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 陳添寶 張元昱 陳忠峰
剪輯 陳忠峰
水是作物得以生長,人類得以生存的要素。台灣的水,有七成來自颱風和梅雨。但去年沒有大的颱風,今年氣象局又預估,梅雨季的雨量將不如預期,這當中雖然有幾場春雨,卻還是無法有效紓解旱象,望著不停下探的水庫刻度,大家都在渴望,大雨的來到…
老天不下雨,各地水庫紛紛喊渴,在北部的石門水庫,今年一月的蓄水率,從43%到25%,水位降低到營運以來的同期最低。為了滿足新北市和桃園地區三百萬人的用水需求,早在去年,水利署就協調桃園農田水利會,大約兩萬多公頃的一期稻作休耕,把水提供給民生和工業用水。如果持續到五月還不下雨,不僅二期稻作要停灌,民生用水也要限制。
說到缺水,桃園人心有餘悸,2004年艾利颱風帶來豪雨,夾帶泥流,讓石門水庫原水濁度升高,無法取水,停水了十八天,創下全台停水最久、範圍最大的紀錄。事後,北區水資源局規劃興建分層取水口,讓豪雨濁度高時,水庫也能正常供水。這次的低水位,讓過去很少有機會看到的最下層取水口,也露出了洞口,為了多裝一點水,水利單位展開搶救水庫大作戰。
在大漢溪上游,桃園復興鄉的羅浮,一輛輛卡車來回忙著載運,這裡是石門水庫的淹沒範圍,滿水位時看不到底下淤沙。趁著水位低,北水局進行陸挖清淤,一年可以清40萬立方公尺、加上抽泥船一年35萬立方的抽泥量,人工清淤大約可以清除75萬立方公尺,但對已經淤積三分之一的石門水庫來說,有點緩不應急,於是北水局在2012年興建排砂隧道,利用颱風強大水力來排砂。
借助水力排砂,被水利單位認為是解決水庫淤積的良方,不少嚴重淤積的水庫都開始規劃興建,我們來到這個看似深不見底的隧道,就是曾文水庫快要完工的防淤隧道,預估年排砂量可達104萬立方公尺。原本可蓄水7.4億立方公尺的曾文水庫,是全台灣最大的水庫,莫拉克風災貢獻了將近1億立方公尺的砂石量,整座水庫淤積了快要四成,只剩下4.7億的庫容量。
放眼望去,曾文水庫庫區周圍都是崩落的土石,說明庫區環境的脆弱,水庫淤積,連帶還影響當地的觀光發展,民眾期盼政府清淤速度能加快,不過這還受限於山區環境,以曾文水庫的清淤卡車來說,只能走唯一的聯外道路-台3線,從嘉義大埔到堆置場來回就要兩小時,估計一趟成本就要五百塊,廠商欠缺利潤誘因,南水局多次招標不成,而如果車次太多,當地居民也會抗議,影響生活品質。
全台水庫有96座,平均淤積率29.5%,包括明德、永和山、霧社、南化水庫,都是淤積嚴重的病號,面臨山區運輸不易、淤泥無處可去的困境。砂石一旦進入水庫,想要把它拿出來並不容易,因此想解決問題,就得從減少砂石入庫做起,防止集水區的崩塌擴大。在曾文溪上游,早期為了攔截砂石,政府蓋起六座大壩,福山壩就是其中一座,台大社大研究員吳仁邦,帶我們走下曾文溪河床,擔心破堤的福山壩,未來河床抬高後,大水削減兩側坡腳,將可能讓兩側山坡崩塌。
崩塌原是大自然的一環,人為開墾卻讓崩塌現象更為巨大。這片位於阿里山鄉樂野的高山茶園,是當地居民向原住民承租的,行走時得要小心腳下,因為大片崩落土石夾帶茶樹,已經滑落山谷。
根據林務局的資料,在曾文水庫集水區的國有林地,遭到濫墾的有527公頃,大多以果樹、檳榔與茶樹居多。林務局已收回一半土地,這些農墾開發,吳仁邦認為跟阿里山的觀光有關,也是造成集水區崩塌的原因。道路也是讓集水區崩塌的兇手之一,水庫上方通常也是風景秀麗的地方,吳仁邦認為要兼顧觀光與山林保育,才能讓水資源得以永續。
淤積最嚴重的石門水庫,如今餐廳林立、道路開闢、大型開發、不當工程,各種有可能導致崩塌的情形,在這裡都能看到。我們來到大漢溪的溪口吊橋,復興區公所計畫將它改建成天梯,工程還沒完成,大量土石就已經崩落,影響水庫集水區的水土保持。
2004年艾利風災,政府編列石門水庫特別預算250億,到2009年莫拉克風災,政府編列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特別預算540億,林長茂認為,政府與其一直花大錢做水土保持工程,不如把錢多花在集水區的保育觀念上,尤其集水區內的管轄單位多,各自有其權責分工,如果沒有跨部會的整合,水庫的未來堪憂。
湖山水庫興建完成後,未來不太可能再興建大型水庫,要如何延長現有水庫的壽命,善待集水區是唯一的方法。2013年政府計畫修訂水保法,將原來水庫集水區「全區」應劃設為特定水保區的條款,改為「須特別保護者」才需要劃設,水保局認為此舉才能做到有效管理,但是誰又能界定需保護的安全範圍呢?環團擔心一旦修法,水庫上方的開發將難以控制,對山林保育、水庫安全都將造成威脅,現在水保法的修正案還在立法院,等待更多的監督與討論。
在氣候變遷下,水將成為下個世紀爭奪的重要資源,學者觀察,防洪和防旱都是我們急需面對的挑戰。過去,我們為了留住水,犧牲了環境生態,築起高壩,只為了用水安全無虞,現在,我們有沒有新的思維去看待水?在大型水庫之外,尋求另一種可能性。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更多文章
- 十年大旱來襲! 全台陷入「水焦慮」
- 「捕霧」追水 學者:台灣冬季很保溼
- 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 震撼大陸
- 都是中國害的? 學者: 7成空污台灣自產
- 所以我才凝視它,就像我凝視你-柴靜《穹頂之下》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