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適合爬山郊遊的季節,趁著沒有下雨的天氣,早上搭乘捷運到劍潭站,本想搭小15直上擎天崗,但是排隊旅客太多,於是選擇改搭班次較密的紅5路,至陽明山總站再轉108遊園公車,遊客中心旁一棵楓樹已紅了幾片葉子,依指標往金包里大路城門。
擎天崗海拔700多公尺,放眼山坡間的草原,已悄然換上了一襲秋天的衣裳,金黃色的秋芒,將青綠的山頭舖上一層羽絨外套,牛隻在草原上低頭吃草。
置身此地,除了特有 熟悉的硫磺味,空氣中也有清新的草原氣息,夾雜著一絲絲淡淡的牛屎味,這樣的美景,這樣的美味,嗯~~無價。
遊客中心至金包里大路城門距離約500公尺,步道兩旁芒花盛開隨風起舞,城門口地上有昔日樟樹造林界碑及陽明山牧場界碑。
此金包里大路城門是早期限制人們進入城內軍事要塞所設 的關卡,現今城門是1997年重建的,城門旁的石碑是大正13年(1924年)樟樹造林界碑及光復後之陽明山牧場界碑。
金包里大路又稱魚路古道,是早期金包里(金山)往來士林之間的要道, 也是陽明山國家公園內最具代表性的歷史步道。
金包里大路由擎天崗至天籟,全長5.6公里,惟上磺溪至八煙路段因坍方未整修完成,暫不開放通行。
從城門口進入,沿著步道階梯陡下,約4分鐘之後石階右側有叉路,即「日人路」,為日治時期所開闢,坡度較為平緩,採之字形等高線迂迴路線闢建,因主要用以運送砲管,又稱為「砲管路」,魚路古道與日人路多次交會,前者較短而陡峭,後者較長而平緩,相差約有1公里。
來走魚路古道,從擎天崗城門下來,看滿山秋芒隨風輕舞,秋高氣爽又是下坡路,輕鬆不費力,今天改走日人路,沿途有許多導覽解說牌,讓遊客對於這二條路線的人文與歷史有更進一步認識,實在是一趟兼具休閒、健身與知性的行程。
山坡間空曠處可遠眺竹子山、大尖後山與金山地區,山谷間遼闊的草地中,吹起一 陣裊裊白煙,就是台灣早期最重要的天然硫磺礦區─大油坑。
據說1970年代大油坑天然硫磺產量驚人,每月最多可達50噸以上,而當時產出之硫磺,即是以人力經由金包里大路向外運銷。
上磺溪至擎天崗之間,是先有金包里大路(魚路古道),而後有日人路,但為什麼已經有金包里大路,還要再開闢日人路?
走訪古道之餘,讓人有更深的體認,原來是因金包里大路較為陡峭狹窄,不利馬車通行運送物資,所以才另闢建一條平緩寬大迂迴的日人路。
魚路古道與日人路各具特色,但如要尋訪土地公廟、古厝及打石場,則建議走日人路較為順路,土地公廟位於日人路旁,距上磺溪停車場約1.8公里處。
經過一座水準點基石之後,步道旁有一石厝區,但已經是雜草叢生,難以一窺全貌。
據解說牌述,此地名為「山豬豐厝地」,並不是厝地周邊有很多山豬,是因厝地主人是善於獵捕山豬的阿豐仔,人稱「山豬豐」。
轉入叉路,旁有石頭梯田遺址,再往前路旁有一平台,一塊長方形石板放置在幾根圓木上,前方不遠即見打石場。
據載,金包里大路的「許顏橋」是由石門茶商許清顏於1896年(明治29年)出資修築,其橋身安山岩石塊即採取自此處,此處距許顏橋約190公尺,聰明的打石師傅將沉重石塊捆綁之後,放置於沿途鋪設圓木軌道,並交互抽移圓木,便將石塊推移至許顏橋所在。
由打石場返回日人路續走百公尺,日人路於此結束(與金包里大路會合)。許顏橋橫跨上磺溪,它的存在見證了金包里大路百年以上歲月,許顏橋是一座為運輸茶葉所興築的橋樑,為石門茶商許清顏1896年出資修築,其實這位富商巨賈造橋的本意,是為了提升運茶效率,並且避免過溪時溪水濺濕茶葉影響品質,但許顏橋完工之後,也便利人們在金包里大路的往來通行,並且得以永留芳名。
過番坑溪瀑布後,步道更為平緩寬闊,此處稱為車埕,是因供車輛通行、載運礦土而拓寬,路旁有石灶,則是昔日礦工利用樹枝生火燒飯的爐灶。
今天還見到國家公園舉辦賞芒古道健行活動,主辦單位除了專人隨隊引領解說一些人文典故外,竟還安排了一男一女工作人員來擔任魚販,頭戴斗笠加頭巾,一身輕裝的穿著,一根扁擔雙頭擔著魚籃,讓民眾感受一下昔日魚路古道的畫面。
經上磺溪停車場再沿車道往下走,約2-3分鐘至陽金公路叉路口,於公路對面站牌等候搭乘皇家客運往台北。
日期:103.10.18 天氣:晴時多雲 步行里程/時間:約3.5K/90分鐘)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