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對登山者而言是一個難熬的季節,除了接踵而至的颱風不斷打壞我們的登山計劃以外,難得的好天氣,又常常飽受驕陽炙曬的痛苦;常常從事戶外活動的朋友,或多或少都會針對防曬做一些準備,使用衣物包覆或是在露出的身體部位塗抹防曬產品:不過多數山友可能某些觀念並未完全正確,或是一些小細節沒有注意,未能達到最好的防曬效果。
造成曬傷的紫外線(UV)是一種肉眼看不見的光線,到達地表的紫外線,約有95%是UVA(波長315到400奈米),5%是波長更短,能量更強的UVB(波長280到315奈米):
- UVA會使黑色素沈積,照成曬黑或曬斑,並且會破壞彈性纖維,使皮膚產生皺紋鬆弛等老化性變化。
- UVB則會打斷皮膚細胞核內的DNA分子,造成細胞發炎死亡,或是癌變而成為皮膚癌。
皮膚的發炎反應說就是我們所說的曬傷,輕則發紅發癢,嚴重的則會腫脹疼痛,甚至會形成水泡,大面積的曬傷時大量的發炎物質釋出的血液中,還可能引起發燒,畏寒,休克等全身性不適,壞死的細胞最後脫落形成脫皮,部份受傷的細胞可能存活下來,最後變異成皮膚癌。
在登山活動中,因為以下的原因,紫外線造成的危害還可能更甚於平地的活動:
(一)高山上空氣稀薄,過濾紫外線的效果較差:海拔每上升300公尺,紫外線的強度平均會增加4%,也就是說,在相同的天候條件下,我們在3000公尺高的活動,紫外線的強度會比在平地高40%。
(二)純白的雪地或冰壁,白色的岩石,溪水或湖水都會反射紫外線,其中純白的雪地約會反射75%的紫外線,如果是像圈谷之類的盆地地形比率還會更高,在這種狀況之下上方遮蔽的陽傘或帽子效果不彰,反而會在平常很少曬傷的鼻孔,下唇,下巴等處造成曬傷不適。
(三)紫外線無所不在,室內,陰天或樹下也都有散射的紫外線,紫外線照射的程度也不完全正比於身體感受陽光照射的熱度(紅外線)或是眼見的陽光強度(可見光);在陰天,雪地,涼爽的高山,或溯溪游泳等泡在水中的活動,我們常因為身體的實際感覺並不炎熱,而忽略了防曬保護,反而導致更嚴重的曬傷。
在說明防曬的方法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防曬係數:防曬係數(SPF)是指造成相同曬傷程度所延長的時間倍數:原本日曬五分鐘會使皮膚變紅,使用防曬係數為12的防曬乳液,約可使相同的皮膚變化延長到一小時。我們常用防曬係數來評估防曬產品的效果,但要注意是防曬係數會受我們使用防曬產品的方式而變, 要詳加了解其使用方法及限制。
直接使用衣帽,陽傘等來做遮蔽應該是最有效率的方式,不過也不是百分之百,影響遮蔽效率的因子包括衣物的顏色,編織密度和厚度等。有一個簡單的方式可以約略地估計一般衣物的防曬係數:在衣物後方置一發光燈泡,隔著衣物可以看到燈泡輪廓,則其防曬係數在15以下;可以透光但看不清燈泡輪廓時,其防曬係數約在15到50之間;完全不透光時,則其防曬係數可在50以上。當然隨著防曬係數增加,衣物也可能變得厚重或不透氣,穿著包覆的方式也是,像忍者一般把全身密密保裹當然是防曬效果最好,不過除非是在寒冷的高山,一般登山者的接受度也有限。近年坊間有許多號稱抗UV的高科技衣物產品上市,同時保有輕便透氣,卻可以阻斷紫外線,筆者試用覺得有些效果不錯,有些則可能有誇大之嫌,大概是此類產品尚無嚴查要求的認證查核,要請山友們發現有好用的產品再和大家分享。
至於防曬乳液,藥膏等產品可謂汗牛充棟,藥妝店可以找到很多:大部份的乳液或面霜等保養品,必需要厚厚地塗佈到「明顯看出有抹」的程度,才能有其宣稱的防曬效果,如果抹一個小點然後抹散開來,效果通常會大打折扣;而且隨著流汗或水中活動會不斷流失,必須持續補充,否則保護效果就會下降。有些產品宣稱有防水效果,但是這些降低水溶性的產品通常比較油膩,每個人的接受度不一,要再一次提醒的是,不要忘了反射性的紫外線射源,每個可能暴露的部位都要遮蔽或塗抹。
深色的皮膚可以阻斷部份UVB的傷害,所以深膚色的人種,或是已經曬黑的人比較不易再被曬傷,但是近來學者已不再建議用曬黑來預防曬傷。因為有上述皮膚老化和皮膚癌的顧慮,同時有些人的體質是曬不黑的,他們只會曬傷及形成皮膚癌,尤其是紅髮或藍眼睛的白人。我們黃種人耐曬傷的體質介於黑人和白人之間,皮膚癌的發生率較白人為低,但也不算是罕見的癌症。
適量的陽光暴露,有助於維他命D的合成,及減少憂鬱症的發生,不過這「適量」其實是非常少量的,也未必要來自於有害的紫外線,有在做戶外活動的人,完全不用擔心照射不足的問題,因為即使最周延的保護,也不可能完全隔絕,做好保護,除了讓我們的青春容顏留久一些,對皮膚健康也有莫大助益,何樂而不為?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