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D0321-0322 八仙山森林鐵道遺跡 :斜頭角 八仙山駐在所 清水臺聚落 伏地索道
Day 1 : 共 6.98 k / 9 小時 48 分
海拔上升 1100 公尺 / 海拔下降 312 公尺
Day 2 共 5.25 k / 6 小時 38 分鐘
海拔上升 147 公尺 / 海拔下降 1048 公尺
原路來回的行程 為什麼去程多走了 1.7 公里 ? 因為從斜頭角到清水臺聚落的鐵道遺跡
多處崩塌 鐵道上完全都沒有布條 我也知道看著等高線走啊
可是就是找不到路 幾段路上下來回 浪費不少時間
http://www.hss.ntu.edu.tw/upload/file/201911/bc1bf7b1-2561-4170-a6a3-2dad9c55fe4f.pdf
網路上爬文 找到這本文章 吳政憲先生寫的
「近代 八仙山林場的建立與旅行書寫」
八仙山伏地索道
站在別人的曾經 我竟然會感傷 .....
我 一無所有 連面對自我的勇氣也沒有
2019 D1228 八仙山鐵道 爬過伏地索道
Day 1 :
7:50 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第三停車場 起登 8:06 靜海寺
8:36 溪谷 9:19 上切點 10:56 伏地索道 岔路口
12:27 斜頭角 午餐 13:28 流籠頭 17:00 清水臺聚落
再度踏上 八仙山 森林遊樂區
都有些佩服自己 居然再走一次 這條陡到會要人命的山路
如同 V 弟說的 想都沒想到會再來八仙山遊樂區第二次
繼 2019-12-28 爬過 八仙山伏地索道 到 斜頭角 後
今天我們走上次下山的水路 經 八仙山駐在所 流籠頭
續走 八仙山鐵道 下 清水臺部落 Day 2 原路來回
實在沒有勇氣 再走一次伏地索道 那條會自己站起來的伏地索道
從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最上層第三停車場起登
八仙山林場與阿里山 太平山並列為台灣三大林場之一
多數遊客大概只知道 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裡面有一座八仙山 是谷關七雄的老大
不過 因為 進入 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需要收費
現在流行從 松鶴部落 爬升 1655 公尺 登 八仙山 省去門票
松鶴以前又稱「古拉斯」 「久良栖」部落,早期為泰雅族原住民聚落
光復後因大甲溪常見很多白鷺鷥在覓食,遠望有如白鶴在飛舞,故更名為「松鶴」
來到 八仙山遊樂區 步行於望月亭步道 一個角落一定會來看
「台灣八景入選紀念碑 」: 昭和二年 (1927) 台灣日日新報 透過民眾投票
選出 「台灣八景 」 : 基隆旭岡 淡水 八仙山 日月潭
阿里山 壽山(西子夕照) 鵝鑾鼻 太魯閣峽谷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有許多景點 包含神社遺址 靜海寺、台灣八景紀念碑
、國小遺址、油桐花林、櫻花林、生態教室、植物標本園、觀溪平台、森活亭、觀香亭、
聽泉亭、林間教室、八仙山莊和餐廳等等
之前我只知道 日據時期八仙山是伐木林場 建築森林鐵道以運送木材
因為跟著風大爬一次伏地索道 昔日八仙山林場居然這麼這麼的大
「斜頭角為地名」
沒錯 我們今天還會爬到 「斜頭角」
再從 「斜頭角」走 八仙山森林鐵道 到 清水臺聚落
有些人總愛回憶過去 懷念過去
去年的今天去哪裡呢 八年前的今天又做了甚麼
如果過去不是美好的 如果過去不堪回首
你會一直活在過去裡嗎
八仙國民學校佳保台分校 國小遺址
大正八年,於新山設立「新山小學校」,便於山上林業員子弟就讀
民國四十年,成立八仙國民學校佳保台分校
當然 建築都不見了 僅留舊址空地 設有看板說明 緬懷過去
八仙山國家森林遊樂區 設有 伐木鐵道
園區內的老照片 供人憑弔過去曾經的歷史
親自爬過 伏地索道 架空索道
走過照片裡面的角落 那麼照片將不再只是照片
佳保台 海拔 927 公尺
左側就是在 佳保台 伏地索道的起點
佳保台 位於十文溪與佳保溪匯流口附近,是一處沖積台地,海拔約900公尺
文獻顯示,八仙山「伏地索道」坡度最大達33度,長度約2公里,因坡度很大,
無法用小火車拖運木材,是用鋼索在鐵軌上拉運原木,「伏地索道」現已不存,
但軌道路痕仍依稀可見。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039806
跟著前輩走過 全段的 伏地索道 全長 2 公里多 坡度最大達33度
實際走過 坡度最大絕對不只 33 度 少說也有 50 度以上
步道上見左側一 高高在上 尖聳的山
那就是最近很有名的 基隆山 不是基隆的基隆山_
而是 台中谷關山域境內 的「基隆山」 海拔高度為2938公尺
看起來高不可攀 據說很難爬的基隆山
書上說 :
八仙山林場在日治時期採伐區是 從合歡山支脈,
白姑大山以西開始,稜線上經過ルビン山、
奇崙山 ( 現稱基隆山 ) 到八仙山一帶森林之謂
是營林所台中出張所砍伐樹木事業地之總稱
走過 石門山東稜 得到經驗 今天的後半段是我們都沒走過的路線 看對航跡再往前走
光與影的回憶 : 八仙山國小遺址
「靜海寺」
來過 八仙山森林遊樂區 對外型很日本風的「靜海寺」肯定不陌生
靜海寺旁是八仙山主峰的登山口 一塊天然巨岩 供奉觀音
路徑旁有一石砌手水舍 依日本參拜禮儀 參拜前先洗淨雙口及漱口
「靜海寺」 後方有2條山徑 右側是 登八仙山主峰的登山口
取左小徑 走 十文溪谷水路
山徑轉彎處 一流籠架鋼纜到對岸 猜想昔日這裡應該有一座吊橋
步道一小片 「臺灣及己」 又稱 「四葉蓮 」
我記得這花稱作 : 「四葉蓮 」 從四片葉子的特徵就會記得
南三段 烏瓦拉鼻溪營地 遇到滿山遍野的臺灣及己
長長的白色小花穗 印象特別深刻
血藤是低海拔的植物 季節對了 掉落滿地的血藤很常見
可是 想看到樹上新鮮的血藤開花 卻不是那麼容易
因為血藤 好高好高 拉長脖子就算變成長頸鹿 都不一定找得到新鮮的血藤開花
那是 鳶嘴山 嗎 我也不清楚 反正肯定不是 八仙山
沿十文溪畔至上游的木棧道 蜿蜒於山谷林間
寬河床 大甲溪一處支流 溪水清澈 怪石嶙峋
這條是上次爬伏地索道時下山走的十文溪
十文溪 溪谷往上爬 看著背著重裝的背影在亂石磊磊的溪谷上溯
幾處大石頭矗立河床當中 地勢多落差
巨石林立 沿途不斷形成大大小小的深潭瀑布
溪水清澈透明 充滿了自然原始的魔力
藏在層層山巒之中的一處秘境
溪谷從海拔850公尺 開始往上爬
一條鋼纜 這是鐵道遺跡嗎 ?
溪谷石頭上 看見記號
上次是在一片漆黑中跟著 一直走一直走 沒腦似的走了一個半小時
真的沒想到會再走一次這條水路
所以永遠不要說 : 不會再來第二次
背上被塗鴉的石青蛙
9:19 注意看 : 「溪谷右側的山壁有一整片崩落 」左側有布條 那裡就是 往上爬的起點
陽光毒辣指數破表 才三月天 炙熱刺眼的太陽下 在毫無遮掩的溪谷上走了 40 分鐘 簡直熱到快溶化了
9:53 爬上往 斜頭角的山路 比起 佳保台到斜頭角 路線相對較短 陡 非常陡 是無庸置疑的
陸續發現 鐵道遺跡
山徑鋪滿厚實的落葉 乾燥的雜木林間 悶熱無風
山路坡度很陡 有時簡直陡死人
上爬不難 下山就不好玩了
林間留有一處 以石頭駁坎圍成的 木炭窯遺址
10:39 山路陡陡陡 陡到很累 沿路沒甚麼風景 發現一株開得稀稀落落的紅色山櫻花
分三段攀爬 從起登處一口氣爬到 水路與伏地索道 交會處
這是 佳保台走 三段索道 : 伏地索道 架高索道
到 斜頭角 八仙山駐在所 當天來回的紀錄
高度上升 1131 公尺
放幾張那天爬 伏地索道的照片
我只記得很陡很陡 一直走一直陡
八仙山鐵道遺址 除了石頭駁坎 還是石頭駁坎
真的很佩服您的堅持 追根究底的信念 與 對八仙山鐵道歷史人文的熱情
為了比對舊照片的實際拍攝位置 您特地又上山一次 真的是瘋了
這一篇 前輩找到的文章 僅僅從遊記中逐字逐句解析
從幾乎已斷線的歷史中探索蛛絲馬跡 就可以找到已從地圖上消失的角落
太強了 感謝帶領
回首爬過 斜頭角 伏地索道 清水臺聚落 這段歷程非常值得
x 的 車尾燈都看不到
一聽到起登的命令 我才一抬頭 人勒 我連風聲都趕不上
沒走過這麼陡的山路 一條會自己站起來的索道
所謂 伏地索道 就是 趴在地上 沿山勢而建的索道
昔日八仙山鐵道 運送木材的鐵路
伏地索道 共分三段 第二段稱做 中之平
這是伏地索道中 一大段整片整片的砌石駁坎
壯觀 嘆為觀止
續往八仙駐在所方向爬 全段都是陡上
第二段山徑 比陡上更陡 幾乎是垂直 幾段拉繩上攀
土質岩屑較鬆軟 陡到很厭世
除了駁坎 還是駁坎
伏地索道 就是 傾斜鋼軌索道
伏地索道架構坡度相當大 並不是採用機車牽引 而是以鋼索拉曳
伏地索道造價昂貴 運輸效率差 被架空索道取代
上攀時目珠珠也是要睜大些 亂抓一通 被刺到唉唉叫
樹幹上長了像沙維碼的菇菇
鐵道古蹟垃圾 很多很多 鋼纜 鐵條 礙子 破碗 破盤 酒瓶 ...
八仙山駐在所 一帶 各式各樣的玻璃酒瓶 藥罐
破盤子 隨便走隨處看就是成堆成群
還有大小款式的 陶瓷礙子 不知道這些古蹟垃圾歷經哪些故事呢
12:27 八仙山駐在所 斜頭角
超強行動糧出現 雞腿一隻 在山上吃雞腿 有多美味多幸福 保證一試成主顧
http://www.hss.ntu.edu.tw/upload/file/201911/bc1bf7b1-2561-4170-a6a3-2dad9c55fe4f.pdf
Page 67 : 斜頭角是傾斜索道的終點站 海拔高度 2100 公尺
從 斜頭角可以接步道 輕軌鐵道 翻過稜線 到 黎明派出所
八仙山駐在所 斜頭角 涵蓋的面積很大很大 一眼望不盡 建築都不見了 只剩駁坎 和 古蹟垃圾
站在歷史消失的角落 你心裡想甚麼呢
過去是一段永遠無法回頭的路 也沒有任何人能夠預測未來
我們能掌握的就是現在
八仙山駐在所 巡禮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E9%99%B3%E5%98%89%E6%AC%8A/20191221-%E6%B6%88%E5%A4%B1%E5%9C%B0%E5%9C%96%E4%B8%8A%E7%9A%84%E6%96%9C%E9%A0%AD%E8%A7%92/10157155296999830/
消失地圖上的斜頭角-著名的八仙山林場伏地索道
這篇是 風大 的文章
有更詳細的說明 有興趣的人 請參閱
座落於 海拔約 1940 公尺的駐在所 占地很廣 遺留許多廢棄玻璃酒瓶 藥罐 等等
從高點往下看 當年就地取材 以石頭駁坎堆疊而成的平台 就有好幾層
一株抱石而生的大樹 展現著強悍的生命力 斜頭角裡最受目光的一株大樹
一個 壺
那時我在下層駐在所 正努力往上爬
聽到 v 弟 很興奮的語調說著 : s 姐 快來看啊 這裡有一個 湖
我心裡想 最好這裡有一個 湖
爬上一看 原來是一個壺 不是一個湖 差真多啊
此壺非彼湖
伏地索道的制動機房 鋼索卷筒的水泥基座 好威喔 居然還在
斜頭角 就是 舊八仙山駐在所的位置
大多數的雜草 與 苔蘚植物會選擇在潮濕的環境生長
可能因為這一帶氣候的乾燥 舊八仙山駐在所地基還很完整
四周沒有被 雜草掩沒
附近散落各種 輪軸 鐵道殘跡
現場遺留下來的鐵道木材 少說也有著幾十年 說不定100年 居然沒有爛掉 可見這一帶氣候環境乾燥
我們也來看 伏地索道舊照片拍攝地點 比照 照片中 伏地索道的傾斜角度 與 兩側駁砍高度
心裡想著, 昔日八仙山伏地索道就在這裡運輸木材 內心感覺無比的激動
昔日這裡可以看見 大雪山稜線
13:28 出發 從斜頭角往清水臺聚落 棕櫚樹 依舊茂盛 伐木時期種的嗎 ?
往清水臺聚落 看似平平的林道 居然是森林鐵道
鑄鐵台車輪子
從這裡開始 要靠自己看航跡找路 沒布條了 彷彿走入蠻荒 未知的前程
鐵道緊靠山壁而建 彎來彎去 窄小的鐵道 現場鐵道遺跡不多 很難想像這裡曾經是一條森林鐵道
從八仙駐在所 到 清水臺聚落岔路口 多處崩塌 路跡不明
浪費很多時間找路 雖然距離僅 1公里多 卻花了 4個半小時 才走到清水臺聚落
一側山壁很壯觀 蜿蜒曲折的山路 每一個轉彎 都充滿期待
記得有一個地方 我們三人一直在原地打轉
腳底下的崩塌看起來毛毛的 雜亂的樹林
明明就是看著等高線走 根本看不出來哪裡才是路
來來回回 上上下下 鑽進去又鑽出來 心快被磨光的
還好 最後來硬的 還是走出來了
僅僅 100 公尺的距離 卻花了一小時才走過去 真的是 快瘋了 眼看時間漸漸晚了 不會摸黑吧
幾經波折 終於找到下切清水臺聚落的岔路口
也看到關鍵處一條紅色布條 也是唯一的一條
然後在荒草蔓蔓中 下切再下切 看到竹林 此時心才安定下來
竹林 沒錯 清水臺聚落到了
Day 2 共 5.25 k / 6 小時 38 分鐘
海拔上升 147 公尺 / 海拔下降 1048 公尺
06:50 清水臺起登 9:32 八仙山駐在所 11:37 溪谷 13:32 八仙山停車場
清水臺聚落 一整片的竹林 很粗的竹子
好多好多玻璃瓶子
還看到一個 石頭硯台
棕櫚 樹
可製日常用品:樹幹為優良建材,葉鞘的纖維可製作掃帚、
毛刷、簑衣、枕墊、床墊、水塔過濾網或扇、帽等工藝品等;棕皮可製繩索
嫩芽可食用
清水臺聚落 有一片竹林 是那種很粗的竹林 以前住在這裡的居民 拿竹林編製生活用品吧
來到 清水臺 我一直在想 他們吃甚麼 ? 種菜嗎 吃竹筍 打獵野味 嗎 ?
一個深藍色的玻璃瓶 好鮮艷的顏色 沒看過這種顏色的瓶子
清水臺位於往八仙山稜線伐木過程中
一個海拔 約 1800 公尺 的 山地聚落 位於 傾斜索道第二段中之平的東方
旁邊是 十文溪上游支流
1920 年是清水臺最輝煌時期 有 販賣部 警察駐在所
連同家眷數百人的聚落
Day 1 走到 清水臺 已近天黑
似乎不是很順利 二位去取水 明明只需 5-10 分鐘的時間
居然花了 半個多小時 天黑前回到 清水臺
而且 一人還掉了頭燈
很神奇 頭燈居然還有其他山友幫忙找到 感謝啊
站在別人的曾經 我居然會感傷 :...如果末日即將到來 還有甚麼事還沒做 還有甚麼話 想說呢
日治時期 八仙山林場的工作人員
日本人 原住民 或是 客家人
八仙山鐵道 分成 平地線 山地線 林場線
往清水臺的山路 路徑崎嶇 坎坷難行
多處崩塌 去程不斷找路 走錯又回頭 來來回回
回程知道路怎走 下山就快多了
大約 中午就回到溪谷 無論如何 總是走過 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