看過來,正確的路徑會被竹林遮住,因此我們壓根沒有發現這裡有條路。
▲ 下山的路寬廣平坦,容易讓人失去戒心
▲ 容易忽略的岔路口(照片來源:Sean)
其實一路上,我們碰見許多岔路口都有相同的狀況,錯的路徑有可能比正確的路徑來得更明顯且直觀,因此自然而然會走上歧途,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很有可能會浪費很多時間折返,或甚至迷途。然而指標或是布條時常死板地出現在整百公尺里程的地方,卻在岔路或轉彎處等需要指引的地方缺席,建議走這段路徑要搭配GPX使用,才不致走錯方向。
返回正確路徑以後,我們很快便抵達平坦的紙湖古道。
08:16 二寮坑山徑終點(~08:20)
紙湖古道(RSA37)是一條從百壽經竹排潭通往頭屋的山徑,現行路線則是由南窩接上 126 縣道,前半段沒什麼難度可言,腳程快的話只需要花 10 分鐘就可以抵達台三線。
▲ 紙湖古道往百壽路段一景
明德水庫上游這一代山區竹林茂盛,位於新店溪(又稱「獅潭川」)及紙湖溪交會口的百壽在日治時期便發展出相當興盛的造紙業,而由於造紙的過程需要利用水塘來浸泡竹子製作紙漿,因此百壽早期又被稱為「紙湖(糊)」。紙湖古道則是當時用來運紙的道路,也被稱作「挑紙古道」,最早由紙湖通到頭屋,不過後來南窩以西的舊路徑都消失在公路與水庫的工程之中。
▲ 紙湖古道望向新店溪
▲ 紙湖古道望向紙湖溪
古道沿途有許多獅潭鄉公所設立的解說牌,介紹古道的歷史、動植物、地形和景觀,只可惜長期疏於維護,表面都已經長滿青苔和地衣,幾乎看不到上頭內容。原本以為是年代久遠的關係,結果仔細一瞧,發現這些解說牌是民國 102 年後才建置的設施,短短六年時間竟已荒廢至此,著實令人感嘆。
▲ 紙湖古道途中幾乎無法閱讀的解說牌(照片來源:Sean)
由於稍後還要走紙湖古道渡過竹排潭,我們決定把重裝扔在原地,輕裝前往紙湖農場。
來到百壽隧道北口,通往紙湖農場的路就在右手邊,從地形上來看,這條路沿著等高線繞了一個馬蹄形回到百壽隧道南口,似乎很符合舊時公路的開闢方式。果不其然,這條馬蹄形的路段正屬於舊台三線,紙湖農場前就留有一座舊台三線的里程石碑。
▲ 往紙湖農場的路,舊台三線一景
▲ 舊台三線的里程石碑(照片來源:Shaun)
08:45 紙湖農場(~09:51)
原本前一日便打算走到紙湖農場紮營,為了保險起見,我們將行程定格在二寮坑。農場主人彭文淦大哥似乎對於我們一早到來有些驚訝,不過好客的他仍然邀請我們到屋簷下喝茶。
▲ 紙湖農場農舍一景
在說明我們踏查樟之細路的來意後,彭大哥提到近期千里步道協會的講師曾到獅潭上課,講解手作步道的知識和工法,他旋即拿出一本關於山徑自然工法的研習手冊,裡頭便詳細記載步道路面的種類以及相對應的施作辦法。此外,協會同時也在一份《建議先行砍草整理路徑》的簡報中,提到二寮坑山徑前 800 公尺為需要特別處理的區域,而這段路正好對應到前一日的亂竹林。
樟之細路需要修整的路段很長,單靠少數單位派出的人力很難有效地改善步道的狀態,需要在地的民眾、或是來訪的山友一起協助完成。更重要的是,這些路徑必須持續有人拜訪與維護,否則在這種低海拔、雨量多、生態又複雜的山林裡,過不多時就會被大自然收回去。彭大哥一臉疑惑的看著我們,顯然是覺得要達成這個目標相當困難,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比起樟之細路或浪漫台三線計劃,彭大哥目前更擔憂的是自己的農舍因佔用到林地而必須拆遷的問題,看到他一臉憔悴的樣子真讓人不捨。
▲ 與彭大哥喝茶談天(照片來源:Shaun)
「反正人還在,地還在,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他故作豁達地說著,手裡拿著剛採好、洗好的野薑花準備為我們泡茶。彭大哥說,野薑花要用冷水泡,味道淡淡的很清香,如果用熱水的話,花被煮透了,味道就會比較辛辣。其實,山裡的生活不也就是這樣,淡淡的就好。
▲ 離別前與彭大哥合影,希望再見時一切安好
聊著聊著,彭大哥說要到村裡買菸,我們也就順勢和他道別。走出紙湖農場,走上舊台三線,看著空無一人的農場和馬路很難想像過去這裡曾經熱鬧過。
▲ 紙湖農場前,空無一人的舊台三線
【6-2 百壽至福州農場】
- 難易度:★☆☆☆☆
- 雜亂度:★☆☆☆☆
- 可看度:★★★☆☆
- 里程:紙湖古道於竹排潭中斷,折返含繞行公路總計約 11.1 公里
- 路面狀態:柏油路
百壽除了曾經是造紙重鎮外,它也是一個原住民部落,是獅潭鄉七個村落裡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個,主要族群則為賽夏族。台三線另一側的百壽公園可以看建賽夏族的雕像與圖騰,此外,百壽還有一座糯米橋,是在昭和 3 年(西元 1928 年)建造的,往紙湖古道走去,便可在步道口看見百壽村本庄伯公廟。
▲ 百壽村一景(昭和 3 年糯米橋)
因為在紙湖農場和彭大哥聊太久,我們開始啟動趕路模式,不過天不從人願,我們在竹排潭遇上了第一次必須折返的路況。
10:20 二寮坑山徑終點
迅速回到二寮坑山徑岔路口,我們告別難得且短暫的輕裝時光,揹起裝備繼續往竹排潭前行。
▲ 紙湖古道,往竹排潭路段一景
經歷了一小段悠哉好走的下坡路,步道很快來到了河床的高度,河灘地大片芒草隔絕視線,讓我們只能用聽的判斷與溪水的距離。從這裡開始路變得比較難走,倒竹、倒木雜亂地擋在前方,路徑也變得不明顯。我們看著地圖上劃定的軌跡突破障礙,艱難前行。
▲ 紙湖古道,竹排潭路段倒竹遍布
和亂枝經歷了一番搏鬥,我們終於抵達潭邊,這裡有一座水位監測站擋住去路,我們選擇高繞通過。於此同時,我注意到我們開始偏離路徑,無奈於一直找不到能夠過河的點,我們只好先沿著潭邊繼續推進,直到僅存的踏足點在一片直通水面的崖下徹底中斷。
▲ 擋住去路的竹排潭水位監測站
10:38 竹排潭邊路徑中斷
我望著眼前近乎垂直的土坡,光溜溜的沒有植被、沒有抓點,我試圖往上攀了兩步,腳下的泥土卻不斷崩落。我發現,就算我自己能夠攀上去,恐怕也無法原路下攀回到潭邊,萬一上面不是正確路徑的話就會被卡住,處境將會相當危險,因此在商討之後,我們決定回頭另尋出路。
▲ 路盡,試圖攀爬險坡
「竹排潭」名稱的由來,是指前人利用竹子在此處架橋渡河,不過這座竹橋目前已不存在。原先我們看著軌跡猜測後來有新建橋樑,而且在 Google Maps 上也有畫出渡河路線,因此我們滿懷信心地披荊斬棘,持續向前開路,沒想到一路走到盡頭都沒有看見渡河點。
幾經觀察之後,我們決定嘗試從剛才看到長滿芒草的河灘地開路。
▲ 河灘地和疑似可渡溪的狹道
10:50 竹排潭河灘地開路失敗
河灘地上的芒草茂密,完全沒有踩踏的空間,只能像坦克一樣用身體輾過去,然而這些芒草都超過一個成人高,輾壓談何容易。我們再度抽出砍刀,手腳並用,滿頭大汗開了 20 分鐘,結果只走了短短 20 公尺⋯⋯。我想到已經被我們嚴重延誤的行程,想到 Alan 已經到獅潭等待我們,想到就算渡河也不知道有沒有合理的路可以回到公路,我決定就此放棄,直接折返從公路繞行。
▲ 往河灘地上的芒草堆開路(圖片來源:Shaun)
其實在開路的過程,我們曾拿出阿寬之前來探勘的紀錄,本來希望從裡頭找到一些渡河的線索,結果他是直接走公路到明德水庫,沒有走到竹排潭,想來他可能事先就知道這邊路不通了。
回來後,我上網查詢是否有前人來健行或是探勘的紀錄,結果發現 Tony 在 2006 年造訪的時候,在河邊遇到當地人說渡河之後可以銜接 126 縣道。從他的一張照片中,我們可以看見一片河灘地以及潭邊的水位監測站,原來那天我們與芒草辛苦搏鬥 20 分鐘的河灘地在當時一點障礙物也沒有,對比之下,今日要在相同的地方渡河之前,還得先付出巨大的勞動代價。
11:32 百壽隧道北口
▲ 百壽村一景(百壽隧道北口)
▲ 百壽隧道南口
走公路自然是輕鬆愉快了,只不過路程增加不少,而原本以為沿途的景觀會比較無趣,沒想到公路走在高處,倒是可以一覽壯觀的峽谷風光。對岸高聳的三尖山讓人不敢置信自己上午才從那裡走下山,山坡上幾株紅紅的台灣欒樹點綴綠地深邃的森林,視覺因此豐富了起來。峽谷底端是困住我們的竹排潭,我彷彿看見有三個人影正在草叢中奮力掙扎。
▲ 從 126 縣道俯瞰新店溪
▲ 新店溪兩岸山坡台灣欒樹盛開
12:07 紙湖古道終點
在美麗的景致陪伴之下,我們很快便走到紙湖古道的另一端,也就是我們原定渡過竹排潭接上 126 縣道的地方。這裡有一片樹林,但沒有任何步道指標,仔細看倒是有路徑通往樹林深處,而馬路邊只是再普通不過的朱焦和姑婆芋罷了。不過要從那麼深的峽谷爬上來,這條路恐怕也具有相當挑戰性。
▲ 紙湖古道終點
▲ 跋涉於 126 縣道(照片來源:Shaun)
公路在明德水庫上游一分為二,分別由南岸與北岸繞過水庫,取左側「苗16」南岸道路,越過一個小山坡即抵達環湖橋南端的水頭伯公廟。
▲ 環湖橋與明德水庫一景
▲ 位於環湖橋頭的水頭伯公廟
13:05 水頭伯公廟(環湖橋頭,~13:19)
根據阿寬的紀錄,從進入水寨下古道直到登上番仔寮山為止,由於將爬升不少海拔,加上沿途林相並不是那麼乾淨,因此具有一定難度。我們決定在水頭伯公廟卸重裝休息一會兒,迎接今天最後的挑戰。水頭伯公廟有廁所和洗手台,正好將我們一早沾染的風塵和汗水一次洗乾淨,再出發彷彿又是煥然一新、充滿能量的身體。
抵達福州農場前的這一段產業道路正好當作暖身,沿途有幾個岔路容易讓人疑惑,但往福州農場的指標都相當清楚,只要照著指標走就絕對不會迷路。而這段地圖上看似短短的距離,竟也花了我們將近半小時。
13:46 福州農場(水寨下古道起點,~13:52)
【6-3 水寨下古道】
- 難易度:★★★★☆
- 雜亂度:★★★★☆
- 可看度:★★★☆☆
- 里程:約 4.9 公里
- 路面狀態:泥土山徑、石階步道
水寨下古道(RSA39)是繼小粗坑和石硬子之後,又一次看見樟之細路的專屬指標,並且在福州農場的門口設有大面的步道說明牌,上面不但登載了步道資訊,也說明如何閱讀沿途的指標,相當用心。
▲ 設置於福州農場門口的樟之細路說明牌(照片來源:Shaun)
▲ 福州農場一景
水寨下古道比較為人所知的歷史,是自 1872 年起馬偕博士由頭屋前往獅潭行醫兼傳教時行走的路徑,這條路徑後來因此被稱為「馬偕之路」。事實上在更早期,平埔族人便已經由這條路徑從沿海地區遷徙到獅潭,後來黃南球帶領漢人成功由今楔(錫)隘古道進入獅潭開墾後,水寨下古道也成為當時獅潭居民往返頭屋的其中一段路。
▲ 水寨下古道山徑起點
穿越福州農場,水寨下古道的登山口在農場盡頭,入口處極隱密容易錯過,不過前方路口明顯處已經有好心山友綁上布條,如果細心點便不難辨認。入口是一座由三根木頭搭的簡易木橋,過橋後進入森林隨即開始陡上。這段山徑雖然也相當原始,不過沿途多有拉繩及布條指引,路徑辨認不成問題,過不多時便可上到稜線。
▲ 水寨下古道山徑原始、林蔭茂密
稜線上意外地鋪有石階,岔路口有樟之細路指標,取左側石階下普光寺,右側觀景台則為步道終點。此處可見「保安林界」柱和「山」字柱,即為水塞下山(海拔 252 公尺)。
▲ 稜線岔路之細路指標,遠方為步道終點觀景台
為什麼有「水寨下」又有「水塞下」呢?這兩個名稱究竟相不相同,或是兩者之間有何關聯?為此,我們特地詢問獅潭在地的文史工作者藍色小屋李業興大哥,他解釋「水寨下」為客語,意思是「瀑布之處」,用以表示此地水源豐沛,逕流多,落差較大的地方經常形成小瀑布,而「水塞下」則以國語讀音借字表示。相同的狀況在客語地區經常見到,我們過兩天會經過的「楔隘」和「錫隘」便是其中一例,除了地名以外,有時候甚至連姓名都會寫錯。
石階步道的舖設年代不詳,但看得出來這裡鮮少人跡、疏於維護,路旁出現此行看見的第一株黃藤。早在出發前閱讀相關的踏查和砍草紀錄時,便已聽聞黃藤之惡名,因此親眼見到時便格外謹慎,好幾根黃藤的藤枝垂在步道中央,不過仔細一看,藤枝上的倒鉤都已被人為削除。由稜線走石階下普光寺約莫 230 公尺,沿途輕鬆愜意,僅需 10 分鐘即可抵達。
▲ 此行遭遇第一株黃藤(照片來源:Sean)
▲ 鋪設良好但疏於維護的步道
14:24 普光寺
普光寺位於彌勒山麓,居高臨下可俯瞰明德水庫,其開山祖師是智心尼師(俗名謝差妹)。智心尼師是明德村人,少時雲遊行經此地,發現山中泉水甘甜無比,因此將泉水取回讓身染痼疾的父親引用,沒想到父親因此病癒,因此發願將在此建寺供奉觀音菩薩。後來,智心尼師出家至獅頭山勸化堂修行佛法,並於修行結束後返回此地興建茅屋安奉釋迦牟尼佛。隨後,智心尼師又因緣際會,以此地的泉水配以佛堂香灰治好路人的腹痛,使得此處的「靈泉仙水」名傳遐邇、信士日增,於是便邀請其師父道宗和尚至此協助,興建竹庵,稱「麟鳳山靈光院」。隔年,在信徒謝泉海居士的建議下,靈光院更名為「彌勒山普光寺」,並且將竹庵改建為土磚房舍,成為今日普光寺的原初雛形。(參考資料詳請見此。)
▲ 彌勒山普光寺大殿
格外安詳的普光寺,彷彿就像風暴來臨前的寧靜,空氣中滿是煙香味卻不聞人聲。悶熱的溫度迫使我們在「解脫塔」旁的水龍頭汲水降溫,沒想到水也是熱的。
▲ 普光寺寶華塔
水寨下古道以普光寺為中心分為南、北兩段,從福州農場至普光寺便屬北段,然而北段舊道大部分已因明德水庫之開發而消失。南段的入口在普光寺另一側的寶華塔旁,階梯上去後有許多岔路容易走錯,正確的路徑在右側指月亭方向。
起先,我是注意到遠方樹枝上飄動的布條確定路徑,走近布條處才赫然發現在石階旁的水泥矮牆上竟釘有樟之細路的里程牌,位置並不顯眼,能發揮的識別功能應該很有限。
▲ 隱身於大自然中的細路里程牌
▲ 水寨下古道南段路況較為原始
這裡開始路況變得比較嚴苛,林徑也比較原始,不過部分路段出現人工修整的痕跡,例如邊緣木以及傾斜式的鋪面,許多倒塌在步道上的巨木也已遭鋸除。近年來,千里步道協會曾在此舉辦多次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想必是當時留下的成果。
▲ 手作步道施作痕跡
如同前述「水寨下」之意,此處豐沛的水源讓古道終年潮濕,沿途經過多處水流,幸好,今日的路徑已不必溯溪或渡水,唯一一處沿溪床巨石上攀的路段也已有高繞路線取代。
▲ 水寨下古道水源豐富溪流多
森林中生態多樣且豐富,我們邊走邊聽見山羌求偶的叫聲越來越近,直到轉入一處溪谷時,便看見對岸兩隻山羌正在河邊喝水,而兩隻山羌也非常機警,一看見我們立刻就立刻躲回森林裡。上午在紙湖農場時,聽彭大哥說三灣獅潭一帶低海拔山區這幾年有山豬出沒,幸好沒有被我們遇上。
▲ 偶爾需要高繞或橫渡小溪
15:05 路線分歧(殊途同歸)
抵達蘧廬書院前,有一處岔路讓我們疑惑了好一陣子,右邊岔路符合定線的軌跡,但是左邊看起來又是新完工的手作步道,現場卻沒有指標指示正確路徑,令人無所適從。後來我們選擇依循軌跡走下去,才發現原來兩條路是殊途同歸。不過,事後比對我們紀錄的行跡時,卻發現我們所走的路竟又和定線的路徑不同,實在令人摸不著頭緒。不過定線的路徑必須登上帽盒東山(海拔 420 公尺)再下來鞍部,我們所走的路徑則是直接腰繞通過鞍部,看來我們無意間選了一條比較輕鬆的路。
15:25蘧廬書院(~15:29)
【6-4 蕃子寮山、北隘勇古道】
- 難易度:★★★☆☆
- 雜亂度:★★★★☆
- 可看度:★☆☆☆☆
- 里程:約 4.9 公里
- 路面狀態:泥土山徑、石階步道、木棧道
水寨下古道的終點是南窩產業道路,路口處即為蘧廬書院,書院對面有舊時的步道指標,分別指向鳴鳳山、苗22鄉道、普光寺和嬲崠茶亭,以及新設置的樟之細路說明立牌。
▲ 抵達水寨下古道終點
坊間關於蘧廬書院的資料甚少,僅知創辦人馮道元老師師承南懷瑾,專精於儒、釋、道學,通達政經國事,並寫得一手好書法。此外,文松老師(廖錦棟)在文章中提及他拜訪蘧廬書院時,於《馮道元詩集遺稿拾零》中讀到書院的緣起、詩作與墨寶、以及全人教育計劃等,足見馮老師是位賢哲之人。
書院前有狗兒鎮守,而我們也沒安排進入書院參觀,因此我們在路口休息片刻旋即上路。
順著指標的方向,沿著南窩產業道路下行一會兒,番仔寮山的登山口藏在右手邊死角處,我們邊聊邊走差點就錯過,幸好 Shaun 及時發現登山布條叫住我和 Sean。回頭張望時,突然發現對側岩壁上釘有細路的指標,顏色幾乎和黃綠色的山壁融為一體,轉過身去準備進入山徑,赫然又發現棕色的樹幹上釘著另一個指標……。一個普通的山徑入口,讓人感受到細路指標辨別性之不足,是可以再加強的地方。
▲ Shaun 發現我們錯過登山口趕緊叫停
▲ 南窩產業道路一景與隱身大自然的細路指標
15:47 黃藤阻路,Sean 遭割傷
番仔寮山徑(RSA40)為北隘勇古道的延伸,從登山口開始就是陡上坡,草木也迅速變得茂密,登山口處還低矮的蕨類,走不到 100 公尺已幾近一個人高,更糟的是還出現黃藤。這段路本來是由 Sean 負責領頭,結果在一處亂枝與黃藤交錯之處,Sean 為了開路不慎被黃藤劃傷手臂,頓時鮮血直流。
▲ 將近成人身高的茂密蕨類(照片來源:Shaun)
15:55 雜木完全阻斷路徑,開闢新路
短短幾分鐘後行過「RSA40-004」指標處,路徑再次完全消失,除一片雜木外兩側均為陡坡,本以為走錯路,查看地圖確認無誤,周圍又搜索一陣後發現雜木後方疑似有路徑,於是我強行開路突破雜木終於找回路徑。
▲ 雜木阻路強行突破(照片來源:Sean)
突破雜木後的路徑都相當明朗,不久後甚至出現人工石階,走下階梯來到步道與水泥路之岔路口,沿步道直行可腰繞蕃子寮山直抵嬲崠茶亭,取石階直上蕃子寮山。
▲ 出現人工石階(照片來源:Sean)
▲ 登頂岔路(照片來源:Sean)
▲ 登頂前的高架階梯(照片來源:Sean)
最後這段登頂路的狀況相對好走不少,岔路口指標顯示剩餘 500 公尺、20 分鐘。開始時為一小段石階,隨後進入山徑,靠近山頂時會有一段陡上須拉繩,然後再續行一小段階梯至「北隘勇古道 600m」石碑。至此,我們聽見 Alan 的呼喚聲,彷彿沙漠中看見綠洲,在山路上一整天都沒有遇見其他人,終在此荒僻之地和好友相逢。原本我們預計中午前後在獅潭和 Alan 會合,沒想到進度一再延遲,最終改成在山頂會師,而當我們登頂蕃子寮山時,已然是傍晚時分。
▲ 蕃子寮山頂回望來時路(照片來源:Shaun)
16:38 蕃子寮山(~16:57)
蕃子寮山徑的終點是蕃子寮山,聽這個名稱便能聯想到它和早期的隘勇線有密切關係,雖然網路上查不到相關資料,但我猜測它很可能曾經是隘寮所在地。
▲ 蕃子寮山三角點(另一面刻有「七号」二字)
蕃子寮山標高 492 公尺,擁有一顆三等三角點,由於基點編號為「七號」,故此處又稱「七號高地」。除三角點外,山頂是個紅磚鋪成的平台,不過雜草叢生幾乎看不到地面。山頭的另一側是往嬲崠茶亭的路,也就是 Alan 上山來的路,路口已經淹沒在芒草中幾乎看不見。旁邊立有一面樟之細路的資訊版,然而其箭頭指向有誤,箭指嬲崠茶亭和鳴鳳山方向,指標卻寫著蕃子寮山徑。
▲ 階梯往嬲崠茶亭,說明立牌之指標錯誤(照片來源:Sean)
在山頂休息片刻以後,我們一行四人由 Alan 帶路下山,今日除了得走完剩餘的 600 公尺北隘勇古道,還得走過鳴鳳古道至獅潭老街。
下山的路也是高架階梯,不過兩旁的芒草幾乎將路徑完全遮住,有好幾處甚至整條階梯都被粗大的黃藤阻斷,很難鑽過去又無法砍斷,真不曉得 Alan 一個人沒有工具是如何走上來的。走到階梯盡頭,接下來的路是鋪設良好的花崗岩步道,交界處是一座「北隘勇古道 500m」石碑,Alan 說,剩下 500 公尺都是平坦好走的路。
▲ 下山的路黃藤橫生幾乎阻斷路徑(照片來源:Shaun)
其實邊走我邊好奇,北隘勇古道不但沒什麼爬升(只有登頂那一小段),還鋪得又寬又平,連山頂都有廣闊的平台,想必步道剛建好的時候是一條親子級的路線。回來後,我查詢以往山友拜訪的紀錄,發現這條步道竟是 2011 年初才完工的,想必建好之後並沒有沒有足夠的遊客來訪,也沒有積極做後續的維護,導致今日所見荒廢毀損的狀態。
▲ 2011 年北隘勇古道同一路段(照片來源:老尉子)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佩服山友 Tony 的遠見,他在 2011 年底造訪此處的遊記中,就曾經感嘆相關單位整建這條步道時的考量未盡之處,例如花大錢以高規格建設前 600 公尺,卻可能沒有考量到日後的維修預算。八年後的今天,這篇文章提出的擔憂應驗了,五星級步道幾乎快被大自然回收,雜草叢生、倒木橫亙,早已不適宜一般大眾行走,當初所投入的資源沒有被永續利用,只是一次性地、像放煙火一樣燒掉了,著實可惜又浪費。
這幾天下來,我們已經看到不少次相同的狀況,第二天抵達關西前的打牛崎登山步道是如此,早上在紙湖古道看到的解說設施也是如此,真心希望這次因著浪漫台三線政策而被提出的樟之細路除了能夠推廣古道及其珍貴的歷史外,也讓這些路徑在重生的同時能夠持續被妥善照顧,而不是時過境遷再度被埋沒在荒煙蔓草裡。
17:11 嬲崠茶亭
如同水寨下古道,北隘勇古道也是往來獅潭和頭屋間各地的交通要道,原建於 1957 年的嬲崠茶亭即取往來行人在此休憩談天之意。
▲ 嬲崠茶亭(照片來源:Sean)
「嬲」(男女男)的國語讀作「ㄋ一ㄠˇ」,拼音「niǎo」,客語四縣腔讀音「liau5」,它有另一個對應的字是「嫐」(女男女),國語讀作「ㄋㄠˇ」,拼音「nǎo」。在國語裡頭,這兩個字的意思相近,概念上「嬲」比較偏向糾纏和戲弄,而「嫐」則是比較偏向惱怒或生悶氣。不過,嬲崠茶亭中「嬲」的意義顯然和以上所述皆不相同。事實上,「嬲」在客家話中通常是「聊」或「玩」的意思,例如程賢章的小說《圍龍》中,張劍珍被行刑前唱的一首客家山歌《幹革命》便有這樣一句:「殺頭好比風吹帽,坐監好比嬲花園。」此處的「嬲」便是指「遊玩」,而這也比較符合此處字義的解釋。
除了名稱本身,嬲崠茶亭還有一個有趣的地方是它的對聯:「鳴滴甘泉流遠永/鳳儀秀嶺兆中興」,我們可以發現上下聯的句首連成「鳴鳳」二字,而句末則連成「永興」二字,正好是獅潭一帶的兩個地名。有一說是因為北隘勇古道為早期連結鳴鳳與永興兩村之間的交通要道,結果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翻開地圖一看,赫然發現北隘勇古道竟與今日頭屋鄉鳴鳳村和獅潭鄉永興村這兩行政區的交界幾乎吻合,真是有趣!
17:20 北隘勇古道起點
▲ 接近北隘勇古道起點(照片來源:Sean)
接近古道起點,西方視野變得開闊起來,夕陽掛在蒼茫的海線聚落上空緩緩沉下,遠方的大地呀、河流呀、海洋呀都被照得發亮。
看來今天是又要摸黑了。
17:36 雲洞宮(鳴鳳山登山口,~17:43)
【6-5 雲洞宮至獅潭老街口】
- 難易度:★★☆☆☆
- 雜亂度:★☆☆☆☆
- 可看度:★★★☆☆
- 里程:約 4.9 公里
- 路面狀態:石階步道、泥土山徑、石頭路、柏油路
▲ 雲洞宮(照片來源:Sean)
來到雲洞宮時,天色已經幾乎全黑,我們在登山口整裝並且拿出頭燈進入夜行模式,也因為天黑的關係,我們沒有在鳴鳳古道留下任何影像。幸好,這是一條相對熱門的路線,網路上很容易能夠找到不少資料與照片,也讓我對於沒紀錄到的罪惡感降低許多。
▲ 鳴鳳山登山口
17:56 鳴鳳山關公亭
路徑一開始便是陡上的水泥階梯,一路爬升近 100 公尺、約 15 分鐘後即可抵達鳴鳳山關公亭。此處為南隘勇古道的起點,同時也是鳴鳳古道的至高點,取直行走鳴鳳古道至獅潭將一口氣下降約 300 公尺,幸而陡下部分大部分為石階,即使夜晚行走也相當安全。
鳴鳳山區是早期往來沿海平原地區的必經之路,同時也是隘勇線的所在地,因此山上古徑四通八達,除了鳴鳳古道外,還有南隘勇(南長城)古道、八達嶺(龍骨)古道、楔隘古道、綠色古道及延平古道,這些古道也被統稱為「鳴鳳山古道群」。鳴鳳古道本身最具名氣,在漢人開墾獅潭以前,它就已經被當地的賽夏族民做為打獵的路徑。此外,鳴鳳山區的林相多元,時至今日仍保有原始林,生態相當豐富。原本我設想今天已經農曆十一號,夜行時可以依靠月光照明,立刻被 Alan 打槍,他說這一帶森林非常茂密,樹木幾乎完全遮蔽天空,白天走的時候連陽光都幾乎照不進來,更遑論月光了。
一路陡下至情人谷,這裡是延平古道岔路口,路況看起來頗為原始。再續行 20 分鐘、約 1 公里即來到鳴鳳古道山徑終點。
18:42 鳴鳳古道山徑終點
18:44 無人商店(~18:48)
山徑終點不遠處有一無人商店,即自助投錢購買桌上擺放之商品,品項相當豐富,不但有礦泉水,還有賣水果、零食和各式飲料等。由於今天一整天都沒有補給點,過了福州農場以後也沒有適合取水的地點,行走一整天至此,大家的飲用水都已經耗盡,我們等不及走到獅潭街上,當場就買了好幾瓶水解渴。Shaun 還買了香蕉,看起來就不甚可口,果不其然,一咬下去居然是脆的,原本想說可能是還沒熟,後來揹著他走了兩天,再吃時依然又青又澀……
▲ 鳴鳳古道口無人商店(照片來源:Shaun)
18:57 獅潭義民廟
經過無人商店後接著就是馬路,不過這裡離鬧區還有一段距離,得穿越一道小徑、再由新鳳吊橋跨越新店溪,才會抵達義民廟。
19:08 新店老街口
原本這天晚上打算效仿阿寬走到銃庫營地過夜,以爭取隔天行走新石門山徑的時間,結果因為在紙湖農場及竹排潭耽擱許久,老早便打消這個念頭。當時我請已經身在獅潭的 Alan 調查一下住宿資訊,他查到一間評價很好的露營區「井英山莊」,只可惜當時該營區正在整修,沒想到,營主熱心地替我們聯繫了在老街口開餐廳的劉冠奇大哥,讓我們能夠就近在他店門口的草地上紮營。
走到劉大哥的餐廳時已過晚間七點,劉大哥非常熱情地迎接我們到來,劉大嫂甚至還煮了一大桌菜招待我們一行人。我們和劉大哥一家人相談甚歡,只差沒有當場小酌一番。閒談間,劉大哥聽聞我們縱走細路的故事,再看到我們帶了把砍刀,決定要幫我們磨刀,事後還介紹他珍藏的各種刀具,砍草的、劈竹的、狩獵的……,每一種刀的功能都不同,都有最適合使用的時機,令人大開眼界。
本來預計要在草地上紮營,劉大哥說可以直接在餐廳裡打地鋪比較不會冷,後來劉大嫂乾脆直接邀請我們到以前經營的民宿「進泉莊」過夜,不但可以洗澡,還有舒適的大通鋪可以翻滾,真是讓我們受寵若驚。進泉莊取名的理念是「飲人滴露報以湧泉」,而我們踏上細路至今,已經「飲人湧泉」,看來恐怕要「報以滄海」才還得完了。
▲ 舒適寬廣的進泉莊(照片來源:Sean)
沿途住宿資訊
- 提供:營位(整修中暫不提供營位)
- 地址:苗栗縣獅潭鄉百壽村18號
- 電話:0933-409-293
- 提供:營位、四人雅房、五人雅房、露營車三人套房(可兩大兩小)
- 地址:苗栗縣頭屋鄉明德村仁隆21號
- 電話:03-725-0355
- 提供:單人床位
- 地址:苗栗縣頭屋鄉明德村仁隆36之1號
- 電話:03-725-2009
- 提供:雙人房、四人房
- 地址:苗栗縣獅潭鄉新店村4鄰46之5號
- 電話:03-793-2745
|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 作者:阿寬(Mong Kwung Wong)
- 發表於:健行筆記(2018 年 5 月)
〈水寨下古道.水塞下山.帽盒東山.北隘勇古道.番子寮山.夢幻桐花步道...(苗栗頭屋)〉
- 發表於:阿晉~jinn的登山/旅遊旅記(2018 年 12 月)
- 發表於:Matt足跡~368鄉鎮區采風錄(CH的親子週遊記)(2015 年 4 月)
- 作者:黃育智(Tony Huang)
- 發表於: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2012 年 1 月)
- 作者:羅肇錦
- 發表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第 241 期,2015 年 11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