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訊】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

 

     書名: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

     作者:台灣植物同好會

     譯者:姚巧梅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16日

 

內容簡介

一本日治時期的野菜指南,蒐羅台灣百種常見的野生食用植物,展現今人不盡然知道的食用和採集經驗。

本書介紹的一百種台灣野生食用植物,都是經過嚴密的鑑定,並思考植物體各部份的料理方法,再判斷這些植物作為食品的品質,區分為「優」、「良」、「可」及「不可」四個等級。

此外,亦揭載原植物的寫生圖,再加上國內具有實際採食經驗的自然作家劉克襄,為書中的野生食用植物現況及食用方式做註解說明,植物攝影家呂勝由為本書做審定及提供植物照片,讓不具備植物學知識的人,也能夠按圖索驥,尋覓山野好滋味;更為這個開始重視極簡、自然生活的社會,創造出嶄新的飲食文化意涵。

 

本書特色

1. 本書為日治時代作品,書中的觀點呈現出日治時期植物學家對這些食用植物的觀察。讀者可藉此了解當時植物分佈的情形,若配合今日調查所見,當能比較今昔植物的消長,印證氣候、開發、人類應用等因素對植物分佈的影響。此外,還能透過書中圖像繪製、文字描述與學名的鑑定,比較今昔學者在植物分類觀點上的差異,了解某些植物學名的演變過程。

2. 由於時代的進步、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認識野菜、追求原味食蔬的口感,成為一種時尚。食用野菜不但可以滿足人們嘗鮮的心理,還能儉省荷包的開銷,更能順應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本書的重印,可以作為人們認識野菜、食用野菜的指南。

本書雖為日治時期舊作,但新增加植物學家呂勝由老師為本書作審定,並提供書中植物的實際照片,讓本書的植物能夠真實地呈現在讀者眼前。此外,亦增補自然作家劉克襄的採食經驗,讓這些野菜能在現代社會更增添鮮活的食用新意涵。

 

作者簡介

台灣植物同好會

成立於一九四三年(昭和十八年)一月的日治時期組織,成立的宗旨起因於體會到生存空間的四周都是植物,但人類卻對這些植物毫不關心、毫無知識,因此集結有志一同的夥伴組成同好會,藉以親近、觀察植物。

 

譯者簡介

姚巧梅

目前在東台灣最美麗的學校——大漢技術學院教書。暇餘從事研究和翻譯。著作有:《京都八年》(散文),譯作有:《白楊樹之秋》、《西日之町》、《台灣日治時代遺跡》、《台灣土地.日本表情》、《中年以後》、《晚年的美學》、《綠手指》、《後五十歲的選擇》、《成吉思汗一族》等三十餘本。

 

註解者簡介

劉克襄

台灣台中人,一九五七年生。長年進行鳥類、植物觀察,歷史旅行與舊路探勘,並從事詩、散文、報導文學及長篇小說等各類型文學創作。曾獲吳三連獎、時報新詩推薦獎。

具有詩人易感的特質,真情傳達出自然觀察家對於景物的判斷與觀察趣味。他以長年在台灣各地走訪的經驗,提出屬於他個人的野外觀察觀點。近年並致力於從事野菜蔬果的調查、採食、繪圖,試圖建構出台灣野菜的新食用哲學。

著有《鯨魚不快樂時》、《不需要名字的水鳥》、《小石頭大流浪》、《大頭鳥小傳奇》、《福爾摩沙大旅行》、《山黃麻家書》、《綠色童年》、《少年綠皮書》、《迷路一天,在小鎮》、《北台灣漫遊——不知名山徑指南1、2》、《失落的蔬果》等數十餘種。

 

攝影∕審定者簡介

呂勝由

台灣花蓮人。現任職林業試驗試所,專事植物研究。由於興趣及研究工作所需,經常往來於台灣山林野地間,與花草樹木為伍,練就數一數二的植物辨識功夫,是國內著名的植物分類學家,也是傑出的植物攝影家。其攝影作品不但可清楚的觀察到植物的特徵,亦兼具生態之美,能引領讀者認識植物,並透過體認植物之美而親近植物、熱愛植物。

學術論文著作無數,較科普化的著作有《野花365天》、《台灣賞樹情報》、《台灣彩色植物圖鑑》、《台灣稀有及瀕危植物之分級彩色圖鑑(I ~ VI)》、《太魯閣國家公園——綠》、《蘭嶼島雅美民族植物》、《台灣植被類型圖說》等。

 

推薦序

呂勝由

初聞玉山社欲重印日治時代台灣農業會出版的《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一書,讓我不得不欽佩編輯群的勇氣:一本風格質樸的野菜書如何在琳瑯滿目的出版品中勝出呢?

然而由於時代的進步、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永續利用觀念的推廣以及近來的經濟不景氣等因素,饌玉炊金、精雕細琢的美食已不足以撫慰人心,認識野菜、追求原味食蔬的口感,逐漸成為一種時尚。食用野菜不但可以滿足人們嘗鮮的心理,還能儉省荷包的開銷,更能順應回歸自然的消費潮。那麼,這本《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的重印,正當其時。它,可以作為人們認識野菜、食用野菜的指南。

從一個植物分類者的眼光來看這本圖錄,深具意義:那是六十多年前一群植物同好會夥伴一起採集鑑定、料理試吃野菜的經驗分享,以當時的交通工具、道路狀況而言,自不可能走太遠,因此書中蒐羅種類多半是台灣中北部平野或淺山地區常見的物種,可以用來了解當時植物分佈的情形,若配合今日調查所見,當能比較今昔植物的消長,印證氣候、開發、人類應用等因素對植物分佈的影響。此外,我們還能透過圖像繪製、文字描述與學名的鑑定,比較今昔學者在植物分類觀點上的差異,了解某些植物學名的演變過程。初學者與研究者閱讀此書,想必各自能讀出一番興味;當然,對於喜歡野菜的老饕而言,本書提供的野菜食用方法與口感判定可以讓野菜的烹調更靈活更富變化。

喜歡吃野菜的人認為野菜新鮮沒有農藥污染、有特殊的香味、富含食物粗纖維、大都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保健功能,似乎食用野菜就能獲取健康,但是吃野菜也需講究,不注意反而會適得其反,對身體不利,如:有些野菜性涼致寒、有微毒或含過敏物質,多吃可能引起身體不適;也有些野菜容易誤認,取食要小心等。目前有關野菜食用安全性方面的研究較少,透過本書的介紹,讀者當能對野菜有更進一層認識。

為了讓本書更符合讀者的需要,在編輯過程中曾對各野菜今日的漢文名與學名稍加考證,並加上彩色圖片方便讀者參考、辨識,更難得的是劉克襄先生慷慨惠賜自己的野菜食用經驗,添加註解,文字生動鮮活,讓本書更顯「美味」。歡迎大家認識野菜、親近野菜、品嘗野菜!

 

註解者序

劉克襄

孟夏時節,玉山社的編輯家旗告知,想要重印太平洋戰爭末期(一九四五年三月),台灣農業會出版的《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復刻版,希望我幫忙審定作序。這通電話隨即勾起我年輕時接觸這本實用指南的美好回憶,當下便興奮地答應。

未幾,在重新檢視昔時翻讀再三的內容後,百感交集的我,轉而主動跟家旗再聯絡,希望能以現今野外田野查訪的經驗,註解一些自己食用和採集的心得,對照本書過往一些意見。

當下,他們亦贊同我的看法,欣然接受了添加註解的編排方式。畢竟,此舊書雖有其時代背景的深刻意涵,但一甲子前的看法和描述,乃至植物分佈、食用方式等等,跟今日不免有所落差,若能賦予新的詮釋和敘述,想必能讓此書更多樣地展現其過去的價值。

欣喜地展開註記的工作後,我不免想及中國文豪魯迅。

十八歲那年,魯迅考進了南京水師學堂,便開始了野外的礦物研究。留學日本返回中國時,對植物的採集更加喜愛,經常在郊野流連,直到三十歲那年,眼看民心迂腐、頹唐,整個國家快速走向敗亡,才憤而棄醫從文,矢志以文藝工作改變國民思想。日後,充滿憂患苦難的中國,遂出現了一代關懷社會的大文豪,但魯迅年輕時捨棄自然的代價,便是從此和大山大水告別,更和鍾愛的植物研究遠離了。

同樣的年紀時,我卻何其有幸,在坊間書店買到了這本日治時代的《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漢譯本指南,且能心無旁騖,快樂地和自己的山林輕鬆地交往。直到八○年代初,台灣生態環境運動啟蒙前夕,我是這樣一邊書寫著處女詩集《河下游》裡的作品,一邊摸索著各種野花野草的奧義。

當時,這本漢譯本乃科普作家前輩張之俊翻譯。一九七七年的版本。我買到時,還以乳名「劉資愧」簽名,時為六月六日詩人節。此後便開始晃蕩陽明山,偶爾尾隨採藥草老人的足跡,拜訪野草。迄今書本裡,還剪貼著當時採集、壓縮在上的植物。只是那段青澀的年紀,治學態度好玩多於嚴謹,缺乏成長的動力。

等我退役後,在八德路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摸索台灣自然志的磅礡領域,因然地接觸到真正的《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版本時,才吃驚地震懾。那時也才有一個回顧的能力,思考著《台灣野生食用植物圖錄》所代表的豐富意義。

使用此書,我得提醒讀者,有趣的觀察處有好幾。

從序文,且先談大時代吧。太平洋戰爭末期,民生物質貧困,竟然還有餘力出版一本野菜指南,頗值得玩味。我們或可從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回顧,感受其國力強大,自然科學基礎深厚,方有這般可能。另一方面卻也顯示,這個國家正在面臨某一個大困境的危機,才會出如此下策,逆勢操作。期待著日本小兵在彈盡援絕的環境裡,靠著野菜指南,自尋異地生存的機會,繼續和美軍纏鬥。

再來,說到敘述觀點。書中的一百種植物,大抵把台灣常見的野菜蒐進去了。但主要以漢人常見之植物,兼以北部泰雅族的山地野菜為主,其他各族較為缺乏。指導書寫者為植物學家島田彌市,其人即常在北部野外植物調查,本書的內容自是以北台灣植物的分佈見識為視野。此外,圖錄裡不斷提到一些東南亞、大洋洲等地的植物分佈,顯見此書的使用,多少也考慮到南太平洋地區日本士兵的使用。

再細看插圖的實用性,亦是有趣的探討。書本植物插畫,以黑白之圖呈現,線條簡單,頗有樸拙之美感,但實用性猶待斟酌。當我初識植物,專注地使用時,還有幾分困惑,真懷疑那個時代的日本小兵是否能有效地利用。

如今,當我對本地植物終有一番更深的情感,而且對野菜之食用,也有些許私我經驗時,再評估此書的價值,又有了不同的見識。

文中描述一些食用的方式,展現了不少有趣的獨到眼光,有些仍為今人不盡然知道的食用和採集經驗。我們也依稀感受到,當時台灣農家生活的清貧內容。再者,透過本書的取捨觀點,也見證了許多野菜的起落,以及發現許多當時未註明的野菜,如今卻能風行的更合理因由。

它是這麼簡單、實惠,又充分地反映了台灣在太平洋戰爭時期,許多鄉野生活摘採食物的面相。是以,在本書重新出版時,筆者不揣簡陋,貿然以坎井之見,敘述個人的經驗,所言若不當,還請諸方植物學先輩多方指教。

*本書書介由玉山社提供

 

我要買書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