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錄「里山生活基本術」
山村中的排泄物處理
大多數的山村沒有公共下水道。在人口密度低的山村裡,埋設污水管線、將污水引導至污水處理廠,太過浪費且不符合現況,也無需這麼做。最近開始會使用淨化槽,但大多是採自行汲取式,將生活中的排水排入溪中。若使用汲取式廁所,但位在車輛無法靠近的地方,或是住進距離車道有段距離的舊房子,就必須自己處理了。
我們家就是這情況,然後利用鋸屑做成的堆肥式廁所( 旱廁),雖然知道有一種方法是在地面下埋設管線, 促進生物淨化來養肥土壤, 但因為建築物靠近石牆, 挖掘時會碰到石塊, 所以還是決定在離住宅有點距離的地方挖洞處理會較妥當。
糞尿在過去被稱為「金肥」,是相當貴重的肥料,群馬縣近郊的農家們還會買賣金肥,將它們與蠶糞混合,擺放半年後用作田地的肥料。現在則有許多人對於將這種肥料灑進農田裡懷有抗拒感。不僅是氣味問題,現代生吃蔬菜的機會很多,所以在衛生層面上也令人不安。此外,採用免耕、無肥料的自然農業時,就不會使用含有過量氮的肥料了。
淺洞穴能夠活化微生物
過去會把糞尿當成肥料使用,若讓它們這麼滲透到土壤就太浪費了,所以會儲存起來進行厭氣性發酵,但如果不使用的話也就無須這麼做,只要打造出適合好氧性微生物活動的環境即可。好氧性做法分解得比較快,氣味也較淡,只需挖一個淺淺的洞(因為微生物大多存活於表土),然後放進一些表面積較大的木質材料,作為微生物的附著材。
首先是處理洞穴位置,必須挑選離家或離溪水較遠的地方。若自家土地中有田地,可在田地裡挑一塊日照良好,靠近石牆的位置,在那裡挖出一個深30cm 左右的淺洞穴。長寬約2cm×1cm的長方形,在裡頭放些細小且表面積大的木質材料,最好是本身不易自行分解的東西。具體來說,像是將杉木的疏伐材用鏈鋸機每隔1cm 鋸個切口,還有鋸屑跟棕櫚皮也一起丟進去。另外還要放進能提供微生物的東西,像是枯萎的草莖與小樹枝。接著用桶子把糞尿搬過來倒進洞裡,滿了之後用浪板或木板蓋上,壓上石塊以免被風吹走。
糞尿的水分會滲進土壤,剩下來的則會被木質的附著材(過濾材)吸附,並被好氧性微生物分解。若是在夏天,幾天後味道就會消失,具有淨化效果,而在冬天,由於接近石牆的土壤溫度較高,較易分解。然而,用於廁所的紙張並不容易分解,所以要另外收集,燃燒處理。把無臭的污泥當作肥料使用
洞穴使用幾次後,污泥會附著在裡面,使水分不易浸透,這時,在倒入糞尿前必須先將附著材的木質材料挖出,用鏟子將上面的泥土挖掉,然後重新放回洞裡,並追加一些鋸屑、枯萎的草莖跟樹枝等,如此一來就能重複使用。
取出來的泥土完全沒有不好的氣味,就跟一般泥土一樣。將它們當作田地的肥料(生食蔬果外的田地,例如麥子、玉蜀黍、根莖類等)應該也無問題。此外,若是自家土地,也可將這些土倒在石牆底下或頂端,作為其他生物循環結構的一部分。
使用合併淨化槽
若無論如何都想安裝沖水馬桶,就必須設置淨化槽,平成十三年修訂的法律中禁止新設「單獨淨化槽」。那原本是作為下水道完工前的暫時性設備,排水基準在BOD99ppm 以下,污染性高性能也差,所以現在設置的是能夠同時處理糞尿與廢水的「合併淨化槽」。排水基準在20ppm 以下,其中還有像石井式(※1)一樣,能夠將糞尿污水淨化成像溪流的清水般(1ppm 以下)的淨化槽。
設置時幾乎都有鄉鎮提供資金補助,有些自治單位還會提供補助金,讓住戶將單獨淨化槽改為合併淨化槽。
基本上淨化槽是由微生物進行淨化處理,不同的機種或持有者的使用管理方式都會影響處理能力。所需支付的費用包含曝氣時的電費,以及定期檢查、清掃的費用(在《合併淨化槽入門》本間都、坪井直子著/北斗出版一書中,詳細記載自行檢查的方法)。此外,即便是性能佳的淨化槽,也有義務在排水中加入消毒藥劑,將這些廢水排放進山村的清流中,總覺得非常抱歉。
使用旱廁
若不想使用汲取式廁所或自家處理的廁所,那就利用鋸屑來做成旱廁(※2)。將糞尿混入
鋸屑中,加溫並進行渦捲式攪拌,好氧性微生物就會進行分解與乾燥,最後變成粉狀物質,就可以倒回土壤中回歸大地。由於不需使用水與配管,相當適用於容易取得鋸屑的山村中,但現在尚未獲得地方自治單位的補助。
※1 石井式……第一工業大學的石井勳教授們研究開發出來,使用「把底部割開的空養樂多罐」來當成過濾材料,能將水質處理到BOD1ppm 以下,具有非常優秀的性能,而且產生的污泥也不多,易於維持與管理。
※2 使用鋸屑的旱廁……商品名為「Bio -Toilet」。製造販賣商為正和電工(有限公司)
書籍相關資料
書名:里山生活基本術
作者:大內正伸
譯者:陳盈燕
出版社:晨星
出版日期:2015年0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