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尤其在戶外、在山林之間,利其器不只是為了能夠善其事,往往也發揮消災解難的功用。這個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懂,卻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做得到,特別是在登山運動盛行的今日,前輩諄諄叮囑,卻還是經常能夠看到穿著短褲與拖鞋上山的民眾,讓人不禁為他們捏一把冷汗。
其實不只在台灣時常見到裝備 NG 的登山客,日本也曾有節目報導外國遊客攀登富士山缺乏適當準備「無謀登山」,可見爬山的無知不分國界。
▲ 日本電視台報導外國遊客攀登富士山缺乏完善準備
「爬山的無知不分國界,重點是肯不肯學習與改進。」台灣山野樂活協會的資深嚮導 Julie 一語道破重點。今(2020)年由教育部體育署偕同健行筆記所舉辦的「全國登山日」登山安全系列講座,從 7/29 至 9/5 一共舉辦七堂室內課與一堂戶外實作課,目的就是希望能夠藉由岳界資深前輩的分享來提升全民登山安全的知識與意識。本文所記錄的就是其中舉辦於 8/6 的第二堂課,由 Julie 所帶來的《100 分的裝備打包術》。
【登山必要裝備與選擇方針】
下表是 Julie 為大家準備出的「登山裝備九宮格」,主要將山上會用到的物品(包括食物)分門別類,利用九宮格或是文末所附上的「裝備清單」,讓大家在出發前更方便且快速地檢查攜帶裝備是否還有缺漏。
▲ 登山裝備九宮格
1. 背包
登山一定要背雙肩背包,除了利於負重以外,也可以有效維持行進間的平衡,另外也必須準備背包套,避免下雨時背包淋濕,造成內部裝備也被浸濕。
背包的選擇可依尺寸分為三類,端看行程而定,下表簡單列出三類背包的特性與建議用途:
30L 以下 | 30L 至 50L | 55L 以上 |
單日郊山健行,通常沒有配置腰帶 | 兩天一夜登山行程,有腰帶胸扣和頂袋,能夠放置睡袋 | 多日行程,能夠放置帳篷,七日以上建議選擇 80L 以上 |
最適負重低於 10 公斤 | 最適負重不高於 20 公斤 | 最適負重為公升數乘以 40% |
背包是否能背得舒適,有三個關鍵很重要,第一是背板長度要調正確;第二是連接背帶與背板的懸吊調整帶要調整到正確長度,使得背板能夠輕輕服貼在背上且不感到壓迫;第三則是背帶本身的長度也要確實調整好。由於背包屬於比較高單價物品,因此購買時一定要實際負重試背,選擇最舒適、最適合自己體型的背包。
2. 飲水
飲水容器可用水袋或水瓶,通常登山水袋也附有吸管能夠在行進間喝水,相當方便。不過 Julie 提到水袋具有不易清洗的問題,若發生故障也較難排除,而且如果用吸管喝水,可能會因為太方便而忘記控制飲水,等到攻頂時才發現沒水就挫屎(大事不妙)了。水瓶的好處則是每次喝水時都可以觀察到剩餘水量,同時當夜間寒冷時,也可以裝熱水當作暖暖包使用。
另外每一隊至少都要準備一支濾水器,在野外取水飲用才會比較有保障,而如果遇到水質較差的水源,也可以先使用紗布濾過一遍再使用濾水器,可以提升其壽命。
3. 餐食與行動糧
行動糧顧名思義就是行進間的糧食,是不常登山的民眾很容易忽略的,行動糧的選擇以方便輕巧和高熱量為主,例如堅果類就是推薦的選擇。餐食的部分則是提醒大家不見得要吃太好,特別是在負重能力尚未練成、有輕量化考量的前提之下。
4. 雨衣雨褲
雨衣雨褲必須選擇兩截式,千萬不要穿小飛俠雨衣上山,不但容易勾破進而喪失防水功能,也可能會絆倒造成傷害事故發生。雨衣褲的選擇有很多,從一千塊的機車雨衣到上萬塊的防水透氣登山外套都有,如何選擇主要是看行程內容而定,例如去路況較差的探勘或中級山路線,穿上萬塊的登山外套顯然刮傷會心疼,但如果到高海拔地區穿機車雨衣,外面下大雨、裡頭下小雨,最後身體濕掉造成失溫,則會有安全上的疑慮。
5. 電子設備
電子設備中最重要的是頭燈,即使只是攀登一日郊山,頭燈也是必要裝備,頭燈不一定要選擇高亮度的款式,因為會比較耗電,一般夜間登山除非找路,否則 60 至 100 流明即堪用。建議選擇可調整聚、散光模式的頭燈,可以依照不同場合需求使用不同種類的照明,另外則是我個人也強烈建議的,就是挑選具有紅光模式的頭燈,因為晚上在山裡眼睛對任何光都很敏感,一旦被白光照到需要很久才能恢復暗部視覺,特別是在山屋裡頭很容易照到正在睡覺的山友,或是在戶外觀星時造成光害。
至於頭燈的防水也很重要,不過以一般登山環境而言 IPX5 或 IPX6 等級就相當足夠了。
手機也是現代人都會攜帶的電子設備,許多人可能會認為手機就具有手電筒的功能,為何還要帶頭燈?有兩大原因,第一是拿手機照明需要使用一隻手,會減低登山時的應變能力,安全性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則是手機的電力很寶貴,無論是查詢地圖等登山資訊或是遭遇緊急事件用以求援,手機幾乎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通訊工具。
當然說到電力很寶貴,帶了頭燈和手機上山,也要記得帶行動電源與備用電池,其中如果可以使用充電電池會更對環境更加友善,也比較容易在出發前確實掌握儲備電量。
6. 個人藥物
除了團隊要有至少一組完整的醫療箱之外,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攜帶簡易的醫材與藥物,例如創可貼、透氣膠帶、絆創膏等等。
7. 衣著
登山衣著的第一準則,就是絕對禁止穿著棉質與牛仔衣褲上山,因為這兩樣容易吸水、又重又難乾,除了在世界各地都是死亡裝備。我自己曾經穿牛仔褲開車到合歡山看日出,車門一打開立刻就像沒穿褲子一樣,完全沒有防風保暖效果,甚至回到車上冷冰冰的布料還黏在腳上,久久無法回溫,由此可見如果穿牛仔褲登高山淋濕絕對會失溫。
氣候高溫潮濕的台灣中低海拔山林充滿蛇虺蚊蚋,螞蝗和有毒植物也比比皆是,因此選擇長袖衣褲準沒錯(如果因為天氣炎熱穿著短袖也務必配戴袖套),並且以吸濕、排汗、透氣與快乾為準則,特別是這兩年颱風數量大減,土蜂與虎頭蜂族群大幅增加,是登山者必須格外注意的環節。如果在高風險季節入山,也建議攜帶一個 100 元的防蜂網以備不時之需。
▲ 秋季的虎頭蜂攻擊性強,防蜂網的必要性更顯得重要
至於高海拔的登山穿著,大家比較常聽到的是所謂「洋蔥式」穿法,簡單可分成底層(吸濕排汗)、中層(保暖透氣)和外層(防水)。底層的材質以聚酯纖維和羊毛為主,主要的功能是將身體排出來的汗水往外蒸散掉;中層則是以羽絨、化學纖維和刷毛為主,功能是保暖以及將底層蒸散出來的水氣往外傳遞;外層就是防風防水的雨衣。
羽絨 | 化學纖維 | 刷毛 | |
耐濕性 | 普通 | 強 | 強 |
重量 | 輕 | 普通 | 重 |
壓縮體積 | 小 | 普通 | 大 |
保養方式 | 手洗/送洗 | 可機洗 | 可機洗 |
使用壽命 | 長 | 普通 | 長 |
帽子也是相當重要的登山裝備,特別是如果前往中高海拔過夜的話,毛帽是必需品,因為頭部是人體散熱最劇烈的地方,頭部保暖對於避免失溫和高山症狀都相當關鍵。而一般行進間所戴的帽子建議有帽檐為佳,除了遮陽以外,如果有需要配戴防蜂網時也必須要有帽檐來形成防護空間。
最後一項看起來跟衣著比較不相關,但因為屬於配件類所以還是將它歸類在衣著中,那就是登山杖,通常剛開始重裝登山的新手會建議使用登山杖。它的材質主要有二:鋁合金和碳纖維,前者較重但是較穩定,後者則是輕但較不穩固。而登山杖的鎖定系統也有分別,常見的有旋轉鎖定、快扣以及按鈕式,也是各有特色及優缺。
登山杖的正確使用方式很重要,包含握仗的方式以及長度調整,建議上山前一定要先熟習。
8. 鞋襪
爬山最重要的就是保護腳部,不同的地形與路線應該選擇不同的鞋子,而穿鞋子的原則很簡單,就是要具有良好的包覆性,並且鞋底的刻痕要能夠提供足夠的抓地力。在演講中,Julie 特地指出拖鞋、涼鞋和板鞋是絕對不能穿去登山的鞋子,否則會很容易造成運動或碰撞傷害。襪子則最好選擇具有吸濕排汗的功能,因為如果腳長時間潮濕的話很容易起水泡。(負面案例:穿拖鞋登谷關七雄)
▲ 到底哪些鞋子不能穿上山呢?請回答!
要穿一雙新買的鞋襪進行長時間登山,務必事前先花行程至少四分之一的時間測試是否適合,例如要穿去四小時的七星山前,先穿去一小時的天母古道感受鞋襪的舒適度。如果打算穿雨鞋爬山的話,除了腳力要練好之外,相關的防護也要到位,例如選擇適合的鞋墊並搭配護踝等配件。
9. 緊急避難用品
「有帶有保庇,沒帶出代誌。」為了應付在山上發生意外一時沒辦法下山的狀況,Julie 建議大家一定要準備至少一餐的備用糧食,其原則和行動糧一樣,要選擇輕巧的高熱量即食品,此外還要準備 500 毫升的備用飲水。我自己還會要求隊員要帶備用衣物,萬一淋濕的時候才可以替換,這邊 Julie 則是列為選配。最後,每一隊都必須攜帶一組緊急避難組,內容包括生火用品、外帳、求生毯等,提升隨時隨地迫降避難的彈性。現場Julie 還傳授了利用大塑膠袋製作一個簡易保暖系統,當在山上遭遇意外或待援時,可以用來保命的重要技能呢!
▲ 緊急避難用品雖然小小一包卻擁有大大功能
【裝備打包要點】
裝備打包術的核心概念是「分類收納」,因為在野外時常兵荒馬亂,要用的東西找不到,或是東西拿出來用卻忘記收起來是常有的事,分類收納管理能夠讓失誤降到最低,Julie 提供了一份分門別類的裝備清單(點此下載),其中將裝備分成行進衣著、打包收納、保暖睡眠、糧食飲水、地圖導航、急救維生與炊事營務共七類。
至於裝備收納打包的原則,第一是越常使用的放越上面,或甚至放到外側網袋,第二是體積小且重量較重的靠近背部,第三則是堆疊緊實、重量平衡並避免外掛,當然以上還有一個第零原則,就是整個背包內部必須先做好防水措施,一般比較有經驗的山友會使用菇農裝香菇的大塑膠袋(因此俗稱「香菇袋」)先套住背包內層,再將其餘裝備置入背包。
▲ 登山包收納配置
睡眠系統包含帳篷、睡袋、睡墊,以及中層保暖衣物等,通常只會在營地和山屋使用的裝備放在最底層,如果攜帶蛋殼睡墊可以在置入其他物品時先將它放在背包內層的最外側,如此一來可將重量向背部集中,二來將背包塑形方便收納其他物品。
鍋爐瓦斯等炊煮用具和餐具,以及主要糧食則放在睡眠系統之上,衣物也可放置於中層,但因為衣物較輕因此放在遠離背部那一側。
行動糧、頭燈、急救包等可能隨時會使用的物品至於頂袋,雨衣褲也可置於頂袋或前側網袋以防臨時所需。
所有物品收納至登山包裡頭以後,將所有束帶收緊,確認背包重量分配平衡即可上肩,而背包上肩的方式也有訣竅,不過這裡用文字不太容易描述,建議大家直接前往直播影片觀看即可。上肩以後,將所有調整帶,包括腰帶、懸吊調整帶和肩帶調到最適合的長度與鬆緊度,並且稍微搖晃身體測試,如背負穩固不會亂晃即宣告完成。
▲ 民眾上台挑戰如何調整 NG 普隆貢包
在演講的最後,Julie 介紹輕量化的理念。所謂輕量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克克計較」(俗稱「GG計較」),每一樣物品多少重量都要精準掌握,以最少的重量來達成最大的效果,並且避免攜帶不必要的重量,例如不必要的包裝可以事先拆封,只攜帶證件與鈔票而非整個錢包與零錢,以及養成一物多用的觀念等等,每一次上山都是下一次經驗的累積。
【小結】
在這場講座中,Julie 以生動活潑的口吻介紹裝備的分類、挑選、使用與打包,簡單好記的九宮格讓人印象深刻,從而避免忘記攜帶必需品上山,而鉅細靡遺的裝備清單更是讓分類打包成為制度化的流程。
而除了自身學習裝備知識以外,Julie 也希望今天聆聽演講的朋友日後上山,也可以扮演監督的角色,提醒隊友正確攜帶與使用裝備,甚至在山上看見 NG 情況發生時,也能夠適時提醒與糾正,因為登山安全不僅僅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而是應該讓大眾具有登山安全意識和知識,才能有效避免失誤的發生。
▲ 使用工具書、查找網路資源並且上山多測試都是學習裝備的必經之路
因此,請大家告訴大家,一定不要錯過今年的「全國登山日」登山安全系列講座,後續還有幾場主題各異的演講,如果沒有成功報名,或是身在外地,也歡迎到《健行筆記》粉絲專頁觀看網路直播影片,祝福大家都快快樂樂上山、平平安安回家。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