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山裡的故事】能高越嶺道上的血跡

  • 鳥教官
  • 14,728次點閱

能高越嶺道上的血跡

傳說中的泰雅族賽德克亞族人在三百多年前,為擴大生存空間,由濁水溪中上游向四方擴散。其中道澤群、托洛閣群,翻越中央山脈至立霧溪一帶定居,是為太魯閣群,另一支霧社群,亦翻過山脈,東下木瓜溪,是為木瓜群。中央山脈東西兩側的泰雅族系屬同源,但日後因獵區的爭奪,形成敵對狀態,終至互不往來。再度相連,則是日本發動的太魯閣討伐之役。

清治時期,由大陸跨海來台的官員與人民,與居處深山的泰雅族人甚少接觸。直至1896年4月也就是日本取得台灣治權的翌年,日本台灣總督府在全台11個「蕃界」設置撫墾署,同年7月,埔里撫墾署成立,深山裡的原住民才開始與外界有了接觸。

1897年1月日本陸軍大尉深堀安一郎等14人,由埔里出發調查原住民部落分布,並擬開鑿橫貫公路。途中遇大雪,大尉與帶路原住民發生爭執,14人均遭殺害。事後日本台灣總督府為紀念深堀,將天池西側3311m的山頭,命名為深堀山。

深堀事件發生後,泰雅族人憑恃著人止關的天險,與日本人發生多次衝突,日軍警傷亡多人。1898年1月總督府下令封鎖山區,1903年12月泰雅族人因缺乏鐵器,影響生計,故向日本警方求和。1905年11月日警要求泰雅族人構築由埔里至霧社的第一條隘勇路。

1907年1月日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提出五年計畫理蕃事業,預擬在全台開闢十條橫越中央山脈的隘勇線,另外再加開一條南北縱貫的隘勇線,連結各橫貫線,形成一個類似魚骨形的系統。在這個計畫中,霧社因位於南北縱向隘勇線的中心點,又是東西橫貫道的起點,因此成為地區交通中心。同年2月森丑之助,由埔里經霧社上能高,再由能高下至花蓮,這是除原住民之外的能高首越。

1908年5月,台東廳由銅門向西開鑿隘勇線約12公里,稱之巴托蘭隘勇線,這是能高越嶺東段的前身。而能高越嶺西段,日人多次動用武力,以現代火砲由埔里進入攻擊泰雅族人,族人死傷慘重,直至1911年3月在泰雅頭目的央求下停戰,從此原住民失去了火槍,也失去了打獵的重要工具。日人勢力到達現在的盧山、春陽一帶。

東側的遭遇則更加慘烈,1895 年日本據台後的第二年( 1896 年),因不尊重族習俗並侵佔土地,與原住民發生一連串的衝突,如1896年12月下旬的新城事件,1897年1月10日三棧事件, 1897年2月6日的加灣事件,1906年7月31日的威力事件。

日本據台近二十年,太魯閣族仍未屈服日本的統治,頑強抵抗入侵者,因此1914 年5月7日日本動員軍警20749人,由東西兩面,夾擊太魯閣族部落。及巴托蘭群。東路日警一部由木瓜溪挺入於沙卡亨社(現磐石保線所一帶)與東路軍會合包殲族人。西部則由總督佐久間親自率領正規軍隊及部份及泰雅族人,在合歡山集結,由奇萊東下,另一守備隊則由奇萊南峰東下木瓜溪上游夾擊,激戰三個月,2千餘原住民勇士,終不敵日軍警精良武器及優勢兵力,幾近滅族,故於八月中棄械。

這東西兩個日本軍警部隊所蹂躪的路線,正是1917年7月日本開闢的能高越嶺道及合歡越嶺道。舊能高越嶺道由花蓮初音駐在所至霧社,全長81.2公里,沿線設有16個駐在所。1925年,日人鑑於越嶺道須翻越海拔3307公尺的奇萊裡山,冬季積雪通行困難,乃於天池駐在所旁,沿著山腹開路至2802公尺的鞍部,再東下檜林,切抵柴田溪、奇萊溪至天長斷崖。此一路線,正是現行登山的熱門路線─能高越嶺。

柴田一氏紀念碑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