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鬼打牆──為什麼會迷路?
前言:如果可能發生的狀況都曾經在行前會議說明,而當事人也聽懂了,卻仍然迷路,那就只好說他是被原住民所謂的「魔神仔」帶走了。
請問:人為什麼會在山間迷途?有沒有什麼生理學上的解釋?如何預防?
答覆:大部份的迷途都是單純的登山安全(教育)問題,或是再加上某些不可抗力的環境因素,未必有醫學的相關性。
為什麼山會迷惑一個人?迷途的故事總是神秘難解?迷失在山中的旅者,雖然多數幸運獲救,但也有人一段時日後在離奇的處所被找到遺體,或甚至從此羈留於雲深不知處,留給親友永恆不解的疑問與哀傷。2008年10月在嘉明湖山區失蹤的江姓女山友,至今仍未找到。台大山社OB,筆者的學長蘇文政醫師,卻在熱心前往參與搜尋時發生墜崖死亡的二次山難,令人不勝唏噓。
(圖/123rf)
登山安全,需要教育
舉民國95年南湖的李姓山友迷途死亡事件(註)為例:失蹤者為第一次登高,參加自思源埡口原路來回南湖的隊伍。卻在木杆鞍部誤下往中央尖的山徑,一個半月後才在過溪點下游十多公里的南湖溪谷中找到遺體。
我們來分析這個案例:
他獨自到達木杆鞍部時發現有叉路(也有可能沒看到)。如果領隊有提醒:新手不應落單,發現自己落單(或叉路不知要走哪條)應留在原地等押隊的人來協助。雖然是走原路,但不能期待每個隊員都記得來時路。如果嚮導注意到木杆鞍部是一個可能走失的路口,應該在此做一個大休息,等全隊到齊再走。他誤下南湖溪一小段應該就發現自己走錯路了,因為非常溼滑難行,明顯非來時走過的路。下到南湖溪之後,也沒有在南湖溪山屋待援(也可能是沒看到),又往下游走了十多公里。
可能是認為溪流終將歸海,流到有人煙的地方。探索頻道有一個名叫「荒野求生秘技」的節目,主持人就多次提到:在叢林中迷路應找到溪流,沿溪往下游走就可脫困。不幸的是,這個方法在台灣山區是致命的。台灣的地形曾多次隆起,有些溪谷在上游是平緩好走,但是往下游走卻會遇到向源侵蝕形成的險惡遷急點,受困於深峽急瀑。老山友都知道不可下陌生溪流,但是新手未必知道。
如果領隊有交待:迷路時無法在短時間找回原路,應原地找安全遮蔽處待援。嘗試求援時應往高處走不可下溪。高處有時手機可以撥緊急電話,也容易被直昇機看見。最後他還犯了另一個致命的錯誤,他放棄了重裝備,續往下游深入,可能因為沒有足夠保暖裝備在過夜時失溫凍死。如果領隊有告知重裝備的重要性,不可離身……。
筆者曾為這次失蹤事件提供諮詢,因此感慨頗深。事後諸葛當然很容易做,但是假使以上的「如果領隊……」都曾經在行前會議提過 (而當事人也出席了),那筆者才寧願相信他真是被原住民所說的惡靈(魔神仔)帶走了。
請問:是否有些身心疾患可能影響人的判斷力或方向感,因而導致迷途呢?
答覆:失溫、急性高山症、低血糖等是可能的不良因子,但是發生上述疾病仍勉強行走的登山者,恐怕失足墜崖的機會要比誤入歧途的機會大得多。
人有沒有如某些候鳥或蝶類的「方向感」呢?我認為應該是沒有。但是人類會用陰影的移動、樹木及蘚苔生長的方向、北極星等來辨明方位,現在的登山者則用指北針、高度計、地圖、GPS等工具來定向定位。人類的方向感必須依賴正確的知識還有理性的運作。正確的知識來自教育訓練以及循序漸進地登山以累積經驗。而理性的運作是否會受到某些身心的不良因素所惑亂呢?
-
失溫(hypothermia)
失溫是最有可能的不良因子:人在失溫的早期(核心體溫35℃)就會發生判斷力降低,無法做決定。核心體溫34℃就會有意識紊亂、步態不穩等症狀。如果當事人喝酒會更有可能,酒精會混亂我們的心智,而且喝酒的人容易失溫,所以酒精有雙重的影響。低溫也常伴隨風雪霧雨等易導致迷途的不良天氣型態。不過失溫雖然會影響我們的心智,它同時也帶來畏寒及發抖(早期),虛弱甚至無法行走(晚期),失溫的人應該沒有辦法走很遠。迷途死亡的人多半死於失溫,但究竟有多少人因為失溫而走丟,恐怕是個疑問。中暑也會導致意識障礙,但是它的進展太快了,未被早期發現處置的中暑病人會直接倒在路上。
-
急性高山症(AMS)及高海拔腦水腫(HACE)
AMS常見症狀如頭痛、噁心、倦怠、睡眠困難等,但不應有意識障礙。HACE則包含有意識障礙(如記憶力及定向力損失)、協調障礙乃至於昏迷等神經學症狀。目前一般都接受HACE其實是重症的AMS,且兩者間並無明確界限(伴有意識改變的AMS應被診斷為HACE並予以緊急處置)。實際上,發展到HACE的登山者大都已經非常疲倦虛弱,可能根本無法行走。高海拔疾病在迷途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許沒有想像中重要。
-
低血糖(hypoglycemia)
血糖降低會讓我們產生飢餓、虛弱無力、冒冷汗、心悸等症狀,如未進食而持續降低就會產生中樞神經症狀,包括頭痛、注意力無法集中、意識紊亂乃至於昏迷死亡。不過後面的症狀大多見於使用藥物治療的糖尿病病人。沒有糖尿病的人即使絕食三天血糖也很少降到影響意識或判斷力的程度。如同失溫一般,它在迷失死亡事件中可能只是迷失的果,致死的因。
*本文原發表於台灣山岳第84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