墾丁國家公園海域生態豐沛、生物多樣性高,墾管處委託國立嘉義大學邱郁文博士團隊進行3年海域軟體動物圖鑑製作暨調查成果豐碩。在今年度的調查中,於園區的後灣、白砂以及後壁湖等海域分別採集到3種臺灣未曾紀錄過的頭足綱軟體動物,藉由型態以及分子條碼的比對分析,確認其分類地位;包括耳烏賊科的「豹斑耳烏賊」Eumandya pardalota (Reid, 2011),以及兩種章魚科的成員「居家章魚」Octopus incella Kaneko & Kubodera, 2007及「普通柔蛸」Callistoctopus aspilosomatis (Norman, 1993)。
寶貝墾丁圖鑑,一覽墾丁海域多彩生命
3年期間墾管處編撰一系列海域軟體動物圖鑑,已陸續出版寶貝墾丁-有殼海生腹足類及寶貝墾丁2-泛後鰓類 (海蛞蝓)等2本叢書,並即將於2021年底出版寶貝墾丁3-雙殼、多板、頭足綱。
頭足類擅於偽裝擬態,探索中充滿驚喜
頭足類的章魚和耳烏賊生性隱蔽,大部分為夜行性,白天通常躲藏在岩礁縫隙間或藏在沙底,加上具有絕佳的保護色甚至會偽裝擬態,一般很難注意到牠們的存在。這次確認3種頭足類的臺灣新紀錄:「豹斑耳烏賊」目前於澳洲、日本琉球群島有紀錄,棲息於珊瑚礁區的潮間帶至淺海,根據分子生物學鑑定分析結果,墾丁發現的個體與琉球群島的親緣關係最相近;「居家章魚」亦在琉球群島有紀錄,個體會獨立居住在珊瑚礁或岩礁的小洞穴中,外套膜長約3公分;「普通柔蛸」則分布於西太平洋熱帶海域的珊瑚礁區,全長44公分。
期待持續發現新物種
研究團隊目前仍持續採集鑑定其他類群樣本,相信在墾管處的積極保育策略下,已保護了南台灣珊瑚礁海域海洋生物多樣性的種源庫,海域中勢必然仍潛藏著許多未被記錄及描述的新物種,期待有更多的驚喜能呈現給國人。
資料來源: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