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山裡的故事】寫給鹿野忠雄的信─記南山村上審馬陣

  • 紫娟
  • 10,414次點閱

親愛的鹿野先生:

會想從南山村溯耶克糾溪上審馬陣,完全是因為今年五月拜讀了您在1928年攀登南湖大山後寫的《埤亞南越嶺之山旅》*註1,一方面您所敘述的山旅情境令我嚮往,另一方面好久沒走探勘路線的我,現在有了得力的伴侶(坤),於是我們在六月的端午節後成行。

我們從羅東驅車前往南山村(埤亞南社)*註2,不到2小時就抵達了。相較於您那時得搭火車到土場,再一路步行經四季至埤亞南,我們實在是省時省力許多。但慢行往往有更深刻的觀察,您在文章中提到蘭陽溪(宜蘭濁水溪)的溪谷從土場到南山呈現一直線狀,並且在兩岸形成極發達的河床台階,我從未留意,是此次拜讀您的大作後車行時才特別留意的。 

(圖片來源:埤亞南越嶺之山旅(上),標高單位為日尺,1日尺=0.30303公尺)
 

在南山公路商店吃早餐順便向當地原住民問路,原住民表示審馬陣那條路幾乎沒人走了,但旁邊上木杆鞍部的稜線尚有獵人利用,但因為很陡,大部分的獵人是循該路線下山。 

當時您有16名埤亞南山地人分揹行李和帶路,我們則是帶著GPS和地圖自己找路。光尋找下溪點就花了不少時間,耶克糾溪支流眾多,確認要沿那一條切上稜線也花了一些時間。 

當年您溯的耶克糾溪支流,現名逸久溪。而您當時溯行一小時看見的溫泉,我們找不到了,但支流的營地*註3還在,但也不像您記錄的能容納數十人露營那麼大。至此,逸久溪呈現明顯的狹谷地形,水勢湍急,有不少小瀑和深潭,背著大背包的我們,要攀爬灦濕滑的石頭,要跳石渡溪,行進速度很緩慢。最後,遇到一個稍大的瀑布,一邊是無法攀爬的大岩壁,另一邊則是易碎的陡坡(粘板岩,石頭一抓就碎),上攀一小段,腳下不斷滑動令人擔心,於是我們選擇撒退。 

光讀您的記錄,溯行耶克糾溪應是很愜意的。也許這80年間,溪流不斷沖刷二岸的粘板岩,讓溯行的難度的增加了,坤說下次若要走這條路線,得帶更多的溯溪裝備才行! 在支流營地附近有疊石,那應該是指引往木杆鞍部那條稜線的路。於是我們退回那裡,但還是找不到路… 傍晚下起傾盆大雨,二人很慶幸已提早紮營,讓下午有閒慢慢地把外帳搭好,然後跳到溪裡梳洗。 

本計畫隔天若天氣不佳,即打道回府,但雨在深夜就停了,露出多顆明亮的星星,隔天一早太陽也露臉了,只是溪流水量明顯大了些。我們重回逸久溪,尋找合適的上切點,最後循右岸的一顆大石頭切上往木杆鞍部的尾稜*註4,在那裡我撿到一隻疑似是山羌或山羊的頭骨,坤則疊石作記號,從此與您的左岸上稜路相隔一條溪… 

您所記述的上稜路並不好走,要攀爬近百米的懸崖,我們雖然比較輕鬆上切,但很快地就遇到了一個極瘦稜*註5,這是我爬山六年來遇過最瘦的稜了,更糟的是,稜頂的土石還很鬆軟!坤說也許多年後,這段瘦稜就會被沖斷成為兩溪的襲奪點。還好那天天氣好,僅有一小段吊背包,兩人終究小心翼翼地通過了。原住民真的會背著獵物走這樣的險路下山?還是另有更佳的上切點?雖然帶著這樣的疑惑,我們還是繼續前進…

愈走路徑就愈清楚,不時看到原住民的砍痕路標或是平坦地休息時留下來的垃圾。走現代的大眾路線上南湖,是不太需要定位的,因為路牌非常清楚,路非常大條。然而在這裡,即使確定了上對稜線,途中遇到寬稜還是得小心定位,路跡不明處就得自己找尋較好走的地方。 

您在往奇烈亭(寄歷亭)的路上記述了許多植物種類,中級山森林的生態很豐富,但我們能認出名字的實在不多。比較引起我們注意的有:數種蘭花的葉子、山豬的打滾池、水鹿在樹下的休息凹痕,很多猴子和鳥(我在地上撿了二根色彩斑爛的羽毛),坤還看到一隻好像是山貓的動物(毛淺黃色、尾巴白色)跑過去。 

第二天我們在海拔2300公尺處急緊紮營,地圖顯示我們的路到了這高度要腰繞,然後循一條乾溪溝上切至木桿鞍部,但我們怎麼找都找不到腰繞的路(植被都很密),加上天色近晚,於是找一避風處落腳,幸好我背了近2公升的備用水,背包還有許多乾燥飯,晚餐才能吃得補足體力。

第三天早上,我們決定不再找腰繞路,直接沿稜切上雲稜附近的小山頭(2620M)*註6,一路上水鹿的路跡很多,我們就跟著走,大概2個小時左右就上稜了,看到又寬又平的大眾路線,真是興奮!本來嫌走這種路無趣,但找了2天路後,又覺得這樣的路再可親可愛不過了。 

那天不到中午就霧氣很重,下午雖然出了森林抵達審馬陣草原,依然毫無展望。雨也來得很早,於是我們落腳審馬陣,打算隔天假如天氣好再前進圈谷。也許老天定意要我們下次再訪此地,第四天天氣更差,天亮了濃霧依然不散,我們無緣見到南湖的山容就下山了。 

下山時我們刻意尋找往奇烈亭的叉路,那叉路以前還有路標,現在已是雜草叢生,我們在樹上看到一紅色舊布條,上面寫著台大探勘。鹿野先生,您能想像當年是造訪南湖的傳統路線,時至現今已成為少數探勘隊才會選擇的路嗎? 

到了木杆鞍部我們想循昨天沒找到的溪溝下切*註7,但箭竹叢生,下切速度很慢,不久又下雨了,基於安全考量,我們切回木杆鞍部循大眾路線下山。下午雨就斷斷續續地落,愈晚下得愈大,很難想像假如原路下山,還要在雨中過瘦稜及溯溪的情境。 

鹿野先生,您遊記中最精采的前進南湖圈谷(布那奎)及南湖大山,記述了許多花草及大山展望,這次我們都無緣體驗,還好大山不像路會荒廢,它一直都在。這次因著您的遊記,我重新翻閱了高山花草圖鑑,也知道了許多南湖山區相關的舊名,及這地方和泰雅原住民的關係。也許我們上山所走的路不同,但朝聖的心情是一樣的… 

 

*註1: 埤亞南越嶺之山旅(上)
鹿野忠雄‧著;林清池、李英茂‧譯;吳永華‧審定、導讀、譯註
除了2003年一筆簡記,我們在網路上完全找不到這條路線的路況記錄,於是80多年前鹿野忠雄的這篇大作成為此行最詳盡的參考資料。

*註2: 埤亞南社即為今日的南山村
在埤亞南越嶺之山旅(上)一文中有部落當時的照片及介紹,鹿野忠雄該行請了當地16名原住民分揹行李和帶路。

*註3: 該三叉溪定位(287940, 2700456),GPS單位為TWD67,
參考地圖: 上河TM09北一段縱走& 經建三版1/25000地圖

*註4: 我們上切點定位(288131, 2700167)

*註5: 過廋稜後的定位(288117, 2699975)

*註6: 我們在標高2620附近(289255, 2697153)接上大眾路線,往前走不一會兒就到雲稜山莊了!!

*註7:  光復後民國46年首登南湖中央尖的林文安一行4人,即是從耶克糾溪登山口,取右側的沿溪獵徑,再循支稜翻過木杆鞍部。而現今登南湖的大眾路線--從思源啞口翻過多加屯山、經木杆鞍部到雲稜,是民國63年舊雲稜山莊興建後才開闢的。(資料來源:台灣百岳全集,中央山脈北段p.25)

原文出處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