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所以我才凝視它,就像我凝視你-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

  • 何英傑
  • 13,681次點閱

編按:近幾年不斷聽到「霧霾」這個詞,到底霧霾是什麼?對我們的影響是甚麼?以及霧霾是從哪裡來的?央視前主播柴靜自費拍攝紀錄片《穹頂之下》,追查霧霾的源頭,在一播出後,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就受到大眾的注目與討論。除了關注「霧霾」對環境的影響,也期望大家能正視、並能一起努力改變現況。

此篇為何英傑先生與小孩看完《穹頂之下》後的對談,你在看完後是否有相同感受?或是有其他的想法呢?


昨天全家一起看完《穹頂之下》,打鐵趁熱,趕緊和兒子討論「為什麼這片子說服力這麼強」?

老大讀法律,一個高中好友準備念新聞系,我就問他記者和律師的差別?他說:「記者是面向公眾,律師是面向法律」。沒錯,本質如此,我說,這也通常導致,律師每一句話都是術語,而記者每一句話都不能是術語。

柴靜報導裡不乏科學數據,可是她不厭其煩的訴苦「我也看不懂」,於是用類比、用懶人包、用動畫,所有的科普工具全上。同樣,她也不乏法條陳述,但她用訪談、用實境、用執行成效,讓人看得著、摸得著,理解問題的輪廓。

老二感嘆,這片子比《看見台灣》好多了。我問為什麼?「Because it says nothing.」是,看見不等於理解。霧霾,不都看見了,啥用?

內容要說理,那形式呢?除了肢體語言、口條之外,她的表達手法是什麼?

資訊流竄的時代,二小時的燒腦片是沒人看的,所以不能只有死板板的說理。兒子說,訴諸情感。對,影片和文章一樣要破題,你看她如何破題?她從自己女兒的遭遇破題,這最動人心弦。一個社會,可能政治冷感,但不可能親情冷感。還有那個沒見過藍天白雲的山西小妹妹也是。

還有呢?

懸疑。

柴靜很能問問題(老婆插了一句,對,人家是追根究底,得學,不能半路就打烊)。她的論述,選用了許多具有懸疑的題材切入核心,非常有效的激起聽眾的好奇心。例如:杭州居然淪陷,而且汙染值這麼高?法條為何沒有權力行使的主體?為什麼北京每天凌晨零點是汙染的高峰值?懸疑,使「懶人包」,變成了具有挑戰性的「聰明人包」。

還有呢?再想。

幽默。

對,幽默。你一幽默,被說理說得頭昏眼花的聽眾笑了。人一笑,猛然醒過來,就能繼續往下聽。而更重要的,是幽默容易化解對手心理上的抗拒與衝突。這種片子肯定得罪人,但柴靜儘可能的減消對立。看看這些幽默:環保局長迷路了、跳針的加油站老闆、「你有義務沒權力」、「為我市退出全國74個城市空氣品質排名倒數第一而喝彩」、「小柴,我這可是為你炸的啊」、「我現在都不敢張著嘴,怕別人看見我沒牙」,幾乎就是相聲段子、抖包袱。針鋒相對時的一抖,就是幽默。

你不可能對每個人都像對你弟弟一樣講話的,我對老大說,你將來一定會遇見許多「反應比你慢、權力比你大」的人,你怎麼說服?怎麼拉人站到你這邊,願意幫你一把?這片子最困難的,我認為是對中石化老總的訪問。這幾乎擺明了是萬惡罪魁,柴靜直搗黃龍有勇氣,但她逼迫不了他受訪。老總難道不知來者不善,不怕被羞辱?為什麼他覺得接受訪問比拒絕訪問好?柴靜如何提問?雙方立場沒有轉圜之處,柴靜怎麼轉圜?我覺得這是高難度的採訪。

柴靜矛頭的焦點很清楚。她翻來覆去、抽絲剝繭的追查問題根源,指向核心。除了唯一的一幅貪官關聯圖,她對抗的是汙染,不是政權。是制度,不是個人。甚至是司法,不是立法。她隱隱呼喚國魂,要超英趕美,因為英美以前也一樣,所以習主席的講話斷然不可少,還有打了電話,百分之百會來的12369專線。這些都在約束打擊面,希望單點突破。

最後,看柴靜如何收尾。她先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要求政府資訊公開,並要求每一個普通人都參與。她舉了和自家樓下肉餅店的良性互動。這等於說,有力的憤青,作大格局的事。無力的文青,就從街坊里巷作起。可以想見,台下那些聽眾走出去之後,就是對環境有捍衛能力的種苗。

然後,她以兩段話結尾:

「歷史就是這樣創造的,就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有一天他們會說不,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退位,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每次在夜空中,看到這顆星球孤獨旋轉,我心中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依戀和親切,將來有一天,我會離開這個世界,但是我的孩子還在其中生活,這個世界就與我有關,所以我才凝視它,就像我凝視你。所以我才守護它,就像我守護你。」

 

延伸閱讀: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