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門山步道上看茄芝萊山
2020/4/4
由日治時期陸地測量部的地形圖上看,現茄芝萊山稱為加芝來山,而排灣族頂加芝來社分散在此山的西南側及東側現今牡丹水庫的位置。加芝來日文為「カチライ」,拿進 Google 翻譯讀音是「Kachirai」。或者按照原民音拼成「Qaciljai 」。不過在經建第一版的地圖上,加芝來山變成了茄芝萊山。但茄這個字,應該還是要念成加的音才對。
農家前的停車處在此:https://goo.gl/maps/fmTr6bzUuikSvwhDA
不進農家飼養場,走直行的土石路。不久可見左上邊坡有座水塔,直行是一條已不可行車的土路。記錄上左上方是山徑捷徑路線,土路是產道路線。因為校長多年前是走土路一直到山頂,所以一開始我們也走了進去。但沒多久就發現路況有點糟。拿刀出來砍劈,天氣有點熱,心情有點煩躁。一念之下索性回頭走山徑路線。
水塔周圍並沒有路條指引,依航跡方向往上,可見山徑沿著水管走。至高處有一水泥水塔。過水塔後不久便接上剛剛不想走的土路。往前行數公尺後取左上坡水管岔路(無路條),不取仍往右前延伸的土路。水管路上坡後再度接上土路,土路前行數公尺必需續沿著土路走(有柯藝路條),不取左直行的水管路(路況看來不錯)。
此後持續拿刀砍劈並一路走在土路上,直到倒塌鐵皮屋處,再離開土路取左前進樹林。樹林間偶有路條,路況比土路好非常多,不過偶爾仍需拿刀修修剪剪。嚴格上來說路條綁較多的大概就是國土測繪中心的舊路條,加上柯藝的新路條。不過路條數仍不是非常密集,下山的時候有幾次岔錯了路。
↑ 倒塌的鐵皮屋
從樹林間出來後,又會再度接到土路。到這已經分不清這土路到底還能不能由山下剛剛不想走的那裡接上來了。沿土路一直往上,一空曠處可見西方的蚊罩山與石門山。土路走至上切處,取右陡上切,開始出現大量麥門冬。
上切直到再度接上土路,取左不久便是記錄中的紅色鐵架處。至此一路走在麥門冬之路上,比之前的土路路況要好許多,但我仍不時修整路徑。至基點前是一水泥建物,由右側走過上山頭,便見基點。茄芝萊山約 h528m,三等 No. 4241,無展望。看見柯藝於木板上標的日期,才發現他一月底才剛來而已。剛剛一路上來雖有看見柯藝路條,但顧著砍路找路沒多想,現在才想起柯藝路條其實很新。
下山的速度比上山快得多,但仍拿刀修修剪剪,讓後來的人能夠簡單些。今日未帶午餐上山,就是想說路況不會太差吧。午餐我們至石門山步道口,樹下陰涼處用餐。將車門打開,涼風吹進來還蠻舒服的。
約莫兩點走上石門山步道,這一公里多一點的步道相當好走,許多地方都有架繩。最後兩百公尺陡了些。中途六百公尺過後的觀景台,可以欣賞到高士佛山、五重溪山、大石板山…等山容。在更往後的樹林空曠處,可見剛剛爬過的茄芝萊山。
↑ 石門古戰場遊客資訊站
↑ 五重溪山
石門山約 h384m,森林點一顆。山頂有山可賞,不過草稍微高了些。通往轉播站的林間步道在抵三角點前的左側,但是產道路難行,還是走有維護的步道為佳。趁著日落之前想再多去撿南勢湖山,雖然花了一點時間才找到舊時正確的登山口,然上去之後路跡全無,在已過午後五點半的情況下,我倒沒掙扎就直接撤退,下回再戰。
↑ 高士佛山
↑ 茄芝萊山
↑ 五重溪山與後方的大石板山
離舊登山口一些距離有綁一條新的柯藝路條,可是此處全然不見有路跡,只見有刺植物擋路。也不知道柯藝是不是由此上切的呢?
↑ 左:五重溪山,右:大石板山
↑ 四林格山
↑ 虎頭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