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當個文化登山人:為什麼過去的「垃圾」是寶?

資料來源:鄭玠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由於手機GPS的普及,以及網路上行程與地圖資料的流通,臺灣登山的門檻降低許多。又因為近年的山林開放政策,以及肺炎阻礙了海外旅行,登山活動,包括郊山、縱走、溯溪與野營等,儼然成為時下的風潮,參與的人數,以及相關的產業皆以倍數成長。

然而對某些從事登山活動的人來說,入山的目的是征服山頭、探訪秘境,泡野溪溫泉,或許在社群媒體留下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更為重要;他們對駐足地方的歷史與文化缺乏瞭解,也不甚關心。在這樣的情況下,不免會有如近日登山產業從業者對山區文化資產破壞或不尊重案例的發生。

0fc92caeeab5a5408358c5441a644005.jpg考古學家對駐在所遺址進行測繪。(圖/鄭玠甫提供)

首先是立法委員伍麗華收到陳情,商業登山團「山、水與浪人」,帶人至國定遺址萬山岩雕群遺址探訪。

但其公布的照片卻顯示,他們可能擅自清整岩雕,並踏足於歷史遺跡之上。這樣的行為已違反文化資產法,有毀損考古遺址之嫌。

萬山岩雕位於高雄市茂林區濁口溪上游、萬頭蘭山東北側,海拔高度介於一千至一千四百公尺的地方,是魯凱族人的聖地。萬山岩雕之所以能夠保存這麼久,主要是一直以來不為人所知;如今探訪的人數日眾,對岩雕的任何擾動,不管是踩踏或是清整標面的苔土,長久累積下來終究會造成無可抹滅的破壞。

來回萬山岩雕的路程要四天,並不是可以容易抵達的地方。也就是這樣,政府及民間單位無從進行現地管理,僅能告示說明、固定監管,並配合自動相機蒐證可能的破壞事證來保護遺址。

但坦白說,任何的後續的罰責都無法補償對史蹟的破壞。「山、水與浪人」粉專對於事件之後缺乏反省的回應,只能說其作為登山產業從業者,僅將史蹟當作商業上的賣點。對於歷史與部落文化的欠缺理解與尊重。而他們作為網紅,對新進登山人口有相當地影響力,其傳達的登山態度實在讓人失望。

cb66f1035fe16d14e2cba7d91ecaa581.jpg考古學家在遺址進行現地遺物紀錄。(圖/鄭玠甫提供)

另外一個事件是Youtuber「Celine & Cynthia -不只是旅行」與商業登山團「台灣368」,號召粉絲至霞喀羅古道淨山。

延伸閱讀:YouTuber收費開團淨山 誤把「歷史文物」當垃圾丟棄惹眾議

這個活動立意良善,但在YouTube影片中,卻看到他們把馬鞍警察駐在所的日治時期酒瓶也當作垃圾帶下山丟掉。馬鞍駐在所與其他位於山區的警察駐在所,是過去日本政府管理原住民的基地。

根據國立臺灣博物館林一宏博士的統計,最多時曾有多達五百個駐在所存在於山區。

當時駐在所的警察以及他們家人所使用的鍋碗瓢盆,還有酒瓶等其他生活用品,在駐在所被廢棄後留在原地,經歷八十多年後,這些原本的垃圾如今已變成文化資產。

也許你會問,為什麼現在的垃圾是垃圾,過去的垃圾就是寶呢?

的確,當代的垃圾或許是未來考古學家的研究主題。但是近代登山者所遺留的果皮、衛生紙與空瓦斯罐,是在社會有環保意識之後,少數自私登山客留下的產物,這些東西與所處的環境聯結甚小。

相對來說,警察駐在所的遺物乘載豐富的歷史資訊,藉由分析這些遺物的類別、功用與所在位置,考古學家得以重現歷史文獻中不會記載,駐在所日本人數十年山居生活的型態,討論他們同時作為殖民者與異鄉人的認同。

臺灣山區有數百個像馬鞍駐在所的遺址,這些地方的日治時期遺物最好的狀態是於現地、現況保留,讓所有來探訪的人可以憑弔過去的歷史。任意將酒瓶或其他遺物當垃圾帶走,或當寶物收藏,甚至只是將其集中一處拍照,都會破壞遺物的「空間脈絡」,其作為文物所乘載的歷史資訊就會隨之消失。

Celine與Cynthia錯把日治時期酒瓶當作垃圾的行為,反應了其對於臺灣山區歷史的缺乏常識。

在爭議發生後,她們表明自己:「…在淨山前不夠了解霞喀羅古道的歷史,做出不尊重當地文化遺跡的行為深感抱歉。」也強調:「針對這件事我們會在做更多瞭解和研究後拍攝一支影片邀請各方專業人士一起探討這個議題,希望屆時能傳達正確資訊讓更多人知道…」。

作為具有影響能力的網紅,至少她們願意反省自己的作為,也許這次的事件,還有可能變成機會教育。

山林開放後,有更多人願意親近山林,這並不是壞事。但除了將山區的地景解構成山頭、等高線與溪流;登山者應該要意識到,他們所攀爬的山林,在百年前是有人居住的。若不是殖民者的作為,這裡仍然是他們孕育後代的家園。

因此,在進入原住民傳統領域時,須帶著尊重的心態,才不會有破壞文化資產的行為,傷害舊部落後裔感情的事件發生。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


  • 陳志順的頭像 陳志順

    為什麼過去的「垃圾」是寶?這是所謂文化人的想法, 對一般人不會這樣認為. 為何要當個文化登山客? 說穿了只為滿足那些文化人的需求, 而不是台灣有需求, 更不是世界有需求, 對現代的台灣人而言, 那只不過是台灣曾經是日本殖民地的恥辱印記, 而那些文化人為了自己的研究需求, 卻要我們去保護這些恥辱印記, 我為什麼要關心那些文化研究者的需求? 他們的殖民地生態研究對國家社會有什麼貢獻?

    • Gary Li的頭像 Gary Li

      大自然比起人類歷史還要更早就在此處,為何一定要保留這種已有記錄的文化,卻不尊重大自然本身應有的環境?

      愛惜已成歷史的物品,還是該愛惜仍在生存的山林?

      說穿了都只是人類的自我中心,認為這世界圍著人類作中心在轉、認為人類歷史比大自然還有價值,其實人類連將大自然的原貌「還」 給大自然的資格也沒有。

      • 錢定遠的頭像 錢定遠

        是想滿足所謂「文化者」的自私吧?垃圾就是垃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出現就是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