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交換記憶:砂卡噹三雄換晃晃太魯閣

交換記憶
2020 D0822  砂卡噹三雄 換 晃晃太魯閣
香瀧橋  仙寰橋  長春祠步道  太魯閣樓

如果記憶可以交換    
明年此時 [砂卡噹三雄的回顧]  與 [晃晃太魯閣超休閒一日遊] 交換記憶
外加 二位  [ 彷彿認識很久  其實只是初相識] 的 姐妹淘
與 一份 [他鄉遇故知] 的 興奮
這  ~~ 簡直就是棒極了

天氣變來變去  D0 訂好的民宿無法退費
出發前大家反覆討論 得到結論是 : 如期出發  爬山隨緣
天初亮  間歇性的颱風雨  澆熄了 爬山的熱情
立馬修改行程 : 太魯閣一日亂亂走
睡到自然醒   民宿悠閒吃早餐  喝達人級咖啡  然後散步太魯閣

太魯閣一日亂亂走    散步出發   只走 100 公尺 來到 歷史的路口
太魯閣牌樓前 約80公尺左右的山牆上 刻字
[魯閣長春]   : 趙恆惕 題字
是由國內著名書法家趙恆惕所題

太魯閣牌樓  中橫公路入口  台8線 187.5 k 處  
太魯閣必拍的旅遊景點之一
錦文橋 南端與中橫公路交會之路口上,標高60公尺

太魯閣牌樓  第一隧道的山壁上  嵌刻著中橫開工紀念碑
中橫開工紀念碑上刻著「台灣省東西橫貫公路開工紀念
中華民國四十五年七月七日
行政院院長俞鴻鈞」

中橫開工紀念碑  下方
隧道洞口右側地上有一個四方形水泥板
上方刻字: [ 台8 隧 088 ]


續前走約 20 公尺  左側地上也有一個 四方形水泥
有一小截已埋在地上 看不清楚正確的字 :
似乎也是  [ 台8 隧 088 ]

沿著台8 走   自我解嘲 說是 [中橫健行隊]
結果 當天下午真的遇到一隊 4天徒步走 [中橫]
美麗的太魯閣  走路慢慢看  最是難忘

橋下立霧溪岸一天然洞穴
如果洞內供奉著一尊神佛   如同是天然石窟秘洞
鬼斧神工的大峽谷天然奇景 與 絕壁斷崖景觀

小心穿越 落支煙溪谷 再度來到  香瀧橋橋門遺跡

浮築橋
築土壘或疊石   駁坎作成堤狀的土石浮築橋   以保持道路高度   稱為浮築橋
日治或清治的古道上都可以看到 「浮築橋」

峽谷地形  舊合歡越嶺  太魯閣道路的一小段

走進歷史古蹟     不由自主感嘆著歲月的匆匆
多少夢想還沒實現   還有哪些想去的地方還沒去過
沒有甚麼偉大的理想也沒有抱負
只希望可以健康的 無憂的懷抱動力 一直往前走

當年的 [太魯閣三大試煉所] 是指 仙寰橋,  斷崖道路(今錐麓古道)
與 饅頭山荻坂道路
看過 仙寰橋  也曾經走過 錐麓古道全段
饅頭山荻坂道路  鶯橋  就暫時放在心裡  期待有緣時

仙寰橋 名稱寓意「度過此橋,就從人寰進入仙界」
這就是仙寰橋   僅留古橋石門
仙寰橋   初建造於大正四年(1915)     昭和四年(1929)重建
橋寬90公分  高45公尺、長112公尺  是當時遊覽太魯閣峽谷必經的吊橋

仙寰橋已改建為今長春橋    位於太魯閣峽口   跨越立霧溪 仙寰橋僅存 水泥橋門

立於仙寰橋門前     遙望仙界  
還是寧願做一個凡夫俗子   平平淡淡做自己
仙寰橋  建於 1915 年  1929年重修

禪光寺牌樓往上見一條吊橋  懸於半空  彷如 天空步道

禪光寺  屬佛教臨濟宗,是中橫公路公路上一處僻靜的山寺

[ 我見青山多嫵媚    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
難得幾時能悠閒坐在山中小寺   享受僻靜的氛圍
啜一口好茶     看山   聽山

禪光寺 仰望 長春祠上方的紅色鐘樓   那是 太魯閣樓
總是過門而不入的長春祠步道   今天就隨興隨心來走走看看

禪光寺吊橋   俗稱 : [天堂步道]
走上山谷間的吊橋   盡覽溪谷的美景  
步伐故意俏皮的跳動著    橋面也跟著熱情的搖擺

吊橋高懸於空中  俯望橋下的太魯閣峭壁峽谷    景色絕美
不管來過幾次    仍舊百看不厭    魅力永遠不減

居高臨下  享受著[空拍機]的視野

長春祠步道  岩石破碎帶,因而坍方落石不斷
長春祠祠後有一段陡峭的天梯   上方鑿壁築洞的 [觀音洞]
洞口橫匾上刻字是 [慈航普渡)   洞外左牆上刻有 [洞天仙府]
長春祠後方到太魯閣樓 這一段步道 目前封閉中
分段前後走 :
(1)  從 禪光寺吊橋 到  鐘樓路段 然後原路來回
(2) 從中橫公路舊道長春橋橋頭循階而下即是長春祠步道
,沿著山壁鑿出的小徑前行約300公尺可抵達長春祠

幾次車行經過 長春祠步道  卻總是過門而不入
長春祠步道   多處設施因颱風及落石損毀 步道部分封閉

依山而行    頗有山徑通幽的古道氣氛

居高臨下   登高而望遠   享受著 [空拍機] 的攝影視角
高空俯瞰    視野無限
目前位置正對著 立霧溪出河口  也就是仙寰橋的正上方
感覺很奇妙 喔

順著垂直的山壁  [之] 字  陡急而上的階梯
這一段山路  也被稱為 : 天梯
拾階而上   轉彎處一白色牌樓 名為  [索道步雲]

長春祠步道1.2K鐘樓   古典寺廟建築
很清靜  顯得古色古香   有種 [大陸尋奇] 的 fu

鐘樓可向下俯瞰立霧溪曲流地形,也可遠眺西拉岸部落及大禮部落。
鐘樓與太魯閣樓皆為公路局建造之中國傳統式建築,
可由中橫公路遠處建鐘樓及太魯閣樓在山壁之上十分顯眼。

遠望 禪光寺  俯瞰太魯閣美麗的峽谷斷崖天然奇景
公路就在山腳下   台8公路一反平日的車水馬龍
沒有大型遊覽車來回穿梭   多了份寧靜

置身古色古香的建築   彷彿穿越時空隧道   走入古典劇場 仙意十足喔

鐘樓的鐘  會響喔  輕拉繩索  聽見清脆悅耳的鐘聲  迴盪山谷

鐘樓早年具有報時功能,太魯閣樓掛有「太魯閣」匾額,此樓是紀念先總統蔣中正而建。

不經意的   走進國畫裡的山山水水

怎感覺好像去一趟大陸旅遊 長春祠步道  走過 路過 可別錯過  蠻值得來看看的

續往下走   來到 太魯閣樓

太魯閣樓是 1985 年  為慶祝 中橫開路 30 週年所建

太魯閣樓 同樣也是紅色古典寺廟式建築 不過 這裡的視野就比不上 鐘樓那麼好

目前僅開放禪光寺吊橋至鐘樓路段,三聖佛(彌陀巖)至長春祠及太魯閣樓、鐘樓路段
原路回到 禪光寺吊橋   穿過 仙霞橋  續走 長春祠步道

立霧溪畔的長春祠
供奉著為開鑿中橫公路而殉職的老榮民
中橫公路  究竟指哪一段路呢
中橫公路主線 : 谷關經梨山 大禹嶺 到 天祥太魯閣
支線 : 台14甲 霧社支線   與  台7甲 宜蘭支線

長春祠小水池   澄思 滌塵

長春祠口  中橫公路舊道旁的長春橋頭 穿過山壁開鑿的小徑  就會來到 長春祠

太魯閣官網介紹 :
循著長春祠環狀步道,沿途可飽覽峽谷及曲流地形風光,
祠後有陡直的之字型階梯,約380階,
可通往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而祠體下方從岩石縫隙中湧出的瀑布,
即是湧泉,又被稱為「長春飛瀑」。由於河水不斷的挾帶砂石撞擊侵蝕、掏挖坡腳,
使邊坡呈平行的方式後退。

長春祠
長春祠的建築採 中國古典唐代亭台樓閣風格,並依照附近地勢嵌入山壁之間,
精巧而莊嚴。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直瀉而下,終年不歇,
形成「長春飛瀑」,為中橫公路的一處盛景。周圍具環形步道,
可飽覽峽谷及曲流風光。祠後有一石梯,高380階,可通往 觀音洞,
而祠下方的飛瀑,是由於河水不斷的撞擊、掏挖坡腳,
使邊坡呈平行的方式後退。 (取自 維基)

沿著山壁鑿出的小隧道  可走到長春祠

地質學家將長春橋附近的岩層名為「長春層」,
長春層的岩石有別九曲層純粹的厚層大理石,
包括綠色片岩及薄層大理岩與石英片岩等岩石的互層,顯現出美麗的褶皺。


長春祠西側正是厚層大理岩的九曲層與夾雜有其他岩層的長春層交界處,
有斷層通過,地質結構並不緊密,容易被侵蝕,加上位於立霧溪曲流外側的攻擊坡,
受溪水侵蝕淘挖坡腳,以及應力造成岩石破碎帶,因而坍方落石不斷
(取自 太魯閣官網)

保留一段 舊[長春橋] 橋墩   當作展望平台
俯瞰立霧溪谷  遠望禮同部落  近觀 長春飛瀑  最佳的展望點

鑲嵌於山壁的唐式風格建築   水流從山壁緩緩流下 形成一道一道的瀑布   像是國畫一般美麗 

仙霞橋下  溪水中央形成一條翡翠綠的綠帶   緩緩流淌

 [ 兩岸猿聲啼不盡   輕舟已過萬重山 ] 腦袋瓜裡  忽然想起這首詩句

獼陀巖

[他鄉遇故知] 的興奮
與   [同是天涯淪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識] 的同感心
感謝妳的相認   讓我倍感親切
愛山之人 總在山上相遇   改天再度重逢  換我來認妳

蛤  原來大家都來花蓮爬山 或 溯溪
當然  大家都改成糜爛輕鬆散步行  
回家的公車上  司機看我背著大背包  問我去哪爬山
順口帶了一句 :  颱風天不要去爬山喔
然後呢  我送他一個白眼  :  知道啦  我們就撤退了喔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