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日期:103.04.27 天氣:晴天有雲
粗坑口聚落居民早期是由安溪一帶移民台灣,曾以種植水稻及大菁及種茶過活,後來發現煤礦舊以採煤為業,現在在長興宮附近的煤礦遺址就是以前的「三榮煤礦」,據說煤礦主人是一位女姓老闆故曠工戲稱為「查某坑」。目前的粗坑口聚落居民大都外移,聚落顯得相當蕭條冷清連一家小雜貨店都沒有,沿著粗坑口溪兩岸農家種有農稼,前往粗坑口步道 上沿途有古早的土地公、煤礦遺址、老樹及青苔古道,加上步道老樹上的蟬鳴,讓人訝異於此條古道的質樸及原味。
早上天氣不太好11:30才來到粗坑口步道 口,四、五年前曾來爬粗坑口步道 ,但沒有找到煤窯遺址,想不到就在離步道口沒幾分鐘的岔路上。粗坑口不到左邊有古老的「福安宮 」石砌土地公廟,看來也是年代相當久遠。粗坑口古樸且苔痕斑斑的石砌步道,沿著小溪往上爬,才幾分鐘遇叉路,步道改鋪枕木。先走左邊枕木步道去看煤窯遺址,才約2分鐘就抵達樹林下的煤窯遺址。
看到這些煤窯就想起從國小五年級吧,在雙溪柑腳母親為了幫忙家計來泰發煤礦「出窯」討取微薄的工資,此種工作相當的辛苦需一大早約凌晨4點出門工作到中午12點左右,然我在星期日或節慶假日及寒暑假都得至窯區幫忙母親出窯。
此種工作在夏天非常熱異常辛苦,窯內焦煤未潑水降溫前約有千度高溫,潑水降溫後還是非常熱,完成一窯的焦煤出窯早就一身濕透,而冬天就較為溫暖但在早上約4點出門可是非常寒冷,我與幾位同學就這樣與「出窯」有數不清的日子在礦區度過。如今距離出窯的日子已經過30年,但也似乎是在昨日而以。
粗坑口煤窯因座落在山林裡,未經破壞,所以保存得相當完整,現存的煤窯共有十九座。每座煤窯口外都有一個水坑,要出窯時打開窯門用水潑進窯內降溫,然後才用長條鐵鉤伸進窯內將煤塊勾出。
焦煤碳窯:這是將生煤變成熟碳的碳窯,生產程序是中午將出礦的生煤在洗煤場洗淨後經壓碎用輕便車推上窯頂,將生煤卸在窯頂然後用煤鏟一鏟一鏟將生煤由窯頂窯口鏟入,然後將下方拱形窯口用石塊及濕泥土將窯口封住燃燒(窯內因長期燃燒有溫度故將生煤鏟入封起上下窯口後裡面溫度讓生煤燃燒)約16小時。
隔天一早約3或4點來將下方拱形窯口石塊勾落(此時窯內熊熊烈火約有上千度),然後用水桶盛水(窯口旁邊有水池)避開窯口往內潑水(潑水後窯內熱氣會往窯口衝出,人不能被熱氣噴到否則皮鐵定被燙熟很危險),潑水到一定程度(不能潑太多水否則窯內溫度太低將無法讓生煤燃燒,需靠經驗)後用長約五六呎長的鐵勾將熟碳勾出,再用鐵鏟將熟碳鏟上輕便車後,再把裝有熟碳的輕便車推往卸煤場傾倒後才算完成。
瑞芳區公所今天在煤窯遺址辦有活動,當地里長帶著一隊遊客正在參觀,邊參觀邊介紹煤窯的功能。參觀完煤窯遺址退回叉路口,沿著小溪續爬粗坑口枕木步道。枕木步道後又出現滿覆青苔的石階路,讓人有錯覺又回到那個年代感覺,粗坑口步道 在那年代路基鋪的如此之寬,可說是當時的高級大路。
粗坑口步道 全長約有700公尺,步道沿途由古樸的石階與枕木交錯組成,昔日應該都是石階步道,荒廢後崩毀路段才改鋪枕木。如果在六月蟬鳴時節,於黃昏時走在此條古石階上,一定充滿著濃濃的古道氣氛。
粗坑口古道上林蔭幽雅,竹林搖曳、古階漫漫,濃濃的古道景象。高大且密的竹叢一從接一叢,如此景象就知道快到民家了,走過竹叢後抵達上東路步道終點。
上東路右往碇內左出106公路,往左走上東路去尋找一條山徑回粗坑口步道 口。約15分鐘抵達一民宅,前面搭有一木造涼亭觀景台,前方有小產道下往山坡菜園,經請問民宅主人後,確定是從此小產道下去,經過菜園、水塘下溪谷,不過民宅主人說少有人走雜草叢生且路跡不明。
順著小產道走下菜園,園內有間小石厝,小路再往下菜園內種有不少作物,小路繞著水塘後走下小溪谷,小溪谷處看見「東山人」的登山條,確定從此進入無誤。但才踏進溪谷卻發現如民宅主人所說雜草叢生、路跡不明。探勘一會決定撤退走原路下山,實在找不到路徑,即使找到也是在濃密的山谷間,因此就感到興趣缺缺了。
自行開車:中山高--62快速公路--四腳亭交流道下--瑞八公路--轉粗坑口路一巷--粗坑口步道 登山口。
旅遊路線圖:登山步道口(福安宮 )11:30→煤窯遺址11:35→步道終點(上東路)12:00→水塘12:25→上東路步道入口12:35→回粗坑口步道 福安宮 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