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山遊客中心旁的步道,雪山冬青樹上,赫然印記著熊爪痕,距離此處不到300公尺,就是雪谷線纜車編號P11塔柱預定地,在原始厚重的腐質層上,劃出20公尺×20公尺的範圍,是塔柱的大小,測量工具散布其中,廢棄線材視若無人的就棄置在這片原始森林上。周遭幾棵樹以紅漆噴上數字,明眼人心知肚明,這些樹恐怕不保。
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因具有豐富的植物資源,吸引許多野生動物棲息,沿著大雪山林道,不時可見珍貴的台灣帝雉及藍腹鷴現身林下;秋季可見白耳畫眉、紅嘴黑鵯及五色鳥等多種鳥類在山桐子的枝頭取食及鳴唱。研究人員在此記錄19種哺乳動物及101種鳥類,牠們構築了這個森林大家園,尤以台灣黑熊最具代表性。
隨著雪纜開發的腳步進逼,台灣黑熊該如何自處?
大雪山是熊的家
根據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副教授黃美秀研究團隊資料顯示,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遊客目擊黑熊的次數,這兩年累積14筆,顯示此地確實為台灣黑熊重要棲地,2010年至今監測資料中,顯示6筆影像紀錄中,有3筆是母熊帶著小熊。
黃美秀解釋,這代表不僅是零星個體來此活動覓食,而是已經建立族群,黑熊家庭就生活在這裡。研究調查也指出,大雪山森林生態系提供北部台灣黑熊重要的庇護所。
依據台灣黑熊協會估算,台灣的原始森林足以撐起5000~1萬隻黑熊的生活,如果要達到族群穩定,至少須維持2000隻的個體,但是目前推估,台灣黑熊的個體數約200~600隻之間,這讓研究人員十分憂心。
220林道上的胖黑熊
台灣黑熊是森林健診指標,台灣森林多健康?黃美秀說,拍攝畫面中的台灣黑熊,胖嘟嘟圓滾滾,狀況都非常好;相較之下,東南亞的黑熊瘦巴巴,瘦骨嶙峋,讓人不忍心;顯示台灣森林之豐富,提供台灣黑熊豐盛的食物。
有這麼好的森林,為何台灣黑熊的族群數卻不見增加?黃美秀認為,人為干擾是主要因素。開發、棲息地破碎化、道路系統、遊憩壓力是造成台灣北部山林黑熊分布較南部稀疏的原因。
從2014年2月至6月期間監測資料顯示,又以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內220林道周邊最集中。220林道屬於伐木過後自然演替的天然針闊葉林,這一帶自從921大地震,道路崩塌之後,就未曾進行工程,任其自然演替。巡山人員甚至在此地發現台灣黑熊的巢穴,此地也是水源地。
然而,該區域目前是雪谷線纜車的預定路線,若因雪纜施工須開便道而修復220林道,將直接衝擊黑熊棲地;未來纜車興建與營運,恐怕也將壓縮與切割附近台灣黑熊的生存空間,過度的觀光遊憩干擾,也會改變台灣黑熊之行為與棲地利用模式。
在腐質層上灌水泥 黑熊也迫遷
台灣黑熊的迫遷更深層的意義是森林狀態的改變。踩在P11的預定地上,讓雙足感受千年腐質層的彈性,在如此原始的森林中,未來直升機空中盤旋的鳴叫聲,將替代台灣躁眉以及其他鳴鳥的叫聲;森林中象徵生態系集合住宅的大樹,漆上編號,生態系隨之消失,而這一切為的是產業發展興建遊憩設施。
台中市政府承諾雪纜塔柱選定位置避開崩塌潛勢區,塔柱深度會開挖30~50公尺,到達岩盤為止。施工時,不開施工便道、不架索道,全部以直升機吊掛機具(小怪手)、材料的方式,每個塔柱作業範圍20公尺×20公尺,工區周圍會架圍籬,防止黑熊進入。「對黑熊的干擾只會在施工期間,待完工營運後,干擾就會比較小。」
只是這樣的保證學者無法認同。研究人員郭熊即依據監測資料指出,大雪山地區無論是無線電追蹤或自動相機監測,都發現台灣黑熊是全日型活動,並以白天為主;國外研究則發現當人為干擾過度的地區,黑熊才會被迫轉為夜間活動。工程進行,一定造成干擾。
黃美秀也指出,纜車施工期間,以及營運後遊憩等人為干擾,可能降低黑熊於該區居留的時間,迫使黑熊往棲地品質較差或其他可能會增加人熊衝突,如非法狩獵的地區移動,間接提高這些個體的死亡或傷殘,也可能造成令人不快的人熊衝突。
「台灣黑熊15隻有8隻斷手斷腳」黃美秀說,以斷掌聞名的台灣黑熊,承受不起棲地的消失。「在瀕危物種的保育情況不明朗,相關族群資訊又不足的情況下,雪谷纜車興建案無疑將會讓現有的台灣黑熊保育工作雪上加霜。」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