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剪輯 葉鎮中
陳永陵的家,在台東池上與花蓮富里交接處,從屋頂眺望四周,林木蒼翠,彷彿一片從來不曾被人打擾的原始森林。很難想像,十五年前,這裡除了芒草、竹林,就只有荒廢的果園。「鄰居說,你這個人好奇怪,旁邊好好的果樹、梅子樹,不好好照顧,老是照顧那些原生的樹種。」
生死掙扎的一場大病,讓原本住在台北的陳永陵,帶著家人來到山上,他們決定遠離石化污染,尋找清淨的生活空間。一家人用雙手雙腳,一吋吋清掉芒草與竹子,讓構樹、血桐、山麻黃等各種原生樹種,回到它們的家。一家人復育森林的方式和別人很不一樣。他們完全尊重大自然先來後到的順序,從保留原生種的小樹苗開始,讓大自然自己進行生態演替。
「剛開始都是先鋒部隊,像構樹、山黃麻、木通那些先長。」陳永陵對著來訪的地球公民基金會夥伴說,「但是我去找樟樹、大葉楠那方面的,剛開始來都會死掉。因為它還不到這邊營養和微生物機制。經過七、八年,構樹慢慢衰竭,山黃麻達成任務也衰竭,大葉楠不用我找,鳥獸就會幫我找過來。」
陳永陵一家人經營的手作森林,越來越像隔壁的原始林,樹種多元,雜亂無章,和一般人工復育、整齊劃一、林相優美的經濟林,很不一樣。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員呂翊齊說,「陳永陵的做法,跟過去那種經濟造林、單一造林,皆伐式的造林不一樣,是翻轉性的觀念。」研究員潘正正也說,「我們對森林的想像,常常受到溫帶國家森林的影響,然後覺得經濟林看過去很舒服。」研究員李翰林也同意,「台灣中低海拔森林自然秩序裡面不是這個樣子,如果變成單一樹種反而是病態、不是健康的。」
陳永陵搬到山上,就是為了尋找乾淨的生活空間,過去讓他痛不欲生的一場怪病,因為朋友的建議,吃了有機食物,健康慢慢好轉。於是他瞭悟到,不受石化污染的乾淨食物,是多麼重要。因此他特意搬到原始林邊緣,想要觀察、對照、模仿原始林的生態,徹底了解大自然的機制與活力,是怎麼進行的。
由於他對食物的嚴格要求,剛上山的時候,妻子羅彩瑞感覺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辛苦,根本找不到食物。於是除了契作,羅彩瑞嘗試自己種菜,但是她發現,她買的種子很難種出菜來,「市面上買的都是化學種子,就是慣行農法培養出來的,有泡過藥,然後還要施肥的種子,如果我買那個種子來種,不施化學肥,它就發不了芽或者長不大。」更讓羅彩瑞吃驚的是,有人建議她將種子泡機油,這樣可以防止蟻蟲吃掉種子!
羅彩瑞與陳永陵一家人在山上盡量隔絕石化污染,包括牙膏、沐浴乳等清潔用品,都從森林採集植物發酵而成。以前陳永陵做建築業,在屋頂塗上隔熱、防水的化學藥劑,現在他捨棄不這麼做了,屋頂以綠色植栽的爬藤類植物,譬如寬筋藤代替。
他們家的房子是一棟參考風向、地下水脈,興建而成的綠建築。這棟涼爽舒適的建築,最大功臣就是他們花了十五年的時間,復育而成的森林。森林幫他們過濾掉沙塵與熱氣,當地球公民基金會山林保育部主任楊俊朗問:「所以我們需要一座森林來維護我們的健康?」陳永陵堅定地回答說,「是的。」
本文轉載自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