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路線】樟之細路│D8 獅潭老街-楔隘古道-法雲寺彼岸橋,小魔王路線

編按:樟之細路為國家級長程步道,從桃園龍潭延伸至臺中東勢,是先民伐樟煉腦的內山小徑。主線步道長約220公里,沿線蔥蔥鬱鬱、風景秀麗,且串連了諸多舊鎮老街,走一趟樟之細路,就像走進了百年的時光隧道!你也想親身體驗古道之美嗎?出發前,先來看看健行筆記特派員的踩線紀錄吧!


樟之細路/本集踩線說明

  • 行走路段:約25.2公里,RSA-42~RSA-47
  • 沿途行經:楔隘古道→銃庫營地→新石門山徑→出雲古道→法雲寺彼岸橋
  • 住宿規劃:見文末推薦
  • 路線難度:中至高
  • D7-D8路線GPX載點
重要:本段不建議無登山健行經驗之網友前往,部份路線目前指標仍未完善,出發前請務必下載GPX軌跡檔,搭配離線地圖使用,以避免發生迷途之危險;並請詳讀以下踩線紀錄、了解路況,做好事前準備。

1589212bf9e74d62cc3b29d5238c744c.png

▲螢光筆處為今日路線

說好四點鐘起床的,大家還是相當不爭氣地睡到五點,身下的床墊和身上的被褥實在太舒適,房間中每一顆溫暖的空氣分子都猛烈撞擊我們的意志力。起床的動能都快要被擊潰了。我們把屋子裡的一切恢復原狀,將水壺添滿水,揹起沈重的行囊,然後把桌上那瓶 BAR 揣進懷裡,按下大門的遙控器告別進泉居。

今天的行程也是相當挑戰,從離開獅潭開始到法雲寺下山前都沒有補給,其中銃庫營地到協雲宮這段新石門山徑被視為是樟之細路主線的小魔王(大魔王是穿霧隘勇線),之前來探勘的紀錄都顯示這條路徑的狀況相當原始且複雜,必須格外警惕 。

我們把進泉居的鑰匙擺在劉冠奇大哥指定的餐廳茶几上,留在一旁的 BAR 則做為對老闆「報以滄海『中的一粟』」(按:之前提到我們「飲人湧泉」要「報以滄海」),然後就近在餐廳對面的便利商店吃早餐,並且採買些行動糧旋即上路。


8-1 獅潭老街至銃庫營地】

  • 難易度:★★☆☆☆
  • 雜亂度:★☆☆☆☆
  • 可看度:★★★☆☆
  • 里程:約 6.5 公里
  • 路面狀態:楔隘古道為石階步道,其餘為柏油路

06:30 獅潭老街口

楔(錫)隘古道是鳴鳳山古道群中最南邊的一條,路線是從楔隘越嶺到大窩,距離獅潭老街很近,從老街口出發只需要 15 分鐘就能走到古道口,且沿途都是平緩的上坡,剛好可以做為暖腳的路段。從公路上看起來,楔隘古道所在的山勢相當險峻,確實,在楔隘古道東段短短的 800 公尺中,海拔落差就高達 200 公尺。

c6fb46eeb5d679cc9244fe4eeb413a63.jpg

▲ 苗26公路望向楔隘古道(照片來源:Shaun

06:44 楔隘古道起點(~06:55

楔隘古道是清朝時期黃南球帶領漢人從苗栗公館往丘陵地區開墾的路徑,後來也成為獅潭和公館間的交通要道。原本全長約 12 公里的古道,大部分已經因爲公路建設而消失,僅存約 1 公里路段則由於隧道開闢而得以被保留下來。我們今日走在楔隘古道上所踩的石階,仍是當時開墾時所鋪設的,使用一百多年至今。

在楔隘隧道口的公路旁,有一塊大石頭上頭嵌著鏤空「錫隘古道」四字之鐵牌,這裡是現今古道的起點。

23855c3433a1842fb2e299f22de3b0a6.jpg

▲ 楔隘古道起點之石碑與指標

現在大部分稍稍做過功課的人都已經知道「錫隘」是一個不正確的稱呼,正確的名稱應為「楔隘」,而「楔」之所以演化成「錫」則是因為這兩個字在客語中讀音相似,進而造成混用。然而關於「楔隘」一詞的由來,網路上流傳著許多的說法,實際上是早期漢人為抵禦賽夏族原住民之攻擊,在稜線高處設隘寮,卻沒料到原住民能夠從陡峭之處上山直攻鞍部,因此後來在鞍部增設(塞)一個隘寮。由於「塞」在客語中的發音同「楔」,所以這裡也就被稱為「楔隘」。

語言時常就是這樣演化,錯久了就變成對的、或者說「約定成孰」了,如今地圖上印的是「錫隘」,古道指標寫的是「錫隘」,網路上更多的資料也顯示「錫隘」,如果不是有心人不斷努力挖掘歷史的真相,「楔隘」一詞將會逐漸消失在時間裡,關於這條古道本身的過往和它承載的文化也會逐漸消失。

我想,這某種程度上可以回答從走上細路以來就一直存在我腦海裡的問題:「為什麼要走樟之細路?為什麼要推廣樟之細路?」因為文化的傳承是需要更多人將自己置身在歷史中,或甚至自己去找回歷史的一部分,而不只是閱讀教科書、或是旅遊資訊裡頭所寫的歷史。

更遑論教科書或旅遊資訊時常寫錯……。

從步道口往前不久,在正要進入森林的地方有個步道導覽圖,上面的圖就是錯的,而錯的原因也很好笑:地圖的東西方向(左右)印反了,難怪大家看半天就是覺得方向怪怪的。這種錯誤輕則造成誤解,重則置人身安全於險地,甚或錯誤資訊被傳遞而擴散開來,產生更大的危害。

4780f05470e535909cb01e0602658bd8.jpg

1fb74b1dedd045f68fc70e47820a2f57.jpg

▲ 位於步道口不遠處的錯誤地圖

不見得每一位民眾都擁有判斷每一處錯誤的能力,而這也是主事機關更應該力保資訊正確的原因,如果事後發現錯誤也應盡速更正,不該因為錯誤看起來無關緊要便置之不理。所以,如果大家在我的文章中發現任何錯誤,也希望能不吝賜教,彼此監督才能將正確的知識傳遞給更多人。

我們走進古道裡,發現這條路超乎預期地輕鬆又舒服。其實前一天在藍色小屋時,我們就曾聽李業興大哥說楔隘古道非常陡峭,上坡的時候會碰到鼻子,下坡時則會碰到後腦杓。我心想這樣形容未免過於誇張,如果真的這麼陡的話那應該得要攀岩吧!

當我們抱著這樣的期待(或懷疑)來到現場,看到再普通不過的古道山徑時,難免會有些失望。

不過看人不能看表面,看路也不能只看路口,這個道理千古不變。進入山徑不久,坡度便漸漸變得陡峭起來,而上行 20 分鐘後,我們看到李業興大哥說的那一句話:「上崎觸鼻孔、下崎觸髻鬃。」

0dce06d29629b4139f6e07752d866325.jpg

8672f999255446ea7c9fa2db828b0fb3.jpg

▲ 「上崎觸鼻孔/下崎觸髻鬃」

07:15 「上崎觸鼻孔/下崎觸髻鬃」

這一段便是楔隘古道最陡峭的路段。「歇歇腳吧!」旁邊還有一個牌子寫道。

當然,我們都明白「上崎觸鼻孔/下崎觸髻鬃」只是一句誇飾成分較多的話,意在提醒往來行人重視其危險性,實際上這段路還有「摩天七十二階」之稱,不過有些資料聲稱其坡度有 85 度,就未免太言過其實而有誤導之嫌了。要知道一般人攀爬 45 度的坡都是相當勉強的事情,而楔隘古道最陡峭的階梯也就約莫 45 度。

42de7933025f4f027d2dddf096589d48.jpg

▲ 「摩天七十二階」一景(照片來源:Alan

以登山健行的角度來說,這段上坡路雖陡,卻很短,而且都是石階,疲憊感甚至還不及登上台北的象山六巨石那一段上坡(500 公尺中爬升 140 公尺),只不過若是負重數十公斤行走這段上坡、或甚至是下坡,那麼其危險性就不可同日而語了,這樣的警語正是針對早期透過楔隘古道經商和送貨的挑夫,或甚至嫁娶時負責扛轎子的轎夫。除了陡峭以外,這段路危險之處還有其狹窄,特別是早期沒有架設鐵鍊做為防護,如果天雨路滑,或是身負重物,確實是有相當高的風險。劉大哥的祖母便曾在扛豬下崎時,因為豬懼高而掙扎導致他衰落階梯受傷,幸好最後有成功被救援下山,沒有發生奪命憾事。

關於楔隘古道的故事有很多,一篇短短的文章無法敘述那麼詳盡,幸好,客家電視台在 2016 年拍了一檔節目《從古玩到精》,其中第十集便詳細介紹了楔隘古道的故事,非常推薦給有興趣的讀者。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集節目中以「古道達人」身分一起帶領外景組走古道的便是劉冠奇大哥,原來劉大哥一家都和楔隘古道有著極深的淵源。

07:33 南隘勇古道三岔路(~07:41

8c0676834185ebe655b649b8a8cecc55.jpg

▲ 抵達硬漢嶺前的木橋(照片來源:Shaun

楔隘古道的最高點「硬漢嶺」鞍部三岔路可銜接右側南隘勇(南長城)古道,雖然說是三岔路,但其實左側的樹林中也有一條比較不明顯的路徑,要注意這條並不屬於楔隘古道的一部分,正確的路徑也在岔路右側,藏在南隘勇古道入口旁低處。

07:43 楔隘古道終點

5e9872f0599e7588e0e17b925bf284d4.jpg

▲ 楔隘古道終點(照片來源:Sean

從三岔路往下走,很快就能走到古道終點並接上產業道路,再下行不久就會抵達楔隘隧道西口。這邊我們可以選擇走上苗26公路,也可以選擇續行產業道路。緊捱溪谷邊的產業道路旁可以看見煤礦遺跡,是大東山煤礦東斜坑,續行產業道路可再度接回苗26公路,該路口旁有座茄苳樹下福德祠以及黑木耳喜樂農莊。

a5790011e38426d216c0e910cb4d933e.jpg

318d40d427edb7f26dce199be2521bc5.jpg

▲ 大東山煤礦東協坑遺跡

關於大東山煤礦,我在網路上只查到張偉郎先生(放羊的狼,Shepherd's Wolf)於 2018 年底至 2019 年初所做的調查,根據他紀錄的資料,大東山煤礦原由三陽煤礦開採,後來轉由大東山煤礦承接,最終於民國 81 年收坑。而經營黑木耳喜樂農莊的曹智瀛先生過去曾是大東山煤礦的礦工,對於這座已經廢棄的礦坑可說是瞭若指掌,張先生的調查正是透過曹先生的帶領與協助完成的。

除了東斜坑外,大東山煤礦的範圍還延伸到苗26沿線茄苳樹與芎蕉坪間,不過由於事先對此煤礦並不了解,且路線也沒有經過,無緣親眼得見。

行文至此,不禁又為樟之細路所承載鮮為人知的故事感到讚嘆無比。當我們提到獅潭與公館,我們會想到很久以前的歷史,例如馬偕傳教行醫,例如黃南球開墾經商,這些百年前的歷史在眾人的努力之下,得以更完整地保存並呈現在世人面前。然而,並不是只有百年以前的歷史才是歷史,大東山煤礦收坑至今不到三十年時間,廢棄的礦坑與建築埋沒在山林間乏人問津,難道得等百年後的子孫想起來,才驚覺該保存的史料和遺跡早已消失。

踏上樟之細路,是我們走進這段歷史的緣分,即便它可能不是樟之細路定線在此最初的考量,卻讓我們有機會能夠將沿途珍貴的往昔紀錄下來。不論有意還是無心,我們都為文化傳承盡了一份力,難道這不是人生中一件值得開心的事嗎!

來到路口的茄苳樹,它已經有五百歲高齡了,見證山林的變遷和文明的發展,如果我們能夠和它對話,一定也能聽到精彩無比的歷史故事。

4317c614f1593f612bd8acd23ebcf63c.jpg

▲ 茄冬樹下福德祠(照片來源:Shaun

往銃庫營地的北河產業道路口得沿著苗26回頭走一點,是一條坡度極陡的產業道路,特別是接近稜線的路段,每走一步都相當吃力。沿途沒什麼風景,幸好一群人聊著聊著,時間不知不覺就過了。稜線上的風景令人驚豔,居高臨下,苗栗海線風光盡收眼底。此處還有一條「阿畢崎古道」可通往山下的細窩子,是早期北河與南河兩村聯繫之舊道。

抵達銃庫營地前,有一座北河國小遺址。北河國小原址在苗26茄苳樹下,為南河國小之北河分校,後來考量到山區學童通學不便,於是遷校至此並獨立為北河國小。然而時代變遷,山區終因交通不便導致人口外移,北河國小因學童人數驟減而再度併入南河國小,直至無人就讀而裁撤走入歷史。

4cd367819062c0f14b5fd8f5755771ac.jpg

▲ 北河國小遺址

ffb86206f46c2282b6c419e8c316371e.jpg

▲ 北河產業道路一景

09:05 銃庫營地(~09:35

從苗26路口走了將近一小時,終於爬上銃庫營地,我們在營地稍作歇息,補充飲水並吃點零食,又陪孩子們在沙坑裡玩了一陣子才出發。

e4689a84cd4c526616ad90233b43de24.jpg

▲ 銃庫營地一景


8-2 新石門山徑】

  • 難易度:★★★☆☆
  • 雜亂度:★★★★☆
  • 可看度:★☆☆☆☆
  • 里程:約 4.7 公里
  • 路面狀態:泥土山徑、柏油路

銃庫營地的位置在銃櫃山的山腰處,沿著營地道路上行就會接上往銃櫃山的路徑,不過這其中還有許多故事與曲折。

銃櫃山在近代較為流行的名稱為「沖庫山」。

根據廣興兩公婆於 2011 年發表的紀錄,他們在 2006 至 2008 年間(確切日期不詳)與一位世居當地的山友聊到「沖庫」一詞的由來,原來又是客語讀音的緣故。和我們在三灣北埔村所走的「老銃櫃步道」一樣,「銃櫃」二字指的是儲藏槍械的地方,原來銃櫃山區本是原住民的居地與獵場,日治時期的理蕃政策造成日本人和原住民之間衝突不斷,原住民將槍械儲存在此做為抵抗日本武力的防線,故有銃櫃山之稱。客家話「銃櫃」之讀音類似國語之「沖庫」,而日本人又不明白「銃櫃」在客家話中的意思,才會寫成「沖庫」流傳至近代。

後來,廣興兩公婆於登山網站推廣正確名稱,並且於三角點旁置放山名掛牌,成功引導越來越多人使用新名稱。然而,他們當時未留意到「櫃」與「庫」字義並不同,使用了「銃庫山」之稱呼,最終於 2009 年正式確認為「銃櫃山」,也於再訪時更新三角點掛牌之文字。

09:40 銃櫃山基點登山口

通往銃櫃山基點的登山口位於銃庫營地上方不遠處,路徑穿梭在孟宗竹林中並不難走,不過在抵達基點前必須在一草木混雜處右轉,最後再穿過一處密竹林。

09:50 銃櫃山基點(~09:55

00051c87702f4ec738e069100fe7346f.jpg

▲ 銃櫃山基點一景

這邊我一直稱呼「銃櫃山基點」而不是「銃櫃山」,是因為這裡其實並不是山頭,那為什麼會在這裡埋設基點呢?廣興兩公婆的文章中有提到,原來是當時負責埋設基點的日本測量技師害怕受到原住民攻擊,不敢爬到最高的山頭上,便在此處埋下基點後溜之大吉。此「銃櫃山基點」是一顆三等三角點,位於海拔 612 公尺處,根據部落客山大王之記載(原出處不詳,待考證),真正被稱為銃櫃山的山頭位於海拔 767 公尺,為今日苗栗縣公館鄉之最高峰。

所以這座所謂真正的「銃櫃山」應該在哪裡呢?廣興兩公婆只說明基點登山口再往上有鋪設步道,然而步道並沒有通往山頂,終點處草木橫生、一片荒蕪,因此兩公婆也沒有實際走訪山頂留下紀錄。

後來我在清代苗栗縣知府沈茂蔭於 1894 年所著之《苗栗縣志》中看到他所記載「苗栗八景」之篇章,其中一景為「蛤市浮嵐」,描述冬春交替之時,公館東方八角崠山脈群峰雲巒疊幛之景致。

2cf9c409d365a22b89e649ff97281cd8.jpg

▲ 蛤市浮嵐(圖片來源:《懷鄉與認同》,作者蕭瓊瑞。原出處為《苗栗縣志》,作者沈茂蔭)

根據苗栗縣政府出版之《重修苗栗縣志》所述(卷四‧人文地理志,頁 347 - 348),銃庫山和八角崠山是此山脈最高的兩座山峰,從公館市區可見兩者「傲然對峙」。攤開現代地形圖來比對,能夠與八角崠山傲然對峙的只有新石門山,並且新石門山正是八角崠山脈之最高峰,亦為今日公館鄉之最高峰,其海拔為772 公尺(此為魯地圖資料,OSM 顯示為 780 公尺),相當接近山大王所述之銃櫃山 767 公尺。

acf43936469c5a6da95f91c976b21f4b.png

▲ 銃櫃山至八角崠山一帶等高線地形圖(圖片來源:OpenStreetMap)

根據以上諸多線索推斷,真正的銃櫃山極可能便是今日之新石門山。

此外,山大王文章中亦紀錄銃櫃山北峰為今日南河村與北河村之邊界,此一山峰在今日之地圖上也有對應,海拔約為 750 公尺。

離開銃櫃山基點,我們沿著兩公婆提到的木棧道上行,沿途大片森林與山坡已被剷平,且正在舖設人工草皮,似乎是在開發新營地。

cb628bb4b2e9d2da345e47f1e2f9af81.jpg

▲ 通往銃櫃山更高處之步道(照片來源:Sean

2a7815591f6751c45bb5b2bd0a883a04.jpg

▲ 步道盡頭(照片來源:Sean

03576dba245bab039902982f35264e98.jpg

▲ 山坡已被剷平,似乎正在開發新營地(照片來源:Shaun

木棧道行至無路後,我們看著定線軌跡攀爬眼前極為險峻的山坡,這裡完全沒有路跡,若不是遠遠的樹枝上有布條飄揚,真的很難相信這是可以攀登的路徑。具體的狀況是腳下泥土十分鬆軟,且坡度極為陡峭,我們每一步都是處在前無踩點、後無著力點的尷尬處境。努力往上攀爬一陣之後,一欉茂密且雜亂的樹枝擋住了去路,我又花了 5 分鐘才在亂枝中開了一個小洞鑽過去。

鑽過亂枝以後,我發現上頭似乎相當空曠,還隱約聽見遊客聊天的聲音。我趕緊上攀鑽出樹林,發現這裡竟也是一片被剷平的山坡,還發現原來從下方就可以沿著新開闢的工程便道繞上來,根本不用攀爬這段危險的山坡。

e47dff0528f870759bcb201799412a92.jpg

▲ 從陡峭的山坡攀上工程便道(照片來源:Sean

恰好路過的遊客被我們嚇了一跳,因為從上面看我們鑽出來的地方,就是極為茂密的樹木和異常陡峭的懸崖,根本不像是人可以走的路。我發現剛才鑽過的那堆亂枝,其實是此地開發工程所砍除的樹,工人將這些雜物清到路旁眼不見為淨,卻成為登山者最大的障礙。

看來定線的路徑已經因為山坡開發而不復存在了。

10:35 原路遺失,開闢新路

原本定線的路徑是順著山坡走上稜線,然而此處因為開發工程的關係,山坡已被剷除一大塊,路線上有一個數層樓高的落差根本不可能靠人力攀上去,於是我們只好先順著工程便道繼續走下去,在看看情況應變。

07db41118aae8531e63d49186cd5b60d.jpg

▲ 原路徑已因山坡地開發而遺失

a42568da3861e2930e8dc5f0c192cf88.jpg

▲ 抵達工程便道終點,回頭尋找新路徑(照片來源:Shaun

工程便道在不遠處抵達終點,這裡依舊沒有任何登山路徑和指標,後來我沿著便道旁觀察地勢,找到一處可以從便道旁攀上稜線的路徑,於是我提起砍刀負責開路,幸好沿途路況都還不錯,只花了 6 分鐘就順利攻上稜線。(由於此行目的並非探勘開路,且考量到當地仍在施工中,短時間內地貌有可能再度劇烈改變,因此沒有留下布條或指標。)

9d9ee8ad76c1e4f67c5dd48b7e7bca28.jpg

從施工便道旁開闢新路徑上稜線(照片來源:Shaun

10:41 上稜線返回原路

上到稜線之後,終於回到看起來是有人走過的山徑了,從銃櫃山跡點登山口至此短短 400 公尺,我們花了足足 30 分鐘。去年阿寬來此探勘時,一樣是從步道盡頭開始面臨困難,當時他們花了 40 分鐘才上到稜線,我們還算相對幸運的。

dec4243b5df849701f71357627b99095.jpg

2989e718011a2082c838624163f163f2.jpg

返回稜線康莊大道(照片來源:Alan

稜線上的路基本上可以說來到康莊大道,雖然偶爾還是會有雜草比較密集的路段,但沿途幾乎都有布條指引,路徑也相對明確。阿寬的紀錄中提到這段路的路況極差,林相雜亂,還有一批又一批黃藤大軍,幸好經過後來相關人士的努力,包括《健行筆記》除草隊的付出,現在的路況已經不會比水寨下和番子寮山困難太多了。

dd1010ec6eb24c91eab281da3331a308.jpg

清理偶爾出現的黃藤枝條(照片來源:Alan

11:13 無名山峰(推測為銃櫃山北峰,~11:18

從銃庫農場到新石門山之間,以香圓窩產業道路鞍部為界分為南北兩部分,根據上面的推測,北邊這座山頭對應到銃櫃山北峰,而南邊的新石門山則對應到銃櫃山主峰。北峰山頂並無任何基石或標示,且全為森林毫無展望,我們在山頂稍作停留便繼續前進。

063c682007f4a6bccbf41fd706b0946e.jpg

登上銃櫃山北峰(照片來源:Alan

12:01 中途休息(~12:20

經過北峰之後,緊接著是一連串陡下,這段下坡的路跡比較沒那麼清晰,有些路口需要透過地圖軌跡來指引。另一方面,許多陡坡沒有麻繩可拉,樹木之間的距離又比較遠,因此過程驚險連連,相當刺激。

8acce735270b5f1be00b70139018b66c.jpg

過銃櫃山北峰之後陡下

cb9b21882ac1f1904d83e2aa8f9c12c5.jpg

路徑分歧,找路中(照片來源:Alan

在快要下抵產業道路時,有一個地方路徑分歧,我和 Alan 正在找路,結果 Shaun 在一旁觀察植物時,不慎踩到被落葉遮蔽的地洞而扭傷,於是我們就在這邊休息了 20 分鐘,直到 Shaun 恢復至可以繼續前進。

12:30 香圓窩產業道路口(~12:35

582e045405020725ee0d1667239e2919.jpg

▲ 新石門山徑與香圓窩產業道路口旁台灣省政府保安林界柱(照片來源:Alan

離開產業道路繼續往森林前進,兩旁都是闊葉樹種,路面平坦開闊相當好走,闊葉林的盡頭則是一大片孟宗竹林,很像來到武俠小說的場景裡頭。

68364a9e82b462b0a250a0587d4e1e5c.jpg

▲ 香圓窩產業道路往新石門方向山徑(照片來源:Alan

穿越竹林後再爬上一座小山坡,會看到一塊寫著「私人土地請勿擅入」的告示牌,雖然對於我們必須「擅入」而感到些許忐忑,不過這也是幾個小時中第一次出現這麼接近文明的感覺,還是讓人滿感動的。

山坡的頂端是一塊小空地,另一側則是農家花園與別墅,有一條石板鋪成的步道從別墅一路通往山坡上,我們決定就在這邊吃午餐。

492d64a09c878ac340487afb131d7b81.jpg

▲ 在農家空地吃午餐

3545c149f0f06f44a1ad798b86aaf8f4.jpg

▲ 農家一景(照片來源:Sean

12:49 農家高地(午餐,~13:24

簡單用過午餐,我們繼續啟程。

往新石門山的路在農家另外一端的水塔後方,位置相當隱蔽,而且經過水塔之後隨即便是陡峭的下坡,如果不是有地圖軌跡的指引,恐怕很難相信這會是正確的路徑。

06189c4210ec28a061295b35138d8b65.jpg

▲ 往新石門山的路徑在農家水塔後方

e60fd28b8d333d8d4858a4aed6b29b74.jpg

▲ 陡峭的路段比之前增加不少

跟前面走的路比起來,這一段路徑難度顯然增加不少,雖然林相還算乾淨,但陡峭難行的路段變多了。登上新石門山前的最後一個小鞍部是整條新石門山徑中,我覺得最漂亮的地方,散發著一種中級山獨有的沉穩的綠意。

攻頂的最後一段路與主路線是岔開的,取左約 1 分鐘登頂,取右則續行下山。從農家吃完午餐至此,就算像我們一樣慢慢走,也只需要花費短短 30 分鐘。

12858069b9e6b091bd2a77f5df5b3d07.jpg

▲ 登頂新石門山最後一段路

13:58 新石門山(推測為銃櫃山,~14:18

新石門山頂陽光充足,但四周都是樹木展望不佳,腹地中央有一支刻有「中石」字樣的石柱,意義不明,還有一座大型的金屬三角塔,亦不知做何用途,推斷可能是早期軍方的設施。

bc92d040640d308b088d76aece6094f6.jpg

▲ 宇宙浪人登頂新石門山(照片來源:Alan

7875d3c610a6c9b53da50501cbc61666.jpg

▲ 於新石門山頂休息

下山的路徑一開始便相當陡峭,兩旁不但沒有抓點,甚至又開始出現萬惡的黃藤。如果一個不小心在此滑倒,不是一路滾下山坡,就是摔到滿是倒鉤的黃騰堆裡。我們足足花了 5 分鐘的時間,才安全度過這段 10 公尺的下坡。

f67819f1e4f727ee5140413726fc3e51.jpg

▲ 萬惡的黃藤出現在陡下坡(照片來源:Alan

a5f73e7ffa292bd89ff90bd9472300da.jpg

16d73c7303b4a8872b452ea771a0a637.jpg

▲ 下石門山路段陡峭難行

又經歷一連串陡下之後,我們在海拔 688 鞍部接上鞍部產業道路,岔路口有一塊「巧遇咖啡」的指標。

6454e4ac0da88d802764898dc59dcb18.jpg

▲ 產業道路一景

從地形來推斷,這條路向東應可銜接下湖產業道路,最終抵達位於台三線豐林社區,而我們取西行,最終抵達協雲宮旁之巧遇露營區下方。

15:03 廢棄小屋

5b7e613f89219cdb96fa5dfbbd64867d.jpg

▲ 抵達巧遇露營區前路旁的廢棄小屋

巧遇露營區是近兩年來才開發的新露營區,因為擁有美麗的山景和夜景迅速竄紅,由於東方平原是人口聚集的公館市區,當夜晚水氣沉降時,市區的燈光穿透雲層產生美麗的琉璃光,成為此地的特色景觀。我想,或許這就是現代版的「蛤市浮嵐」吧!除了山嵐景致,冬春之際,巧遇露營區和協雲宮一帶將會櫻花盛開,美不勝收。

今天剛好遇上雙十連假第二天,營區滿滿的遊客相當熱鬧,只可惜我們還得繼續走到法雲寺,無緣在此過夜賞美景。

0a0ad0c4cda7ff3b9e799522c74587d7.jpg

▲ 巧遇露營區一景,遠方為公館市區

15:14 協雲宮

我們總共花了將近五個小時走完新石門山徑,其中休息耍廢的時間佔了將近兩小時,對比阿寬花費五個半小時,中途還遇上下雨,我們的小魔王其實還滿和藹可親的。到下一站出磺坑還有超過 7 公里的馬路要踢,在繼續出發之前,我們決定到協雲宮休息喝杯茶,順便把滿身風塵洗乾淨。

2430fca4fc2197fec406ecc56733e37c.jpg

▲ 大夥從協雲宮出發(照片來源:Alan


8-3 協雲宮至出磺坑】

  • 難易度:★☆☆☆☆
  • 雜亂度:☆☆☆☆☆
  • 可看度:★★★☆☆
  • 里程:約 7.2 公里
  • 路面狀態:柏油路

16:44 24終點

2f45c7975b46d4998c7b0113741815dd.jpg

▲ 苗24博愛農路一景

從協雲宮到位於後龍溪畔的北寮(苗24博愛農路與台六線龍汶公路口)都是柏油路沒什麼難度,唯一讓人感到疲憊的就是綿延不絕的陡下,途中會經過八角崠山的登山口(八角凸觀景台),不過一來是有重車正在施工,二來考量到時間已經有點晚,我們決定此行不登八角崠山。接近路口時,則可以看見路旁有許多開採天然氣的油井。

八角崠山到出磺坑這一帶正好位於板塊擠壓所產生的背斜地形上,因此擁有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除了左岸著名的出磺坑外,右岸包含老北寮在內的福德社區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有開採紀錄(由於人力與技術不足而失敗)。今日所見之油井為民國 50 年代所開發,至今仍有十座油井仍然在使用中。

b3494ddb78241d276fad44508d29a0a3.jpg

▲ 位於福德社區的天然氣油井

除了開採天然資源,福德社區從 2008 年起便參與農委會水保局的計劃,致力於推動農村再生,改善社區環境並促進社區參與,同時也推廣農業觀光與客家文化。除了延續早期生產稻米,福德社區現在也生產牛心柿、生薑、柑橘、桂竹筍等農作。擁有 60 年歷史的榮錦精米所(又稱「礱間」,是舊時農家將稻穀最外層的粗殼剝離成糙米的地方)是客家農村重要的文化資產,非常值得參觀。此外,每年五月在打鹿坑油桐花盛開,整片山谷被染成雪白一片,相當壯觀。

73e97b1c2ac8f0e99655b68b83e2a668.jpg

▲ 福德社區一景

17:08 出磺坑橋頭

後龍溪南岸的龍船山(又稱「龍船子」,海拔 654 公尺)和關刀山(海拔 889 公尺)也屬八角崠山一脈,因為受到後龍溪的侵蝕而被切穿形成「牛鬥口」峽谷,福德社區和出磺坑的入口正好在隔著峽谷遙遙相望,而峽谷上殷紅亮眼的出磺坑吊橋正是早期連繫兩聚落的交通要道。

b172ac0953a58145bd646e1c38f2aabc.jpg

▲ 自國光橋遠望牛鬥口出磺坑吊橋

由於此處河道窄、落差大,水流至此隆隆作響、極為震撼,此一景象亦被沈茂蔭所著之《苗栗縣志》記載為「苗栗八景」之一,稱「磺窟響泉」。

d15b2998a4dbefc871434f57efafaaf6.jpg

▲ 磺窟響泉(圖片來源:《懷鄉與認同》,作者蕭瓊瑞。原出處為《苗栗縣志》,作者沈茂蔭)

「磺窟」二字即指出磺坑,是台灣最早發現石油的地方,起初是 1817 年石圍墻庄的墾首吳琳芳在河邊發現原油(當時誤以為是「硫磺油」)湧出,後來居民爭相舀取「硫磺油」用來點燈,在此地留下許多窟窿地形,因此這裡又被稱為「硫磺窟」。最早被發現石油的地點在目前的「台灣油礦陳列館」中。

出磺坑同時也是台灣最早開採石油的地方。西元 1861 年,淡水廳的理蕃通事邱苟因為教唆原住民殺人,為躲避官府追捕而逃到此地,卻在這一帶發現油苗,便佔據此地並以人工開井煉油來販賣。邱苟以人力所開鑿的油井是世界上第二口油井,只比在美國賓州開鑿的世界第一口油井晚了兩年的時間。

1189db9ef9179390dc968d90f3bd5a5b.jpg

1ff1b9e4110e2f081c957c1884b4adc8.jpg

725223a5d67820c6e6dbdda358682d5a.jpg

▲ 出磺坑開礦村一景

更多關於出磺坑的歷史,可以參考網友二魚在其部落格《二魚的古蹟歷史建築之旅》中〈出礦坑〉一文,然須注意文章標題及內文部分之「礦」字乃誤稱,正確應為「磺」。

如今出磺坑吊橋已經不再開放通行,我們只能改走車行的水泥橋(「出磺坑橋」及「國光橋」,後者現已改為機車專用)跨越這段充滿歷史的河谷。以往難以抵達、被視為蠻荒之地的出磺坑,在發現原油之後逐漸成為台灣、乃至於世界的採礦先驅,而如今有快速道路經過,甚至擁有專屬交流道的出磺坑,採礦風華卻早已消失在歷史裡,徒留廢棄的纜車和荒蕪的房舍,以及空無一人的城隍廟。(註:出磺坑目前仍然有採集油氣,但規模相較過去已縮小很多。)

60a2ee9bcb9dc8fedc445bdc6e9475b0.jpg

▲ 後龍溪與台七十二線快速道路

17:34 出磺坑城隍廟

從這兒開始,可接下一位特派員的踩線紀錄「D9 出雲古道-十分崠茶亭」,或你也可以繼續跟著我們,看看出雲古道的夜景。

8-4 出雲古道】

  • 難易度:★★☆☆☆
  • 雜亂度:★★☆☆☆
  • 可看度:★★☆☆☆
  • 里程:約 1.4 公里
  • 路面狀態:石階步道、枕木步道、木棧道

天色漸漸暗了下來,距離我們今天預定的終點汶水還隔著一座小山,在台六線後汶公路還沒開闢以前,從公館經出磺坑往來汶水和大湖都必須翻過這座山,當地人稱這條路徑為「出磺坑崎」。而因為這條路徑會經過位於東側山坡上的「法雲寺」,因此今天人們又將它稱為「出雲古道」。

出雲古道的起點在出磺坑城隍廟附近,目前從古道起點至法雲寺全長約 1.4 公里,大部分已被鋪設成步道,只剩下一小段路徑仍保留古道的樣貌。本來以為可以迅速走完出雲古道,沒想到夜色昏暗加上步道有所損壞,我們最終還是走了 45 分鐘才抵達法雲寺。

f0364314ae3d54795ac3e5dba38ebf35.jpg

▲ 出磺坑城隍廟

17:44 出雲古道起點(~17:50

古道的一開始就是陡峭的石階,兩旁的雜草夾道歡迎,從石階的寬度與雜草生長的程度來看,平常會走這條路徑的人並不多。天色漸漸暗下來,我們也爬升到越來越高的位置,不斷噴出的汗水和急速跳動的心脈彷彿佔據整個森林。我東張西望,思考近幾天來每每夜行的意義,並試圖在即將被黑夜吞噬的山林中多擷取一些關於古道的樣貌,然而當我轉過身,看見華燈初上的出磺坑,看見公路上昏黃的鹵素燈,我發現有時候最重要的意義就是享受上天在每個當下賜予我們的景緻。

不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不論是視覺的,還是心靈的。

3f2c840dec92eacd03c06d0598ac8f9e.jpg

▲ 出雲古道眺望出磺坑與後龍溪夜景

18:16 金童玉女三岔路

稜線上有兩條岔路,一邊往金童山(海拔 488 公尺),另一邊往玉女山(海拔 572 公尺),我們取直下法雲寺。原本我們的計劃中有打算去走出關古道,由於決定在獅潭多待一天訪查而取消,銜接出關古道的路徑也在下法雲寺的這段路上。

稜線下法雲寺路段主要的鋪面是木棧道,不過這條木棧道已經年久失修,不但有倒木擋住路徑,棧道上的木板也已有多處破損,更陰險的是有些木板表面上看起來好好的,踩下去卻會整片翻起來,簡直是奪命陷阱。

18:30 法雲寺(~19:00

抵達法雲寺時天色已經全黑,我們穿過法雲寺院區,本想禮佛後便從寺前的階梯下山,結果法雲寺的師父看見我們的裝扮與行囊相當異常,立刻詢問我們的目的地。在得知我們將要走到汶水,還沒吃晚餐,並且晚上準備紮營後,盛情地邀請我們進入議事廳喝茶吃泡麵。僅靠著微不足道的行動糧支撐一整天之後,能夠吃到香噴噴的泡麵真是彷彿來到人間天堂,我們連忙感謝師父們的大恩大德,心裡與嘴裡都連連唸著「阿彌陀佛」!

84884d09c19c4adfb00df703a8b9111a.jpg

▲ 師父邀請我們至議事堂喝茶用餐(照片來源:Shaun

「目中所寓無餘子」,這句話是法雲寺開山副住持妙果大法師提的字,而白崇禧將軍對了下聯「山裏相逢有道人」。這一副對聯就掛在法雲寺的議事廳裡,不正是描述我們這趟苦行的處境嗎。

住持師父主動幫我們溝通山下開農特產店的好友,讓我們得以在他門口平坦安全的地方紮營,其實可惜的是法雲寺隔天有舉辦法會,因此不開放住宿,不然或許在這裡借宿一晚也是不錯的選項。

吃飽喝足後,師父們也將休息了,寺裡上上下下都為了隔天的法會而忙碌,我們也不好意思打擾太久。師父指引我們走車行的「妙賢路」下山,而不建議我們夜裡走登山步道「阿鞞跋致嶺路」,我們採納師父的建議,半小時後順利抵達後龍溪畔法雲寺彼岸橋。


8-5 法雲寺彼岸橋】

  • 難易度:☆☆☆☆☆
  • 雜亂度:☆☆☆☆☆
  • 可看度:☆☆☆☆☆
  • 里程:約 1.5 公里
  • 路面狀態:柏油路

19:33 法雲寺彼岸橋

在妙賢路開闢以前,從山下要到法雲寺參拜,必須要在渡過彼岸橋後爬一千八百二十階的阿鞞跋致嶺路上山,法雲寺的山門就位在阿鞞跋致嶺路上。為了使車能夠行駛上山,蜿蜒的妙賢路將筆直的阿鞞跋致嶺路切成好幾段,如今除了山門那一段階梯,阿鞞跋致嶺路已經幾近荒廢,相當可惜。不知道在這次樟之細路推廣的工程中,有沒有機會重現這條短短的參拜之路呢?

1195272cadcc0196f8ccdad24368807a.jpg

▲ 法雲寺彼岸橋(照片來源:Alan

住持師父介紹的農特產店就在彼岸橋對面,甚至還不用走到汶水老街,不過由於我們抵達的時間已經有點晚,汶水老街恐怕也找不到東西可以補給。農特產店的老闆娘和奶奶協助我們安頓好以後,建議我們直接沿著台三線往南走到最近的便利商店補給就好,否則往汶水非但沒有比較近(雖然只有一橋之隔),還可能會白跑一趟。

後來 Alan 的家人們來到便利商店「探望」我們,還帶了許多食物來讓我們填飽肚子,原來是他們也正好在苗栗山區一帶露營,開車過來只需要半小時。我發現每次見到 Alan 父母親時,總是這樣一副狼狽的樣子,幸好他們總是對我照顧有加,真的是有說不完的感謝。

b8ec982e4a9d82859cfec5be00b4b304.jpg

▲ 今晚於美山農特產店的遮雨棚下紮營(照片來源:Sean

今晚睡得很好,雖然 Shaun 睡覺還是會踹到隔壁床,但我想我們都會懷念大家一起睡在一個擠擠的、悶悶的、又有點腳臭味的小空間裡。畢竟走到了大湖,代表樟之細路的旅程已經接近尾聲。有些事情,在經歷的當下會想要發誓這輩子絕不要再幹一次同樣的蠢事,然而事後又會無法控制地期盼再經歷一遍。

這就是登山健行神奇之處,也是一群夥伴結伴苦行神奇之處,或者用心理學的話來說,就是一種「高峰經驗」吧。

沿途住宿資訊

銃庫營地

  • 提供:營位
  • 地址:無
  • 電話:0900-129-588

巧遇露營場

  • 提供:營位
  • 地址:苗栗縣獅潭鄉新豐村八角坑34號
  • 電話:0976-456-330

石壁溫泉山莊

  • 提供:雙人房、四人房、六人房、湯屋
  • 地址:苗栗縣大湖鄉法雲寺5-3號
  • 電話:03-799-0413

石風溫泉渡假城堡

  • 提供:雙人房、四人房
  • 地址:苗栗縣大湖鄉富興村6鄰水尾5-10號
  • 電話:03-799-3366
d7c3d72e5234e0bc82cbe2cf1269070e.png
  • 本文同步發表於個人網站,更多照片請參見相簿
  • 欲得知更多關於樟之細路縱走的趣事,歡迎關注宇宙浪人工作室
  • 特別感謝獅潭新口味客家農莊劉冠奇大哥、法雲寺住持及眾師父

【延伸閱讀】

參考資料

《從古玩到精》第十集

  • 播出:客家電視台(2016 年 8 月)

《從古玩到精》第三集

  • 播出:客家電視台(2016 年 6 月)

〈1071216公館-大東山煤礦(三陽煤礦) 

  • 作者:張偉郎
  • 發表於:放羊的狼(2018 年 12 月)

〈2011.12.04 銃櫃山-順訪廢校的北河國小〉

  • 作者:廣興兩公婆
  • 發表於:廣興兩公婆的部落格(2011 年 12 月)

《苗栗縣志》

  • 作者:沈茂蔭

《重修苗栗縣志卷四‧人文地理志

  • 出版:苗栗縣政府(2007 年 12 月)

〈浪漫台三線:214公里的踏查之旅(5)──銃庫藍縷〉

  • 作者:阿寬(Mong Kwung Wong)
  • 發表於:健行筆記(2018 年 5 月)

〈出礦坑〉

  • 作者:二魚
  • 發表於:二魚的古蹟歷史建築之旅(2009 年 9 月)

44b5d18ce2e89e30950c7224abf1d475.pngf2e7b2aa2b60bf282fb6d0d036910e97.png    38a4bb1d470abd21375b6e93d345ce90.png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