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中心收容的台灣彌猴真的很多,但還不至於為患...
重點是~野生動物永遠不會是我們的"患"
在動物來到本中心之初,我們會先提供至少為期3個月的隔離觀察期,藉此觀察他的身體或精神的狀況,以及是否有傳染性疾病。
3個月之後,在動物健康及精神狀態良好的情況下,若是群居的動物如獼猴,我們會評估他是否能進入群體,並與其他動物和平共存。若可以,我們會慢慢的、循序漸進的讓他進入群體;但若無法融入群體,則設法妥善的安置他。例如,最近新聞中所提到名為妞妞的獼猴,因為其幼年時期被人長期飼養,導致無法適應獼猴的群體生活,然她卻可以接受其他的動物,因此妞妞目前與紅毛猩猩、賀氏黑獼猴和平相處在同一個籠舍中。
台灣獼猴是群體動物,會有示好的行為互動如理毛,當然也免不了吵架甚至打架。但就像人一樣,如果他願意走進群體,我們不會因為可能偶發的小爭吵,就把他獨自隔離處理。違背原本自然的群體的生活模式,這樣對動物的生活、精神甚至健康狀況來說都不好的。
當然,一旦確認個體要併入群體中,我們會在併群前仔細的系列評估,並在併群後密切監測,觀察動物間相處的情形。在這些併群的個體中,的確偶有出現爭吵而受傷的個體,但卻鮮少出現因為打架因此死亡的案例。
根據我國的《野生動物保育法》,「保育類野生動物活體及其產製品非經同意,依法不得騷擾、虐待、獵捕、宰殺、買賣、陳列、展示、持有、輸入、輸出或飼養、繁殖。」
在本中心,有許多被人類飼養後棄養的動物的個體,以台灣獼猴為例,他們大多是在小時候"可愛"、"乖巧"時被飼養,但長大後,因為"不怕人",所以"不聽話"、"會咬亂咬東西"、"會攻擊人",而紛紛遭人棄養。好一點的或有機會進入收容中心,但也有不少情況確是遭飼主任意放生,任這些可能已經喪失野外存活技能的動物自生自滅。
野生動物如台灣獼猴不同於一般的寵物如貓狗,犬貓寵物與人類已有長達數千年的相處磨合期,適應人類共生的生活模式,所以俗云貓狗是人類的好朋友。然而,野生動物自有其野性的需求,而這是人類萬萬無法完全滿足的。
更不用說許多野生動物可能帶有一些人畜共通的疾病,而這些動物身上所帶的病原無法像一般貓狗可以有效清除,以寄生蟲來看,學術界在野生台灣獼猴身上已經發現到的人畜共通的寄生蟲有:人鞭蟲、腸結節蟲、福氏桿線蟲、多種具致病性之阿米巴原蟲、大腸纖毛蟲、胃蟲、絲狀蟲,和待確定物種的毛圓線蟲、特尼登線蟲、蛔蟲、蟯蟲、絛蟲。這些寄生蟲可經由被污染的土壤和水源或透過接觸傳染給人類,在人猴高度共處的環境中,傳染的機會特別高。
若你真的喜歡野生動物、熱愛台灣獼猴,那就為他的生存環境、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如不餵食野生動物,遇到受傷的個體也可通報相關單位,不亂丟垃圾以避免動物誤食等等,就是千萬別飼養他們。
愛牠,就讓野生動物在野外自由自在的當野生動物吧!!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