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夜的精靈:螢光蕈

台灣由於地形複雜、南北跨越兩種氣候類型,海拔高度從海平面一直拔高至近四千公尺高山。因此一些在台灣耳熟能詳的生物:台灣黑熊、台灣櫻花鉤吻鮭、水鹿、黃裳鳳蝶…就已經是引人振奮的驚歎號。但因為地形複雜,各地仍有許多有不為人知,看見了卻引人驚奇的生物與自然野趣。

第一次聽到螢光蕈,是我在雪霸國家公園服務期間,有一次為替代役上完專訓課程後,一位畢業於屏科大森林系的五十六梯替代役彥彬,跟我分享他在學校拍攝的螢光蕈。幾張背景全黑的片中,一朵朵發出綠色微光的傘形蕈類,夢幻而不真實,令我驚異除了深海生物外,台灣陸地上也有這種美麗的發光生物。我上網搜尋了資料,螢光蕈在嘉義、屏東科技大學後山,以及墾丁國家公園境內皆有人觀察到,它只在春夏季多雨的時期才會萌發,且僅生長在竹林中,加上入夜後才能確定它的存在,尋找螢光蕈對我來說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2008年國家公園暨志工聯盟大會由墾管處主辦,我與管理處保育志工們前往墾丁,大會其中一項活動是社頂夜間觀察,由長期在地經營,且成功塑造生態旅遊口碑及形象的社頂部落居民,組成解說員帶領友處志工與保姆們認識墾丁的夜間生態。我們有的戴著頭燈,有的拿著手電筒,跟著社區解說員走進黑暗的碎石子路,在黑暗中發現一個又一個的驚奇。夜巡的蛇、競走的陸蟹、罕見的大型昆蟲津頭氏大頭竹節蟲,讓人又認識到亞熱帶海岸另一種自然風情。

但最壓軸的,是解說員大哥忽然靈機一動,告訴我們要去欣賞一下螢光蕈,使我心頭一振,這個虛無飄渺的夢幻物種,今日竟有緣一見。

「不過因為現是十月,天氣算乾燥,又已經深秋了,不是螢光蕈出現的季節,只是你們難得跑這麼遠,就帶你們碰碰運氣囉。」解說員大哥為了怕我們期望過高反而失望太多,特別說明我們來的時間不是正確的季節。

不過,大家帶著既來之則安之的心情,仍跟著大哥亦步亦趨接近路那端的竹林。涓涓水聲逐漸清晰,頭燈照出山溝旁一小片竹林,也嗅出空氣中的濕氣。解說員大哥叮嚀我們關掉頭燈、手電筒,四周變為一片黑暗時,陷入一片無聲境界半晌,我們也疑惑不止。忽然聽到大哥的聲音:「有了,就在前面,那個發出螢光的就是了…」

大家陷入一陣騷動,正在努力尋覓那個神秘的發光蕈類時,大哥用他的手電筒為我們指引方向,當我們愈來愈多人清楚螢光蕈的位置後,所有人關閉光源,靜靜欣賞季末的幾朵螢光蕈。在雜亂的竹枝中,也許是過了夏季雨水不足,或是溫度不吧,螢光蕈發出的光清楚呈現他的傘狀輪廓,但卻小巧細瘦得像個米粒大小,但也使我們滿足了。

自從到墾丁國家公園服務後,就有足夠的時間找螢光蕈,第一次自已找螢光蕈,是在七月份某個晚上,我騎車上社頂,戴著頭燈走進公園,七月連續好幾天的午後雷陣雨讓步道滑不溜丟,沿路珊瑚礁山壁上,高腳蛛蜘與灶馬靜靜迎接人類的造訪。進到竹林,綠色螢光稀疏散發,比十月份看到的還多,每株螢光蕈因為雨水的滋潤長得碩壯,菌傘下皺摺清晰可見,增添竹林夜晚的神秘感。

也許是氣候變遷加劇,2013年生成的颱風出奇地多,進入夏季後幾乎每週一颱,也帶進大量的雨水。七月底,我在一個雨勢稍緩的夜晚來到社頂,步道一樣悶濕地叫人窒息,但更令人摒住呼吸的,卻是眼前的奇景!


黑暗中,點點綠光密佈,宛如天上的繁星;我拿相機隨處可拍下肥大的螢光蕈,吸飽水的螢光蕈長得更大了,有的比五元硬幣還肥大,也長得更多,前後左右,就像一片螢光森林。我曾看過黑翅螢大發生,大片螢光蕈雖不及黑翅螢造就的星光大道般燦爛,但也算得上壯觀。

我從五月梅雨季開始,不定時觀察到年底,終於掌握住螢光蕈出現的季節。初夏梅雨季來臨的時候,螢光蕈像是從寒冬甦醒般綻放微光,隨著降雨的頻繁,愈長愈盛,颱風侵襲更能助長螢光蕈的成長,直至冬季東北季風吹起,螢光蕈才悄悄收起光芒,直待來年下的第一場春雨後,再繼續魔法森林中的螢光盛會。

原文出處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