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2015年5月22日台北訊,洪郁婷、彭瑞祥報導
科學家每年都會發現上千種的新物種,代表著地球仍有許多我們未知的生物,不過同時卻有些物種正面臨絕種的危機。然而,當一個物種消失了,影響到的絕不僅是單一物種,而是整個生態系的平衡,這就是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之處;更重要的是,這和人類長遠的福祉和永續發展,關係密切。
每年522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今年聯合國高舉「生物多樣性與永續發展」(Biodivers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為主題,傳達地球上的各種生命都是緊密相連的,因此生物多樣性是否能永續發展,與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舉例來說,人類無法單靠自己存活,食物來源必須仰賴其他生物的供給。
響應世界保育脈動,林務局也和民間合作,串連地方政府政府在全台辦理系列活動,首場邀請台大地理系教授王鑫,在台大農業陳列樓的「綠色行動.永續未來」系列演講揭開序幕,並推出《台灣桃花源-看見里山》一書,介紹國內近年推動里山倡議極具成效之案例,希能有更多團體加入推動。
生物多樣性 是人類財富、健康和福祉的共同基礎
1992年的地球高峰會,與會國共同簽署了《生物多樣性公約》,這是全球第一個保護和永續利用生物多樣性的公約,一開始將公約生效的日子12月29日,定為「國際生物多樣性日」。2001年,聯合國決議將國際生物多樣性日改為每年的5月22日,並延用至今。每年的「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皆有不一樣的主題,針對主題舉辦相關活動、學術研討會,向民眾傳達生物多樣性的概念及重要性。
不過因人類破壞棲地、汙染環境、基因改造、引進外來種等,不僅破壞生態平衡,對於物種的影響也極大。例如人類為了自身需求,大量開採石油,而在開採石油過程產生的鹵水,其所含鹽份是一般海水的10倍。石油開採業者會將鹵水排進污水貯存槽,不過仍可能滲出或因其它意外而污染當地水源與生態。
此外,人類的飲食習慣也讓許多物種面臨滅絕危機,例如許多人喜愛吃生魚片,且因使用如三層流刺網、底拖網、電魚等不永續的漁法捕魚,造成漁獲量越來越少,更讓太平洋黑鮪魚從暫無危機的物種,躍升為易危物種。
啟動第六次生物大滅絕 最終害到人類自身
根據科學家指出,地球上已有75%以上的物種消失,正走向第六次大滅絕,地球曾經歷五次大滅絕,都是由地質或天文災難事件造成。然而,下一次的大滅絕將會是因為人類。
若一個生態系中的生物種類越多,組成越複雜,生物之間彼此相互依存、相互牽制、相生相剋,才能使生態維持平衡,並且不會因為少數幾個物種的變動,而引發生態系重大的改變。
人是自然組成的一部份,與其他生物間應共存共榮,我們可以透過設立保護區,保育棲地和生物等行動,減緩熱帶雨林、濕地消失的速度,也能避免物種不斷減少,以保障生物多樣性與人類的生存。
保護機會 認識生物多樣性 採取行動!
國內相關活動方面,林務局也發布新聞稿指出,「地球上的各種生命和生態系統,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健康和福祉的基礎,沒有健康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人們的生計、生態系統服務、自然棲地和糧食安全就有可能受到嚴重影響。」因此串連規劃了豐富的系列活動,包括「看見生命.展現生命」攝影展、賞鳥、賞蝶生態解說導覽活動、昆蟲多樣性保育、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等多元類型的生物多樣性內涵。
主題活動如下:
- 5月22日~6月6日於台大農業陳列館三樓辦理「綠色行動.永續未來」6場系列演講。
- 5月22日~8月31日於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及台北市立動物園教育中心辦理「看見生
- 命.展現生命」用鏡頭記錄生命特展。
- 6月3日~6月4日於台灣大學總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辦理「昆蟲生物多樣性保育與資源
- 永續利用國際研討會」。
- 9月23日於花蓮區農業改良場辦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農村發展:生態農業與里山倡議國際研討會」。
※ 詳細內容可看專屬網站
另外,台灣環境資訊協會也舉辦生物多樣性相關講座,包括:
※ 守護環境知情權,捐款支持環境資訊中心!
※ 本文同步刊登於環境通訊網
資料來源:環境資訊中心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