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D1110 舊合歡越嶺道 : 仙寰橋 香瀧橋 & 鶯橋
仙寰橋 香瀧橋 鶯橋 怎能取了如此仙氣的名稱
仙寰橋首建於1915年,位置約於立霧溪與其支流落支煙溪匯流口附近,橋高約99公尺,
高度約54公尺。當時為了克服太魯閣峽內的深谷斷崖地形而高繞架設,
是東進太魯閣峽谷後第一座大型鐵線橋,
為昔日「太魯閣十二景」之一。由於架橋地點溪谷地形險峻,
以及長達百公尺橋身,在日本時代經過兩次的改建。
但隨1940年代後產金道路的開發建設,古道逐漸荒沒,橋面日漸損毀,
目前僅存水泥橋門。
仙寰橋是進入太魯閣峽谷後的首座大型鐵線橋,行走於橋面上有絕佳的視野展望。
跨越仙寰橋後,在橋岸西側設有太魯閣茶屋,
是當年來往日警或旅客駐足停留的休息景點。
從日本時代的風景繪葉書明信片常見到仙寰橋的美麗景致,而隨1940年代產金道路的開發建設,古道逐漸荒沒,橋面日漸損毀。目前沿長春祠停車場附近的山壁直切而上,
仍可找到現地留存的茶屋地基,與水泥洗手台。
來源 : 太魯閣歷史影像敘事
從禪光寺牌樓抬頭向上仰望 只見一條吊橋 橫越 落支煙溪
眼前深深淺淺的綠山綠谷之中 藏著昔日 太魯閣十二景 之一 的 仙寰橋殘跡
縱使 仙寰橋 早已隨歲月而去 僅存水泥橋門
說甚麼 也想見她一眼
仙寰橋 一股吸引人 神秘 又充滿仙氣的名字
落支煙溪兩側峭壁高聳 滿布巨石 急湍 和 漩渦
跳過大大小小的石頭 恐水的心 舉步維艱 讓每一步都暗藏危機
首先見到一座舊石砌橋門 這是 : 香瀧橋橋門遺跡
香瀧橋門上方 空留橋名框格
走過香瀧橋 看似有人整理過
只走幾步 一座清楚的浮築橋 跨過低窪乾溝
築土壘或疊石 駁坎作成堤狀的土石浮築橋 以保持道路高度 稱為浮築橋
日治或清治的古道上都可以看到 「浮築橋」
大理石峭壁 峽谷地形 舊合歡越嶺道的一小段
荒煙蔓草中 有明顯的古道痕跡
古道上發現一石塊 中間有一個圓圓的洞 這是甚麼呢 猜想是 旗座 旗插 是嗎 不知道喔
這就是仙寰橋 僅留古橋石門
仙寰橋 初建造於大正四年(1915) 昭和四年(1929)重建
橋寬90公分 高45公尺、長112公尺 是當時遊覽太魯閣峽谷必經的吊橋
仙寰橋 拱形古橋石門
"仙寰" 是 仙界 仙境 的含寓 嗎
跨越仙寰橋 是不是就可以擺脫人世間的煩囂
是不是就可以無憂無慮 過著神仙般的日子嗎
地上仍有橋頭鋼架
從立霧橋往溪的左岸腹地約4公里處,兩岸緊迫形成絕壁,實際高約300公尺、
河深僅36公尺,90公尺的地點漸漸變成108公尺,橋高維持90公尺,
由數十條八蕃線束成兩條主線,形成箱型的鐵線道路,鋪有寬60公分的板子
出處 : 開放博物館
仙寰橋 昔日是太魯閣的地標
位於 舊稱 「 太魯閣關口 」 立霧溪 與 落支煙溪匯流之處
四周皆是 斷崖峭壁 真難想像 走上 仙寰橋 猶如行走於空中的吊橋
若有懼高症 恐怕會嚇破膽
當年的仙寰橋跨越立霧溪的對岸 設有茶亭供遊客休憩
時代轉變 現在是賣紀念品和咖啡 飲料的小店
仙寰橋 石門 記錄著百年前太魯閣的歷史記憶
1940 年 東台灣電力會社開鑿 自仙寰橋到溪畔 全長 5 公里的自動車道
為了開發立霧溪的砂金與電力 稱為 發電道路
之後 仙寰橋 便走入歷史 逐漸被人遺忘
仙寰橋古橋石門附近 仍有一些遺跡 有一水泥石柱 廢棄的玻璃酒瓶
1935年6月修築太魯閣峽至仙寰橋(今長春橋上方)間的自動車道
,10月13日完工,同年太魯閣被選定為國立公園候補地
回程了 發現旁邊 有四方形水泥擋土塊 道路旁的擋土塊
回到 香瀧橋 水泥橋門 以前的橋門好低 只一成年人高度
長春橋上 彷彿經歷一趟時光旅行 穿越歷史回到現在
饅頭山 呈鈍錐狀山形 山勢四面陡峭 絕地拔起 好威的山形
從「古白楊(Kbayan)」部落遠眺饅頭山(右側最末山峰)連峰,
山腰上的合歡越嶺道路橫亙其中。饅頭山海拔標高約1128公尺,
為畢祿山東支稜上稜末的獨立孤峰,因貌似饅頭,故以形為名。
饅頭山在太魯閣戰役時期為重要戰地之一,在山頂設有砲臺,
以掌控立霧溪沿岸的太魯閣族部落。現地的合歡越嶺道路已坍塌無法通行,
但在中橫公路上仍可看到不同角度的饅頭山景。
來源 : 太魯閣歷史影像敘事
這就是 鶯橋
鶯橋 位於瓦黑爾溪下游 建於1921年 (大正十年) 長113 公尺
從台8公路上 就可以看見 鶯橋
步步驚心的無明山 花蓮秀林與台中和平交界
荻板山 位於 西奇良社 又稱為西奇良山
合歡越嶺道這一帶的山 山形都很壯麗特別
如 饅頭山 荻板山 南神山 富田山 等等 這一帶的山 最近很受歡迎
本來打算要下切 瓦黑爾溪 想近看 鶯橋 鶴壽居 和 洛韶一號農舍
前一天的大濁水橋頭 花費太多時間
又因 鶴壽居 屬於 私人土地 入口已封閉 禁止進入
只能 站在公路上方 遠看饅頭山 鶴壽居 和 鶯橋遺跡
荻板連稜 :
鶴居居入口 在 台8 之 157.80 k 處 前方是荻板連稜
後方是 羊頭山
鶴壽居 入口 已封閉 私人住宅 禁止進入 那就算了 從 洛韶一號 廢棄農舍 用長鏡頭可拍到鶴壽居
雲亭遠眺 於 台8 : 161.90 k 處
台8公路旁有一座休憩涼亭 即是豁然亭
對面山壁上有一石碑 : 中橫公路完工後所建 當年考試院長 : 莫德惠先生 題字
台8號公路指標約158.7k附近 道路轉彎處
欲探訪荻板山下的古道 登山口在道路轉彎停車處對面 芒草堆中 有布條 有明顯的步道
欲順著山路往下走 尖聳的荻板山 見一廢棄木屋農舍 農舍屋頂居然也有小耳朵衛星天線
廢棄農舍有門牌號碼喔 : 秀林鄉 洛韶一號 昔日農舍屋主是姓張的原住民 在此種植水蜜桃
農舍外觀尚稱完整 內部堆了雜物 前庭雜草叢生 物換星移 人去樓空
長鏡頭往下遠眺 可見岩壁旁的合歡越嶺道
站在 洛韶一號農舍前 看得見 : 鶴壽居
鶴壽居 住址是 洛韶十一號
我們站的位置是 洛韶一號 而 鶴壽居 是 洛韶十一號
號碼只差 10 號 距離卻好遠好遠
1960 年 秀林鄉富世村山地老婦許簡 年一百十九歲
陳副總統贈建鶴壽居竣工 1960 11 19 率其九十六歲長子及家人 遷入新宅
鶴壽居 入口已封閉 若真想接近 可能只能從這裡下切 瓦黑爾溪 再上攀
那就算了 日後倘若有機會爬 饅頭山 荻板山 或是 鶯橋 自然就能看到
沒機會去也不強求 隨緣了
洛韶一號農舍前 古道石階已被野草吞沒 昔日農地已成荒蕪之景
此行還有一個目地 幾年前聽說 "橫貫公路完工紀念碑"
從大禹嶺後方 合歡越嶺道小徑的涼亭 搬到 太魯閣 望海亭對面的涼亭內
一直記在心裡 來太魯閣時 順路來看看
設有看板說明 : 記載著 "橫貫公路頌" 的歷史故事 與 遷移過程
紀念碑 以大理石製造 一面是 " 台灣省橫貫公路紀念碑" 另一面是 "橫貫公路頌"
" 台灣省橫貫公路紀念碑" " 中華民國 49 年 5 月"
于右任先生 以草書 題下 : 橫貫公路頌
紀念碑對面就是 " 望海亭 " 好典雅的涼亭 正面對著 立霧溪口 與 太平洋 因此取名 望海亭
望海亭 清楚望見 橫跨立霧溪的錦文橋
太魯閣福德祠 : 是中橫守護神之一
" 望海亭 " 旁邊有一小廟 : 太魯閣口土地公廟
土地公 很特別 跟一般的鄉間土地公不同 是玉石雕刻而成的
望海亭 舊稱 太魯閣茶亭 內有一碑文
太魯閣牌樓 後方 太魯閣第一隧道山壁上 嵌有
台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工紀念碑 : 中華民國 45 年 7 月 7 日
行政院長 俞鴻鈞
太魯閣牌樓 前也有 一對 石獅子 一公一母 只是這石獅子尾巴比較像 日本狛犬 是粗大筍形的尾巴
補拍 完登奇萊東稜的照片 於 岳王亭吊橋
那年爬奇萊東稜摸黑下山 沒在 岳王亭吊橋拍照
心心念念想來補拍一張 ya, ya, 很開心終於在這裡拍奇萊東稜完登照
想去的地方太多 時間卻總是不夠
加油 錢賺多賺少 夠用就好
2020 新年新希望 健健康康 一直爬山一直玩 X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