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奇美部落的文化探索

  • 趙浩宏
  • 10,943次點閱

「因為比較晚開發,所以我們要追上其他部落比較辛苦,但是,我們也因此保留了很多文化。」長老站在溪邊,用一種平靜的態度,述說著一個部落如何立足文化之上,卻依然快樂的生活著。

這裡是奇美部落,一個淨山環繞、溪水涓涓的阿美族世居之地,伴隨著古老的傳說,我終於來此造訪。  

奇美部落,位於花蓮縣瑞穗鄉、秀姑巒溪左岸、大磯山西邊的低位河階台地上。是傳說中,阿美族的祖先在大洪水倖存以後最早的四個阿美族部落之一。

根據奇美部落耆老傳說,在太古時代世界起了一場滅世大洪水,水位快速高漲,氾濫淹沒了整個大地,幾乎所有的人類都死了。 而在當時,有一對叫做 Sra 跟 Nakow 的兄妹(太巴塱則是稱為 Do`ci 和 Lalakan兩兄妹),跳上一個方形的木臼裡逃生,隨波逐流在水上漂了很久後來到 Fakong 貓公的 cirangasan「奇拉雅善」,即今之豐濱的里牙津山登陸。而在洪水退去後,倖存的兩兄妹為了延續後代結為夫妻,並且搬到奇美部落,並生出四個孩子。其中三個兄弟分別搬到水璉(Ciwidian)、舞鶴(Maiburu)、太巴塱(Tafalong)三個部落,而僅剩一位老三,也是唯一的女孩芭娜海(Panahay)則留在奇美(Kiwit)繼承家業。

雖然阿美族的傳說因為時代久遠、部落眾多而有著不同的說法,但這四個部落依然是普遍認為最古老的阿美族發源地,尤其奇美部落更成為了重要的發源地之一。

奇美部落位於河谷之中,是少數遠離平地的阿美族部落,物產豐饒、濕氣存留、居住地安全隱密,當地族人稱之為「奇密」(kiwit),意思是「用來誘捕毛蟹的藤蔓叢生之地」,日據 時代被日人稱為「奇密社」。 在過去,連接瑞穗和豐濱大港口的花64瑞港公路通車之前,從瑞穗進入奇美必須倚賴1877年清朝總兵吳光亮修築的「奇美古道」,步行約5個小時才能抵達,近乎與世隔絕,也由於地處深山、形勢封閉,交通、生活都難阻重重,在外人眼中充滿傳奇色彩。

而奇美部落有電必須等到1964年,才有第一條電纜線,而真正的發展則是要等到1986年瑞港公路通車後才開始進行。雖然所謂的現代化所造成的是泛舟業對於溪流的破壞和部落青年的快速流失。    

目前部落沒有什麼產業,根據長老所述,大部分的年輕人都不在部落,而是到台北或新北市,從事營造的工作。而部落留下來的人則是主要以觀光維生,但真正能參與的族人也不多,所以還是有部分是繼續用混耕的方式種植農作物,像是飼料玉米、花生等旱作,以及部份最近復耕的水稻,畢竟想要經營維持傳統的深度旅遊型部落總不可能像日月潭一樣成為一整個區域觀光商品,族人也不希望如此。

而這次因為時間有限所以只參與了半日遊,沒有溯溪。行程主要有風味餐、植物介紹、漁獵體驗、文物館導覽、文化介紹,還有石頭火鍋。算是滿豐富的,對於一個喜愛文化的觀光客來說,八百元的價錢應該非常值得。

但對我來說更好奇的是這裡的社會現況與傳統衝擊,所以我一直找機會東問西問 XDD  

阿美族處理青菜和魚的方式一直都讓我很喜歡,但我很貪心的更希望能跟著族人吃野菜,只可惜假裝觀光客無法有這樣的享受啊!  

過貓超好吃!
 
 
 

部落裡另一個讓我很喜歡的就是豐富的傳統建築,而奇美部落算是傳統建築技術保存非常好的地方,我想這也是因為部落在九零年代還是幾乎都住在茅草與箭竹搭設的房子之中,所以儘管二十年過去了,部落也是水泥屋林立,但很多傳統用的建築卻能夠依然保存原本的建築方式,超酷的!

部落的房子是由部落全體一起蓋的!

奇美部落保留著較傳統的年齡階級分工方式,也就是一種共工的傳統。首先由茅屋的主人上山找好建築用的數目後做上記號,接著大夥分批到山上砍藤、砍茅草、砍木材,主要由青年階層的人負責。再過去交通不便的時候,要拿回部落的木頭從山上砍下後要送到秀姑巒溪,利用溪水順流而下送回部落,過程危險,但現在當然是開車運送。而送回部落的木柱還必須放到爛泥巴中浸泡一年才能拿出來使用,這是傳統防止木頭蛀蟲和腐敗的方法。

傳統茅草屋的結構主要以樟木和烏心木、櫸木等堅硬的木頭搭成;然後再用一年至三年生的箭竹(粗細和韌度最好)搭建牆壁與天花板,最後再使用開花前的老茅草鋪放於兩層箭竹牆壁之間,以及鋪放在屋頂上。

這種以最傳統的工法克服萬難所搭建出來的阿美族傳統家屋和集會所,繼承了祖先的意志,非常難得。

順帶一提,部落的聚會所也是屬於男人專屬空間,女人不得進入;另外,男子聚會所並不是一直待在這裡的,必須每三年拆掉一次,由奇美部落內年齡階級1~4級的青年將舊的拆掉後重蓋。我想這也是一個訓練年輕人的方法吧!  

 

吃完風味餐,長老帶著我們往溪邊走,沿途介紹部落植物。

而這是部落非常重要的植物,叫做九芎,主要用來生火,很像高山部落用的二葉松、五葉松;中低海拔部落用的莿桐,以及平地人喜歡使用的龍眼木。九芎木和這些木頭都有一個很重要的特性就是他一砍下來還是濕木時就可以燒,因為他就像其他先鋒物種一樣帶有油質,可以引火而且久燒,具有讓整片森林著火,自己卻擁有可以在火中存活而且在風中飄送的羽狀種子。

而九芎這種植物除了在東部部落廣泛被拿來當柴用木頭以外,太魯閣族也喜歡用這種很有彈性的木頭做弓打獵。  

 

到了秀姑巒溪邊,我們開始今天的漁獵體驗。

首先是教我們如何找溪邊的麥飯石,而找這種石頭是為了下午的石頭火鍋體驗,石頭火鍋是奇美部落一種很特別的煮魚方式,而他最主要的加熱利器就是麥飯石(Sapatines afikeloh),他不但可以快速加熱到很高溫,而且不會再加熱的過程中爆裂、燒黑。撿麥飯石的時候還要敲敲看,有沒有錯撿成石灰岩,並且要選沒有裂痕的麥飯石。

而麥飯石其實是一種特殊的火成岩,在台灣主要產於海岸山脈。它的結構裡含有沸石(Zeolite),這類礦物的分子結構裡有許多小孔,除了可以當作過濾材料讓細菌無法通過,也可以讓熱氣在裡頭串流而不至於石頭爆裂。  

接著是帶我們去溪裡面收蝦籠,而這些蝦籠都綁在放有疊石記號的岸邊,用石頭壓在溪流之中,開口平行朝下游處。  

最後則是教我們如何使用八卦網捕魚,這種網子其實有點重,而且灑網需要一些技巧才能讓網子以散開狀往前落地。

這是部落在流動溪流中特別的捕魚方式,因為這裡的溪流非常的湍急有很多礁石,無法像泰雅族一樣淺入水中射魚,因此有著這種灑捕式的列於方法。  

 
 

離開溪邊,我們回到奇美部落的文物館,在這裡面我們聽了將近兩個小時的導覽,講得真的是超級仔細的!但大哥說如果要聽更仔細可能需要三天三夜才能說完。

這個文物館非常有趣,是屬於整個部落的文物館。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館中的所有東西都是屬於在地族人的,並沒有被館方買走,所以這個文物館也等於是奇美部落全族人的文物館。除了有很多長輩以前的生活用品以外,許多照片也都是自己的親朋好友或是祖先的影像紀錄,我覺得這樣的方式很棒!

文物館的第一件物品是老頭目在消失四十年後憑藉著記憶所重新製作的竹磨,還真是第一次看到,也可能台灣就只剩下這一座了!    

看似樂器的木製品,其實是奇美族人用來嚇退山豬用的敲擊農具,是奇美部落特有的樂器。據說以前在太陽下山前,準備農忙完回家的族人會往森林敲打這個樂器讓山豬不敢靠近破壞農作物,但目前已經被改良成樂器演奏,部落的人稱它為 Kokang,部落鮮少人會彈奏。

而最完整寫出 Kokang 曲目的是部落的音樂達人 mama Kacaw Falong老前輩,在幾年前才剛過世,據說有名的兒歌捕漁歌(白浪滔滔我不怕)就是他年輕時的隨手之作,而白浪就是漢人,我想意境大家應該可以了解吧 XD  

我覺得好好聽,比太魯閣族的木琴多帶有一些荒瘠之感。
 

紀念 mama Kacaw Falong 賴雲義  


 

上圖是在介紹阿美族的大洪水傳說,而下面則是部落最早的渡船,據說是最早的泛舟。

但我想這應該只是玩笑話吧!  

 
部落的兵器
 

Ciopihay 第二級16〜19歲所穿戴的老鷹頭冠,為部落尖兵,也就是戰爭時的先鋒部隊與偵查,擔任最繁重勞力的工作與對外通聯,做任何事都必須最賣力,跑在最前面,但也要表現最謙虛。

而老鷹毛和山豬牙為最主要的意象,希望年輕人能有老鷹一樣的速度和銳利的眼睛,而且展翅高飛,而部落這一代最主要的老鷹為大冠鷲。而山豬牙則象徵著年輕人應該要有山豬的勇猛。  

 
部落的藤帽,據說戰爭殺一個人或是狩獵成功就會在上面塗一層血,最厲害的勇士可以讓整個藤帽都看不到縫隙和紋路。  
  
貝珠,是部落最珍貴的寶貝,利用貝殼磨成小珠子串成項鍊,據說台灣只剩下五組。
 

上面寫了很多人名的長椅,其實是以前的嫁妝。

因為這種外來的椅子在當時很昂貴只有富有人家才能坐,也因此成為頭目家族婚嫁生孩子時的禮物,雖然不是族人傳統用具卻很有時代意義。  

  
早期敲稻穗用的木桶,看起來是日本人的工藝品
  
傳統的蝦籠
 

以前的紅包袋,裡面用來裝雞當作親友婚嫁時的禮金

在阿美族的傳統文化中,主人宴客和客人送禮是很傳統的互動方式,只要新婚夫妻結婚時都會得到很多禮物,而得到禮物的夫妻和送禮的客人都會在家裡用繩結紀錄。等到換自己親人宴客時再用繩結核對客人有沒有回禮。  

傳統苧麻衣其實呈現了傳統阿美族的穿衣風格顏色是很樸素而非現在普遍所看到的大紅色,目前部落也正在努力回歸傳統以黑色和白色為主的傳統衣著,而不是現在花俏的裝扮方式。  

介紹奇美部落的年齡階層 

在奇美部落每三年要升級一次,每個階級都有他要學習與負責的任務,和一些縱谷部落不同,並沒有留級制度。

  • Dep’dep’ 第一級13〜15歲(藍裙) 雖是預備級,但也要正式服役,負責傳令、倒酒、給火等服務。
  • Ciopihay第二級16〜19歲(黑裙,鷹羽頭飾) 戴老鷹羽毛的階級,部落尖兵,擔任最繁重勞力的工作與對外通聯,做任何事都必須最賣力,跑在最前面,但也要表現最謙虛。
  • Tokolol第三級19〜22歲(服飾花俏,用來吸引女性) 負責防備外敵,在收穫期守護農作為職責。可以開始裝扮自己,準備交女友。
  • Adawa’gay第四級23〜26歲(服飾同第三級) 分配、執行、領導1-4級工作為職。可以有女友,並至女方家砍材、服勞役以博取好感,但還不能結婚。
  • Teloc no parod或cipootay第五級27〜29歲(藍上衣) 可以成家的年紀,結婚後不用再住在集會所裡。帶刀階級,負責部落殺豬、分肉、分魚的工作。
  • 第六級~第七級30~35歲 協助下級做階級分配工作,並學習準備當上青年之父。
  • Mama no kapah第八級~第九級36~42歲 青年之父,一至九級的總指揮,捕魚祭的總策劃與祭禱。
  • Matoasay第十~十五級43〜60歲(白色苧麻衣) 參與部落性的決策會議,與青年顧問性質的工作。
  • Kalas第十六級以上61歲以上(衣服同Matoasay) 晉身部落長老,退休擔任部落顧問。
 
像掃把的禁捕魚標誌,會再捕魚祭前一個月放置在溪邊。
 
部落最早的西裝和婚紗是當時的頭目結婚時所穿,從照片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的人家裡是不穿鞋的。
 

當時日本人控制族人不能製作私菸,卻利用部落文化圖騰經營觀光菸品,賣給當時的日本遊客,日本的觀光文創也太先進了吧 XDD  

 
部落的男子聚會所內部
 

捕魚祭時,年齡階及第一級的必須在第二集去捕魚時在溪邊準備宴會用的餐盤,也就是Cifar'(檳榔苞鍋子)。

據說這是非常有壓力而且辛苦的工作,必須在大太陽下趕工,而且葉子又很硬,以前用到第三四個以後就開始手破皮,很怕捕魚歸來的大哥回來還沒做好會被斥責。

 
秀姑巒溪的魚超大條,是用一種叫做 sadim 魚藤的植物根部的毒性毒昏帶回來的,
  
第三級的年齡階層服飾
 
部落成年禮的抓級長儀式,必須選出該階級的領袖,並且為終生制,必須為部落服務。
 

晚上成年禮交接的宴席,被選為級長與二三順位的人必須吃比較多!

而這場宴會的結束必須有一個人吃到吐出來為止

 
 
最後一個活動是石頭火鍋,主要是利用Cifar(檳榔苞鍋子)和用九芎木燒紅的麥飯石煮熟
 
 
雖然蝦子很小而且很少,但主要就是圖個趣味囉!
 

半天的行程真的滿有趣的,我想也是仰賴於部落特別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讓奇美保有了非常豐富的深度旅遊資源,讓一些族人依然能以保留文化當作工作,讓現代化的衝擊不致於太過於直接。

近年來部落有越來越多青年回流返鄉,並且帶入新的觀念與創意來發展部落產業,注入許多新的氣息,我想這也將會是部落月來誒好的契機。而且隨著部落的名聲和許多文史工作者的支持,政府也越來越重視部落的發展,近幾年多次透過水利局的補助水管材料,試圖重遷水管來恢復農田水利,重新經營水耕的傳統生活方式,希望能讓「奇美米」也能成為日後的部落產品。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部落的深度旅遊與泛舟活動了,希望有空的朋友也能多多支持!  

 

相關網址:奇美部落官方網站

地址:花蓮縣瑞穗鄉

交通資訊:
【大眾運輸】
 沒有大眾運輸方便到達。
【自行開車】
 從台9線瑞穗或台11線長虹橋走花64線(瑞港公路)進來,也是中間點,各約11公里。

原文出處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相關文章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