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錐麓古道上的百年刻字


你知道 錐麓古道 二號隧道外側岩石上留有百年刻字嗎
「大正四年、梅澤柾、 開鑿、記念」
梅澤柾 是誰呢 

D2020 D1115 錐麓古道上的百年刻字


2020 D1114-1115  錐麓古道  行程紀錄

2020 D1114-秀林富世聖方濟沙勿略天主堂
https://cxlan.tian.yam.com/posts/225365104
2020 D1114 布洛灣 山月吊橋
https://cxlan.tian.yam.com/posts/225365109
2020 D1115 太魯閣溪畔發電廠復建紀念碑
https://cxlan.tian.yam.com/posts/225365112
2020 D1115 錐麓古道 尋 古跡刻字
https://cxlan.tian.yam.com/posts/225365111
2020 D1115 九曲洞
https://cxlan.tian.yam.com/posts/225365113


人生很簡單 只跟自己比       快轉或慢活 各有天地
不比 不追 不羨慕 更不妒忌
2009.02.24 我穿牛仔褲 毛衣      一個人的旅行在錐麓古道
2020.11.15   我升級了 跟好友一起

2020 D1115  錐麓古道 單日行程紀錄

08:38 燕子口錐麓古道入口
09:40 巴達岡部落遺址
10:02 巴達岡二號橋
11:15   錐麓古道2.5 k
11:39 錐麓古道2號隧道
12:00 錐麓駐在所遺址 3.1 k
12:04 「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
12:56 午餐後回程
14:22 巴達岡部落遺址
14:54 錐麓古道入口
 
 


https://npm.cpami.gov.tw/apply_1_2.aspx?unit=105e956f-d8da-49f7-a9b7-3aefdda88a12
台灣國家公園 錐麓古道 入園申請網
30天前先上網搶入園名額  錐麓古道是熱門路線
感謝好友幫忙快手搶錐麓


入園證上有寫 :  先到 溪畔服務站免費借用安全帽 (台8線 179.3 k 安全帽發放處)
再步行 一公里到 燕子口查核進入錐麓古道
於是 我們坐公車到 溪畔發電廠 站  步行到 台8線 179.3 k
到達時  聽現場人員說 錐麓古道不強制戴安全帽  多走1公里路
不過 因為提早於 溪畔發電廠 站下車
才可以找到 : 溪畔發電廠復電紀念碑  也算是一分收穫


08:31  台8線 燕子口 山月吊橋與錐麓吊橋 同框現身

08:38  錐麓古道入口
入口設有上鎖的閘門
查核身份證件 並繳費  全票 NT$ 200 , 半票 NT$ 100(學生 或 滿6歲未滿12歲)
通過查核後   管理人員幫我們開門 並貼心的交代
現場購票與入園查核時間:每日上午7時~上午10時止
下午6時 前需回到 錐麓古道入口

橫跨 立霧溪的錐麓吊橋 單單走在 錐麓吊橋上就足以令人興奮不已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早出發是對的 一早山友還不多  不到9點 肯定就人潮滿滿

好興奮  闊別數年 錐麓古道  再續前緣

看見嗎  ?  山壁上橫掛著一板廢棄吊橋  那是「巴達岡一號橋」
「巴達岡一號橋」入口在 1 k 巴達岡駐在所遺址 下方
目前舊山路崩塌封閉中
據昨天在「山月吊橋」管理員告訴我們
以後「山月吊橋」規畫可接上錐麓古道
應該就是指「巴達岡一號橋」的舊路可能整修吧

「巴達岡一號橋」
日治時期的古道是走 「巴達岡一號橋」之後順山腰路走
然後於溪畔隧道口接上 「山月橋」再從布洛灣出來

站在錐麓吊橋上 是 欣賞立霧溪峽谷 與  錐麓斷崖 最佳的角度
景色真的很美  運氣算是很棒 出發前一直關注著太魯閣的天氣
花蓮已經連下一週的雨  昨天週六也是有雨
今天一掃陰霾   蔚藍色的天空  心情一整個大好

網致太多都寫不完  看照片吧

錐麓古道 建於錐麓斷崖之上  是日治時期合歡越嶺古道的一部份
步道狹窄  從斷崖上俯瞰  太魯閣峽谷盡收眼底
非常壯觀  但也相當驚險
1914 年 8 月太魯閣戰役後  台灣總督府為治理立霧溪流域的太魯閣族部落
著手修建從新城到塔比多(今天祥)的新城內太魯閣道路
翌年三月完工  道路橫切過當時被稱為 「東亞第一大斷崖」 的錐麓斷崖
開路期間施工人員 身繫繩索  從上方垂降而下
在山壁上鑿出立足之地後再將道路開通
古道是歷史古蹟  古道沿途還可見到紀念碑  觀音石雕  砌石駁坎等遺址
還有老部落上的駐在所  教育所   宿泊所等遺址  處處都見證歷史過往
走往錐麓古道從燕子口進入錐麓斷崖後 經巴達岡部落
可在斷崖駐在所折往

橫渡錐麓吊橋  走到對岸的錐麓古道
如果沒算錯  這應該是我第5次來走錐麓古道
包含2次東進西出的 10 k全段
2020 再訪錐麓 為了找 梅澤柾警部 「開鑿記錄」 刻字

走一公里的山路 「之字」  緩陡升 慢慢走 邊走邊欣賞風景

0.8 k 山路轉彎   一巨石聳立林間 在此短暫休息

燕子口海拔約 270 公尺   錐麓大斷崖海拔約765公尺
3.1 公里爬升 495 公尺  大約就一座 台北101 的高度
坡度不算太陡   如果有持續在爬山的山友
錐麓古道  算是不難走的路線
爬爬山看看山上的美景   平常就要常運動健身的

1公里處   陡坡暫時結束  抵達 巴達岡部落遺址
左側有 一塊大岩石  很多人都會在此處拍照留做紀念
上山時一隊十多人 在這裡拍好久  一個人就要拍上3.4 張
等你一隊人拍完 可能都天黑了  我們就直接 pass
想說下山回程再拍  結果下山此處又是一隊人馬  好似 MD 拍攝
舉左手拍一張  舉右手拍一張  舉雙手又一張
是的  凡事都有先來後到   如果也為別人想一想  那會更完美
不過 不拍這裡也沒關係   下山我們也是 PASS

巴達岡部落遺址  入口處有兩根水泥柱,左側地上有一基點寫著「巴達岡」 

巴達岡部落 門柱依舊在
南二段時  經過 八通關駐在所 也有著類似的場景
八通關古道觀高數段大崩塌  原舊步道因地層不穩  崩坍嚴重已封閉
想重回南二段卻是那麼的遙不可及

巴達岡之山地語為桂竹之意   另有突擊戰地之意
在 巴達岡部落下切有一段較為平坦的路跡  兩側留有平整的石頭
附近有古路可接「巴達岡一號橋」
留下一個缺口  當做下一次再訪的動力

巴達岡部落
巴達岡是太魯閣族的老部落  也是日治時期以來進入錐麓古道的重要聚落
環顧四周    不難發現還有當時的門柱  建築基地等遺跡
日治時期這裡曾設有 警察駐在所  教育所  交易所等
擔負部落住民的治理  教化  與 產業工作
此外還有警手宿舍   外地警手宿舍  倉庫  療養所等
由於巴達岡剛好位於 太魯閣峽口至塔比多(天祥) 間的半程
早年有山月吊橋 跨越 立霧溪到布洛灣  無論是往西到塔比多
或往東到峽口 巴達岡都是重要的停留或投宿的地點
1930 年代攬勝風氣逐漸興盛   為了旅人住宿的需求
1934 年還興建宿泊所   可提供 20 人住宿
從錯落在部落上的歷史遺跡   不難了解早年巴達岡人群匯聚的盛況

巴達岡部落前 立有導覽說明 我都會拍下來  仔細詳讀  可以更了解歷史的經過

百年前的戰役
錐麓古道高懸於錐麓斷崖   從古道上鳥瞰太魯閣峽谷 令人震撼
然而  為何興建這條驚險的山徑   原因是肇始於百年前的一場戰役
日治初期  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 於 1910 年提出 五年理番計畫
其中便計畫以軍事行動討伐 太魯閣族人
經縝密的勘查與計畫後   1914 年五月底動員軍隊與警察
以強勢的武力  從東西兩端夾擊  東端由警察部隊溯立霧溪仰攻
西端則兵分多路 派出陸軍步兵聯隊分別從霧社翻越奇萊南峰
進入木瓜溪流域  另一隊則在合歡山集結後 分別從畢祿山 屏風山 合歡山
奇萊北峰沿立霧溪俯攻  軍隊率先攻克立霧溪中游的托博闊
一路攻陷各部落  於六月底就和警察在布洛灣附近會師
8月中旬戰事宣告結束  太魯閣族人開始被迫受日本人統治
戰役結束後  花蓮港廳隨即 著手修建從新城到塔比拉(天祥)的新城內太魯閣道路
其中橫越錐麓斷崖的道路就是錐麓古道

看到嗎   裡面有好多剛出生的小蝌蚪

巴達岡部落遺址空地上有一口水 水面如鏡  把天空與綠樹映在水面

階梯左側  有一水泥砌成的水塔

舊部落或舊的駐在所遺址   僅存水泥地基。雜草中隱約可見幾處錯落的地基

往上爬幾階 最上層平台一株大樹
這是月桂樹
月桂樹是多性植物,一株樹上有雄花及雌花,也有雌雄同體的花,
花小色黃或淺綠,果實像葡萄呈深紫色。

剛好有一隊伍 老師正在做生態解說
地上掉落的月桂果
葉片深綠色,橢圓形,革質,味苦,清香。
乾燥後,苦味減少,香氣增強,可以用作調料,即「香葉」
嘗嘗看  月桂果 辣辣的香香的
不過 不能吃喔  會中毒 

巴達岡部落到 巴達岡 二號橋  很近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  無欲則剛

巴達岡二號橋跨越巴達岡溪 溪中有一條小瀑布    水色呈翡翠綠

步道轉成枕木步道  緩緩上升

越爬越高  展望越來越好 看得見 山月吊橋 與 台8線

紫紅色的芒花花穗  一串一串

一條雪白色的瀑布  披在綠色的山壁顯得更加輕柔 宛如一條細細的白涓飄動於懸崖絕壁上

樹根路上一朵小菇  外形小巧像一個小餅乾

錐麓古道2.4K處   一號隧道 從此處起開始進入 錐麓古道的精華路段

經過一號隧道  看到一座鐵橋橫跨山谷...

轉進 錐麓大斷崖   靠山蜿蜒而行  

進入天空步道  漫步雲端
斷崖地形  拍照請務必小心  切勿為了拍照 讓自己身陷危險
在我們前面有幾位女生  每位都拍好多張   也是無可厚非
不過 見她們很靠近斷崖  甚至坐在崖邊  雙腳騰空
讓人看得心驚膽跳

百年刻字 : 「大正四年 梅澤柾 開鑿 記念 」
「大正四年 」=  民國 四年 = 1915
刻字已有 105 年的歷史
提醒一下 :  「柾 」發音是 同「柩」
不是念 「正」嘿

錐麓古道於大正 3-4年 (1914-1915)
由 梅澤柾警部帶領蓮花港搜索作業隊開鑿完成
途中留有 開鑿記錄 刻痕

「 記念 」  正下方有一個很明顯的圓形小孔 是當年鑽孔埋設炸藥  所遺留下方的痕跡

開鑿紀錄刻字  在 第二隧道外側岩石上 很容易就可發現

第二隧道內 供奉一尊大悲觀世音菩薩



3.1 k 錐麓駐在所 遺址 目前僅開放到此處  需原路折返

3.1 k 處錐麓駐在所  沿步道往下走約 50 公尺 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

故花蓮港廳巡查班長持館代五郎之碑
大正5年(1916)1月東麓分遺所(後改為斷崖駐在所)巡查班長持館五代郎,
於值勤時遭原住民襲殺身亡,事件後於殉職地立碑紀念 

駐在所旁  一株楓樹正艷紅

斷崖上的駐在所

這片錐麓斷崖上的小平地  日治時期曾設有斷崖駐在所
走過驚險的錐麓斷崖  可在此處小憩後折返
1914 年太魯閣戰役結束後  花蓮港廳著手修建 新城至塔比多(今天祥)
新城內太魯閣道路   為了警備的需要  也在巴達岡設置 隘勇警督所等
分遣所 是為了監控原住民 及防禦 甚至攻擊而設的
而後隨著部落情勢逐漸緩和穩定  1920 年分別改為 斷崖分遣所 及錐麓分遣所
1922 年又改為 斷崖駐在所 和 錐麓駐在所  直到 1934 年廢止
駐在所的功能與分遣所不同  主要是設於已歸順或較穩定的部落內
擔負監視  教育的工作   因此從分遣所的設立改為駐在所到廢止
可以窺視太魯閣戰役後  從初期的緊張情勢 逐漸轉為緩和

錐麓駐在所 解說牌下方  見水泥遺跡

午餐休息後  人群大多已折返 懷著滿足的心情  美景 one more time

就算只一個小小的念頭  唯有去做  才可以完成自己的心願

原文出處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


  • 楊偉仁的頭像 楊偉仁

    斷崖駐在所不是錐麓駐在所

    • 楊偉仁的頭像 楊偉仁

      石刻是梅澤作..不是梅澤柾..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