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不只是伴侶,也是旅伴。」山系部落客呆呆和阿泰相識9年,「旅行」成為兩人關係的羈絆,也促使各自生命的改變,不管是一起走訪 PCT 太平洋屋脊步道,或是臺灣朝聖之路山海圳,他們透過圖文分享,讓更多人踏上步道旅程。
生命就像步道一樣 它會指引你方向
當生命中出現巨變,你會選擇用什麼方式克服?是埋首工作、還是走入山林?呆呆在面對家人驟逝時,藉著忙碌工作來逃避難過的情緒,直到後來踏上 PCT 太平洋屋脊步道的路途,她才明白,生命就像步道一樣,沒有一定要走向何處。走著走著,會得到或失去些什麼;走著走著,在一片絢麗的風景下輕輕睡去。
呆呆是在日本 FUJI ROCK 結識阿泰,兩人相識已邁入第 9 年。在認識阿泰前,呆呆曾和朋友來場百岳初體驗!對於從過去毫無運動習慣,爬台北近郊的象山都氣喘吁吁的呆呆來說,登向海拔三千公尺的百岳更是從來不敢想!呆呆分享當時的初體驗是參加商業團,希望能一睹「天使的眼淚」嘉明湖的風采。行前,領隊很細心地叮囑該攜帶哪些裝備、或有助於登山的體能訓練;因不想成為團隊的負擔,呆呆和和朋友雖然因工作關係無法一同訓練,但仍各自努力準備和訓練著!
曾經從事平面設計的呆呆分享道:「透過體能上的運動,能把腦袋中的雜念給屏除;出去走一遭,往往回到工作崗位時,會有更好的想法與創意,甚至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而這意外的收穫不僅只於工作,攀登高海拔的廣闊風景、望著綿延山脈的五官衝擊,這才是支持她持續走下去的初心和動力。而這份初心也在冥冥之中讓兩人結伴同行成為人生伴侶,婚後更是一起攀登南湖大山等數座百岳,看見了圈谷壯麗的景色和數萬年來冰河留下的遺跡,這些都是臺灣這座島嶼美麗的印記。
未知的旅途 我們相知相惜 攜手前進
呆呆與阿泰已成為登山的伴侶最佳楷模,問起兩人是否曾在旅途中有所爭執?「爬山時可能累到都沒力氣吵架,生活倒是比較多。」呆呆簡單直接的回答說出多數伴侶或是搭檔的心聲。通常兩個人爬山會有個簡單的共識,且在過程中,心胸也比較寬廣。比方說,平常阿泰很不喜歡逛街,但在爬山途中,他常常因為發現小路而願意多走幾步去看看,「我們也能以更開闊的心胸,接納彼此不同的想法」。
談及兩人在旅程規劃的分工,阿泰會抓好大致的路線景點、地圖和時程安排;伙食的部分,若是過夜行程,則會由呆呆負責處理簡單的食材。在這過程中,兩人也會討論想去哪些地方、體驗哪些事物、想看哪些風景,藉此從中了解彼此的想法,討論、接納並找出兩人所嚮往的路!
從 PCT 太平洋屋脊步道開始「生活」在步道上
在《步知道:PCT 太平洋屋脊步道 160 天》中分享了踏上「PCT 太平洋屋脊步道」的精彩經歷,曠野、溪流、沙漠都是在臺灣少見的風景,160 天的經歷成為一輩子的回憶,是什麼原因促使兩人下定決心放下手邊事務,踏上這條為期半年的步道之旅呢?
阿泰分享道:過去在臺灣爬山時,短則 2-3 天、長則一週不等,經常覺得在大自然的時間不夠,每次上山都是跟公司請假而來,有時也會覺得只去這一趟,因此十分珍惜旅途上的時間,不敢鬆懈也不敢浪費,導致經常會時間壓力,幾點幾分走到哪裡,什麼時候要回家......這樣一來,很難真正的放鬆,因此開始思考,如果「生活」在步道上,會是什麼感覺。
呆呆則說:那時候跟阿泰結婚後搬到台中,也經歷了兩位家人的離世。當時試圖用工作逃避與消化無法解決的情緒,漸漸地開始覺得不管是工作或是上山都已無法讓自己好好的生活。經過與阿泰一番討論,我們便開始計劃,畢竟那是一條要走半年的路,需要縝密規劃,當然維持最佳體能狀況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出發的第一個月,要讓身心適應當地的環境。
呆呆與阿泰在徒步旅行結束後,開始透過圖文方式在網路、書籍上做分享,讓更多人認識到徒步也是一種與大自然接觸的方式,也可以說是不一樣的生活體驗。在某次與朋友的分享閒聊中,朋友因為聽了呆呆和阿泰的分享而改變原定行程,決定從計畫踏上 EBC(聖母峰基地營健行),變成出發前往 PCT。呆呆也說:看著身旁的人也陸續踏上旅程,十分令人感動。
改變,不僅於對他人,兩人也相信,步道的旅途未曾停止,那將陪伴兩人持續走向人生每一個段落,這一趟 PCT 也默默地影響著他們。
比起爬山 我更愛徒步
曾經在媒體報導時,阿泰分享過一句話「比起爬山,更喜歡的是走路」。會這麼說也是其來有自,對阿泰而言,單純就走路來說,不分國內外,但就爬山和步道則有所不同。「臺灣比較屬於有目的地的爬山,抵達終點(山頂)後,選擇折返或繼續往縱走方向邁進;步道,則可以從任何一點開始、從任何一點結束,不一定要有指定的起訖日期,也可以從終點逆向往起點走,或是自己延伸出額外路徑,創造屬於自己的旅程」,這些型態上的差異都是阿泰覺得走路更有趣的地方,在心境上也相對更為自由。
借鏡國外步道文化 臺灣國家綠道起步出發
對於國內外步道發展的差異和感受,阿泰分享自身經歷和觀點。這些國外步道已發展數十載,周遭環境與設施相對成熟、步道文化也更為健全。當旅者走在步道上,可以在沿線獲得不少支持,其中包含步道天使(Trail Angels)或是便利商店;不論是完善的補給或是習以為常的搭便車,當地居民一眼便能看出你在徒步旅行!如此友善環境和宜人風景不斷吸引他國旅客朝聖也成為國家的觀光支柱之一。
地點拉回臺灣,國家級綠道直到近幾年才開始有了雛型,目前仍處於起步的階段,不管是走山海圳、樟之細路或淡蘭古道,周邊居民可能都還不知道前來的山友們是為什麼而來,這一切都需要時間養成。透過讓在地居民了解,或體認這事情的重要性,才會促使他們願意貢獻心力來維持步道環境。步道是一個「有機體」,要有人走,它才會成長;如果沒人走,它就會長草,甚至是消失,這是臺灣長距離步道面臨的大問題。
兩人第一次接觸到山海圳國家綠道是在千里步道協會剛定線完成的時候,呆呆和阿泰很榮幸地以試走員的身份參與其中,他們分享「當時在『烏山嶺東西口』時,還需要李老師協助砍草帶路,雖然路線不長但因為砍草、找路,將近花了雙倍時間才走完。」然而經過一兩年再回到山海圳,呆呆和阿泰發現路已整理的非常好,當你跟山海圳的標示牌合影時,當地居民馬上對你說:「噢!要走山海圳喔!」端看這一兩年的改變,可以想像二十年、三十年後,會是多令人期待的畫面。
近兩年因疫情影響,意外加速大家對於國內步道和戶外山岳的認識,也開始踏出戶外、走上旅程,步道文化也因此在台灣成形。疫情趨緩後,政府也藉由舉辦如臺灣步道日、亞洲步道大會等「步道日」走向國際;三大知名國家綠道(淡蘭古道、樟之細路、山海圳)也相當具有特色,相信「臺灣步道文化」將成為我們共同的信念,成為外國旅人認識臺灣的敲門磚。
從愛貓說起 山海圳「原鄉之路」的生活感
說起整段山海圳,呆呆和阿泰最喜愛的就是「原鄉之路」。呆呆因貓而愛上、阿泰則是被部落的生活和步調所吸引。
呆呆因為自己有養貓,走在山海圳上對於「原鄉之路」特別有感,尤其是鄒族的部落(茶山、新美、山美、里佳、達邦與特富野),那邊的生活環境很簡單,人和動物相當親近、毫無距離;阿泰則分享,當時踏上鄒族部落時有很強的生活感,部落的生活步調很慢且大家都認識彼此,有時待上 2-3 天就有可能交到朋友!「不只是與人相處,還可以與貓咪、狗狗做朋友,那是一種非常奇妙的感受。」
不論你是喜歡歷史、步道、人文或是自然生態,呆呆相信,只要做好功課,山海圳必能滿足每位旅人不同的想像、回應各式各樣的期待;而心態上的彈性也相當重要,因為可能在你興趣不高的路段,都可能有意外的驚喜和發現,「不用刻意預設結果,步道會帶你踏上最美的旅途」。
▼▼▼
訪談最終,呆呆與阿泰也分享了踏上山海圳的行前準備與建議,如果你在看這篇分享時,正準備上路,那也不妨看看他們對於正準備出發的你有什麼建議吧!
★ 行前準備與建議 ★
1、分段完成山海圳:一般人要去踏上步道,往往考慮到如此長距離,會相當卻步,但不一定要全部走完,可以利用週末時間,以一部份、一部份方式慢慢完成。 2、保持內心的彈性:除了時間上的彈性,距離的彈性,心胸也得保持彈性,甚至也不一定要用走的,如台江內海到曾文水庫,不妨以單車遊歷,參酌自己的習慣及有限的時間,選擇合宜的方式感受山海圳。 3、重複踏上步道:步道可以重複走,不一定只走一次,在不同年紀階段,不同人生階段去走,都會有不同收穫,可以用不同方式熱愛步道。 |
★ 如果你正要出發 ★
1、心境:如果習慣爬百岳的人,會覺得走長距離步道,沿途又沒有大景為何要走,可是真正會讓你回味的地方,可能都不是那些大景。 2、裝備:長距離步道可以分批將行李或該路段的裝備,寄送到路線上的超商據點,比方說將平地用不到的禦寒衣物,寄到阿里山便利超商,甚至可以任性地選擇要穿上涼鞋還是登山鞋走,最重要的是,還可以把用不到的東西寄回家。 3、經費:因為疫情不能出國,若你把出國經費,來做一趟長距離旅程,也是一個不錯選擇!甚至可以獲得更深刻的體驗,畢竟這是一趟與你血緣、文化、出身之地有共感的路途,因為共同的回憶,會更牢記在心。 |
本計劃由 Columbia、健行筆記共同推動
責任編輯:Hannah
圖片來源:TaiTai LIVE WILD 阿泰&呆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