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近年為提升本市森林健康,委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進行全市林地發展建議工作,並自108年起連續4年與國立嘉義大學森林系團隊合作,進行本市大崙頭山公有林示範經營,針對過去曾栽植經濟果樹,現生長不佳的人工次生林或竹林進行改良工作,此外更於110年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合作,呼應「2020台北雙年展」的精神,委託臺北市林業技師公會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團隊辦理本市大崙尾山公有林相改良,以發揮森林水土保持及固碳等效益,並將透過持續的養護撫育,期待新種下的小苗,在未來成林後,可以提供給後代子孫一片健康永續的森林。
臺北市林業技師公會顏仁德理事長說,臺灣的森林經營在民國80年初,為保護過度伐採的天然林,因此發布禁伐天然林政策,然而過度的保守意識及生態保護觀念的興起,造成森林趨近封山狀態。但林木也有生老病死,放任不理,易造成林木枯死及罹患病蟲害,加遽森林惡化及災害頻繁,自921大地震之後多次颱風災害的崩塌範圍,不乏有天然林或自然保留區等範圍,足見覆蓋完整的林分不一定等於健康的森林。
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陳朝圳教授表示,適度的更新造林,維持森林健康,能幫助減緩氣候變遷,且國際上已普遍認同新植造林、妥善撫育等森林經營模式有助提升森林的碳吸存能力,其中國際組織政府間氣候變遷小組(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也提倡永續的森林經營是減緩氣候變遷最具效益的方法,亦即森林要經營並維持生生不息才合情合理。
工務局大地處說,近30年來,受到激進的古典環境保護運動衝擊,在「封山保林」的社會思維下,形同棄守森林經營,放任的結果使得許多森林林相過度鬱閉,彼此競爭壓抑林木的生長空間,生長形質不佳,反而可能使森林逐漸走向「劣化演替」。在林業發展興盛的日本等國,透過合理的砍樹與造林,經濟林與遊樂景緻林是可以同時存在的,森林資源本身就具備多元效益,包含提供木、竹材產物的直接效益,以及國土保安、水源涵養、遊樂等間接效益。
林業試驗所林俊成主任秘書指出,森林具多重效益,但要能確切發揮需要適當的管理,包含從造林、撫育(包含刈草、疏伐、修枝)及林木收穫各階段的循環經營。經分析全臺北市可經營林地結果,大崙頭山林地多屬於非保安林及坡度35度以下,且整體森林覆蓋度70%以上,經現場調查過去曾進行相思樹、柳杉等造林,亦有栽植經濟果樹或竹林等,但因後續缺乏持續管理,現狀已轉變為雜木林,有需要進行林相調整改善以發揮森林之多重效益。
嘉義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學系張坤城助理教授表示,大地處在大崙頭山進行的林相改良示範計畫,係透過有規劃的人為經營,分年分區執行,在與專家學者充分的討論下執行,並隨時檢驗成果與修正,將適度的林相改良疏開過鬱閉的空間,讓林木有適當間距得以生長粗壯,成為健康結構的森林,並種下小苗,促進森林新陳代謝,提高整體碳吸存效率,且大地處亦將疏伐木再利用,製成步道旁的座椅,或當成手作步道的材料,或打成木屑舖回步道上,或現場橫坡堆置作水土保持,踐行循環再利用的永續理念。
大地處說,本示範計畫自108年開始共設立9個樣區,並於林內架設紅外線自動相機長期進行生態監測,108年紀錄了233種植物與9種動物,109年紀錄到250種植物及16種動物,包含山羌、白鼻心及藍腹鷴等,目前自動相機監測結果顯示,疏伐後的樣區動物記錄較少,但周遭未干擾的樣區動物出現指數增加,推測因為採用塊狀小面積的改良,動物仍在此區域活動,另外在植被部分,因為更新採低度疏伐,僅伐除早年墾殖竹林、果樹、因競爭造林生長不良之被壓木等,保留較大之原生樹木,而且全程不使用重機具,得以保留地上草本植物及地下種子庫,經過監測大約1-2年現場即可恢復良好植被覆蓋,後續大地處將持續長期監測動物及植物的回復狀況。
另外,臺北市立美術館2020台北雙年展以「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探究自然生態系統持續演變的特質,呼應策展的主題,以多樣生物共榮與基進永續為發展方向,藉「儲回大地的藝術」作品計畫與大地處合作,對北市大崙尾山公有林進行全面調查規劃,並改良部分生長不佳林相,以促進整體森林健康,以期發揮森林水土保持及林木固碳等效能。
目前為止,大崙頭周邊已種植11,500株苗木,包含臺灣肖楠、楓香、相思樹、櫸木、山黃梔等,其中臺灣肖楠是北部低海拔山區原生樹種,以及其他示範林地內栽植的樹種,均經過國內許多專家學者評估選出,亦經由國立中興大學實驗林區管理處邱清安研究員進行潛在生長環境分析,適合於臺北市低海拔林地栽植,許多樹種更非僅只有木材生產用途,亦有蜜源植物、昆蟲食草、野生動物食餌及遊憩賞花等多元植栽,此外在天然更新良好的區塊,則會選擇予以保留,僅在孔隙地進行豐增補植,以增加生物多樣性。邱清安說,這樣的林業經營操作有別於過去著重在木材生產的營林模式,更加重視生態及生物保育,未來也將持續進行撫育,除草除蔓,適時疏開苗木間距,確保未來能演替成健康的森林。
森林也有生老病死,正確的保育方法,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全臺灣荒廢人工林自然演替為次生林的森林不計其數,大地工程處近年積極與林試所、林業技師公會、中興大學、嘉義大學及屏東科技大學之森林系團隊等林業專業單位密切合作,希望透過這個4年的示範計畫,伐除劣木、種下良苗,建立示範的森林管理模式,提供更多的科學數據,讓市民知道,林相更新絕不是在破壞生態,而是為了留給下個世代一片永續的森林。
大地處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合作針對大崙尾山公有林疏伐,並保留較大徑級的原生樹木。(圖/台北市大地工程處)
大地處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合作針對大崙尾山公有林疏伐,現場將疏伐殘材沿等高線鋪設。(圖/台北市大地工程處)
大崙頭山現場部分林木有被壓情形,顯示林木有競爭情形。(圖/台北市大地工程處)
為推動108年起的4年計畫,大地處在107年(左圖)先行小區域疏伐試驗,對比109年(右圖)的結果,裸露地目前綠覆蓋幾乎已達100%。(圖/台北市大地工程處)
針對既有孔隙區塊則清除地被後,直接種植多樣化的原生樹種,以達豐增補植。(圖/台北市大地工程處)
現場完成疏伐後,種植臺灣北部低海拔山區原生適生樹種「臺灣肖楠」。(圖/台北市大地工程處)
臺北市大崙頭山未經整理的人工林演變之次生林相,林木多瘦小孱弱。(圖/台北市大地工程處)
資料來源:台北市大地工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