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攻之前|單攻風險須知 

2021/08/09 編按:今日宣布的二級警戒防疫指引,山屋不開放、適度開放生態保護區營地與單日往返路線人流總量管制!在一人一帳之下的營位有限裡,有些山友們已經紛紛討論起單攻的可能性,假使你是登山健行的新手,建議你不要輕易嘗試單攻百岳,請先累積足夠體力以及適應戴口罩爬山的呼吸頻率後,再來評估是否嘗試單攻,以免增加意外發生機率。


最近開放單日往返路線申請,悶了三個月,先搶登記,中了就去!

山屋不開放,營地也不知道搶不搶的到,那不如我也去單攻百岳好了。

單日往返還好吧?背得輕一點,應該可以完成吧?

「防疫在家我都有做居家訓練,我體能應該還行吧!」

以上這些情境,都是你的心聲嗎?你的感受我們懂!雖然單日往返百岳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不過比起傳統百岳路線,單日往返其實暗藏許多風險,所以在評估一趟行程是否要以單日往返的形式完成時,這些風險也要一起考慮進來唷!

開始說明之前,先說一下「單攻」一詞的意思。一般來說「單攻」在岳界代表的是一趟行程中只攀登一座百岳。不過現在許多山友、媒體在使用單攻時,主要是想表達一趟百岳行程,用單日往返的形式走完。在這一篇文章中,我們想要探討的是「單日往返」百岳行程中可能會碰到的風險。

  • 暗藏風險1:單日往返走得越快,反而增加高山反應的風險

一般百岳行程通常會安排前一天晚上住在附近民宿,或是離登山口較近的山屋過一夜,藉此讓身體有一個晚上的時間適應這樣的海拔高度。然而,如果是選擇單日往返,行程安排不一定能在前一天晚上過夜,而且在行進的過程當中,很容易因為在較短時間內海拔高度上升太快,導致身體還來不及適應這樣的海拔,最終引發高山反應。

這個時候如果對高山經驗不足,沒有在第一時間認知到身體的不適為高山反應/高山症,也沒有下降高度,這樣的行為會讓高山反應對人體帶來的威脅劇增,甚至有可能因此喪命。

建議:單日往返前,請多累積訓練量,從中持續「加強速度」與「拉長距離」,再來是找中級山、高山做海拔高度的適應。一方面是確實掌握好自己在不同海拔高度下的生理表現,同時也應該增加對高山反應/高山症的認識。


  • 暗藏風險2:被公里數給騙了!

經驗較為不足的山友們在研究路程的公里數時,很容易以平地的公里數去想像行程,畢竟平地的公里數概念是大家比較熟悉的。不過在登山健行時,其實比起公里數,更應該比對GPX軌跡圖與等高線地圖,進而研究每一段行程中上坡與下坡的里程。

在研究登山路線時,可以透過估算一段行程需要在幾公里內上升多少公尺,藉此了解坡度的陡峭程度。此外,同樣的坡度如果是在郊山,以及在較高海拔的百岳上,對人體造成的負擔也會有所不同。

建議:在評估體能時,應該要預留比平常練習時還要更充裕的緩衝時間,並且詳實記錄自己在不同行程中的體能表現,以供掌握自己的體能狀態

460ecca678d8c1f98c0ae38d6975954f.jpg


  • 暗藏風險3:摸黑增加失足、滑倒、迷途風險

單日往返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點,這時候通常會碰到「摸早黑」的行程,也就是在天還未亮前就開始攀登。雖然常聽山友說起「寧願摸早黑也不願摸晚黑」,但是不論是哪一種摸黑,終究是要在沒有太陽照光,僅有頭燈亮度的前提下爬山。在看不清楚周遭路線與地形的情況下,無疑地增加失足與滑倒的風險。此外,還有可能因此而錯過叉路、布條,最終導致迷途的下場。

建議:如果摸黑無可避免,請準備流明數較高的頭燈,若是能夠調整焦距的頭燈會更理想。同時,也需準備足夠的電池。另外,事先研究好路線也是必要的,最好能確保自己熟悉哪些地形可能有潛在風險,如:崩壁、較窄的山徑...等。


  • 暗藏風險4:追求輕量化,保暖或食物或水帶不足

單日往返的裝備,往往為了追求輕量化,因而沒有太多空間承擔突如其來的行程變化。一旦行程因為時間延後而被迫要在天黑繼續行走,保暖衣物如:羽絨外套、刷毛外套就相當重要,而這樣的裝備是如果在白天行進時未必會用到的裝備。同理,若是因為時間延後,身體需要比預期的還需要更多食物或是水份時,這時候也會造成斷糧、缺水等窘境,進而讓身體處於疲累狀態。

建議:儘管是單日往返行程,仍應備足緊急備用糧食、備用保暖衣物,最好以可以備著露宿帶或是大黑塑膠袋,若是不幸發生意外,需要緊急避難時,至少可以藉此稍微遮風避雨。8e7605cb3d61c3515938e444c06e4e71.jpg


  • 關鍵:設定折返點

最後,綜合評估過以上各種不同的風險後,設定折返時間與地點非常重要。首先,要先了解自己的體能與腳程,這一點可以透過平時在郊山、中級山等訓練,來累積自己對腳程的掌握。

再者,就是盡可能比對不同山友走過該路線時的時間,並試圖根據自己的腳程也規劃一個預估時程。最關鍵的是,務必事先安排好折返點,亦即若幾點沒到某個地方,為了避免摸黑或是遇上午後雷陣雨,就應該必須折返。

至於哪一條路線,應該在哪一個地方折返呢?這一點沒有絕對正確答案,依靠的就是個人經驗,這就是需要透過不斷累積登山健行經驗才行。

157a3738fd2594ef55f31d9d98b53e62.jpg


台灣是個一多山的島嶼,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體能與喜好去選擇親近山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確實掌握好自己的體能狀態。至於你要去的路線會面臨哪些風險,現在拜網路發達所賜,網路上可以查到許多攀登紀錄,以及各大登山社團山友們的熱情回覆,可以盡可能多花時間研究路線、地形、折返點、活水源...等。祝福大家都能快樂上山,平安下山!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