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陳泳翰】
很久很久以前,阿里山區的針葉林裡,矗立著無數紅檜和扁柏,還有少許肖楠。它們的祖先於冰河時期來到台灣,在雲霧繚繞的山林裡永久定居,直到被日本人發現為止。為了將這些質地堅硬,還會散發芳香的優質木材往山下送,森林鐵路從平地一路蓋到海拔兩千多公尺的山上。當時阿里山的原木彷彿多到根本運不完,工人伐木的速度比運樹還快,宛如挖到油井般,財富源源不絕地噴出,成了造屋、建廟的重要原料。
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裡,這些高級建材就被砍伐殆盡,也改變了森林鐵道的命運。行走其上的火車,原本是為了將阿里山區珍貴的紅檜送下山,現在沒有原木可送了,只好反其道而行,將海內外旅客送上山,一睹高山雲海、日出,以及櫻花盛開的風采。
從嘉義市區出發,不多久便來到竹崎,這裡是阿里山火車在平地路段的最後一站, 也是台灣少數保存完整的全木造車站。當年竹崎站拜阿里山林業之賜而興起,林業式微後,也就鮮少有人會在此兜留,有趣的是,如今當地找回旅客的新方法,還是和樹木脫不了關係。
近來聲名鵲起的天空走廊,就位在竹崎車站正對面的公園裡─白色的金屬網格,像阿里山森林鐵道一樣,以之字形方式攀沿緩坡而上,先是跨越了杜鵑花和野薑花,再垂直陡升至樹冠的高度,水平穿梭於桃花心木、吉貝棉和洋紅風鈴木之間。踩在會發出清脆聲響的網格上,婉囀的鳥啼變得更近也更立體,有時才別過頭,又一隻頑皮的樹梢精靈從眼前輕盈跳了過去。
天空走廊展現了林業的一種可能性:以靠近但不破壞的方式,誘使人們走進自然、觀察自然,呼吸樹木吐露的芬芳。能夠攬客的觀光業,是台灣林業轉型的選項之一,位於阿里山區的奮起湖,多年來就受惠於觀光業的發展,吸引無數遊人來此洗沐森林浴。不過奮起湖和樹木的關係,遠非觀光兩字所能一語道盡。
當火車駛離竹崎站,一路左彎右拐上行,海拔爬升一千多公尺後,便來到森林鐵路最大的中繼站奮起湖。當地民眾流傳著一個老笑話,每年總有一些家庭,興高采烈帶著泳衣、泳褲、彩色游泳圈和水槍上來,到了現場才抓著人猛問,「怎麼找了老半天都看找不到湖呢?」原來三面環山的奮起湖,是個狀似畚箕的盆地,在台語中,這類地形的發音和湖字相同,才造就了歷久不衰的美麗誤會。
在文史工作者麥正治眼中,奮起湖的畚箕地形藏著更多奧祕,他逢人就要介紹,這把畚箕正是奮起湖的最大靠山,說什麼都不能輕易擾動。他不時會帶著造訪奮起湖的遊客,沿著北側步道登上觀景台,從這裡可以清楚鳥瞰畚箕的開口,三面環立的山勢盡收眼底。若是看得再仔細點,就能明白麥正治為什麼要稱呼這片山林是靠山、是聚落的守護之神:放眼望去,全是青葱蒼翠的森林,沒有任何一處被開墾成茶園或高冷蔬菜區。視線近處是柳杉和原始的雜木林;綠意掩映的深處,則藏有樟樹和牛樟。每一棵受到人為刻意保護的樹木,也都反過頭來保護了在地的人們。
和其他風景區不一樣,奮起湖全區都屬於林班地,依法不許隨意開墾,這樣的條件限制,雖然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奮起湖的觀光規模,卻也保全了它的長治久安。在奮起湖老街上賣糕餅的劉家榮,見識過當地經濟多次起落,可是不管遊客數量如何變化,他說奮起湖總能留有一脈不絕的氣息。幾次重大天災,奮起湖聚落都安然無恙,重新站起來的本錢分毫不缺。「這裡的地質很穩定,我相信是森林保護了我們。」劉家榮如是說。
身為天美珍餅店第三代傳人,36歲的劉家榮,是小學同班同學中唯一一個留在奮起湖的人。一大早,就會看到堆滿笑意的他現身老街,嘴上吆喝著遊客來店裡試吃糕餅,手上也沒閒著,將餡料填入木頭模具中,翻面後啪答一聲,印上火車圖案的麵團準備送入烤箱了。
雖然早在第一輛火車開上奮起湖前,當地就已經有少數商家聚集,但確實要等到森林鐵路開通後,奮起湖才真正發達起來。從嘉義、竹崎方向開來的火車,會在奮起湖稍事停留,補充燃料、食物,也帶動了聚落的發展,可以說沒有林業,就沒有今天的奮起湖。
即便林業沒落了,如今奮起湖的周圍,仍然有規劃良好的木棧道,通往成林的柳杉和台灣杉。木棧道中心,有一整區密密麻麻的肖楠,穿林而過的逆光中,有蚊蚋翩翩飛舞。旅遊地圖上,這一區被稱為肖楠母樹林,言下之意,此區的肖楠樹是要負責結出果實,提供人們採種育苗之用。
在台灣,肖楠是近年名聲、市價竄升得最快的原生樹種之一,它和紅檜、扁柏同屬高級建材,數量卻更為珍稀。一直到近幾年,紋理緻密又具芳香的肖楠,才開始被刻意復育,成為造林、造景的主力樹種。可以想見的是,在我們有生之年,註定等不到這批肖楠長成參天良木,可是此刻,當一整代的人選擇栽下撐過環境變遷,存活至今的優異台灣特有種,就意味著未來又多了一絲希望,就像存入一口油井,遲早會井噴出財富或一代人的幸福。
從嘉義來到奮起湖,彷彿走過一條林業的時光隧道,望著眼前的肖楠,一股念頭浮上心坎:確實,沒有任何一個行業像林業一樣,如此仰賴前人遺澤,又必須如此為後人設想。
【更多嘉義和樹木間的故事,請參閱《孤獨星球雜誌》第43期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