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百科】失溫的預防與處置

  • 林政翰
  • 30,804次點閱

想像一下在酷熱的夏天,你在中午運動之後感覺全身發燙,感覺幾乎快要中熱衰竭了,有什麼方法可以讓你在半個小時之內感覺幾乎快要失溫。如果把你移到低溫的 冷氣房,澆一盆水在你身上,再加上電風扇的強風,很容易就能讓人從極端炎熱急著散熱,迅速轉變成身體縮成一團,恨不得換上乾衣服再加上保暖衣物。這個例子說明了失溫的三個要素:低溫的環境、風寒效應水寒效應

 

什麼是失溫?

失溫就是身體中心軀幹溫度降低,而失溫之所以危險,是因為失溫會影響人的判斷力,失溫患者常不自覺地任由情況繼續惡化。由此可知,保持對失溫的警覺是最有效的預防,及早察覺並介入也是每個山野活動者應該具備的能力。

當人體開始覺得寒冷時,身體就會自動把四肢末梢的血液集中到中心軀幹,這是身體減少身體熱能散失的方法,以保持中心器官與腦部的正常功能,所以人的手腳就會覺得冰冷。如果你不做回應,身體的體溫繼續降低,就會開始不自主地發抖,因為發抖是最有效的產熱方式,這時如果你還不想要穿上保暖衣物,補充食物跟水分,讓身體的體溫繼續降低,你的意識清醒程度就會開始受影響,會變得不想講話、想睡覺、思考與判斷的能力也大受影響,手指也變得僵硬,拇指很難碰觸到其他 四跟手指。等到身體停止不自主的發抖時,你可能已經快要喪失行動與思考的能力了。

(圖/123rf)

失溫預防的四大要項

一、隨時保持身體的乾燥

在寒冷的天氣之下從事戶外活動,一定要穿著足夠的保暖衣物,但是活動時穿太多反而容易導致身體過熱而流汗,如果你把流汗視為戶外活動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這是極為危險的觀念。在寒冷的天氣之下,穿得太多跟穿得不夠是一樣危險的。衣物穿著的目標,是讓身體在行進時保持身體的乾燥,容易因為活動而流汗,通常來自於背負得太重、保暖衣物穿得太多、走得太快,以及事前的體能訓練不夠紮實。

身體流汗時體熱的散失速度是身體乾燥時的25倍之多,所以在寒冷的天氣之下,保持身體的乾燥是極為重要的保暖措施。一休息就把保暖衣物穿上,能在第一時間保存體熱,等到覺得冷才穿起衣服就已經慢了,身體需要更多的時間才能回到溫暖的狀態。

 

二、補充營養的食物

在寒冷的冬天從事戶外活動,身體需要更多的熱能來維持身體的正常體溫,卡路里不見得是身體能量的全部,營養的食物如糙米、全麥的麵粉、麵條、土司,新鮮的蔬菜、水果,能夠提供你最多的能量來源。

隨時補充食物才能保持身體的最佳表現,每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就補充足量的食物,身體才有足夠的燃料可以燃燒,並且轉換成身體所需的糖分。

 

三、補充適當的水分

當身體因為寒冷而產生四肢末梢血管收縮,將血液集中回流中心軀幹的過程時,身體會誤認為水分太多而經由尿液排出,這樣的「寒冷排尿」容易導致脫水的情況。如果你是在冬天攀登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就要更注意脫水的問題,因為脫水讓血液量減少且變濃稠,會影響血液循環而進一步影響身體熱量的轉移,脫水跟失溫相伴更容易影響判斷力跟決策能力。

每隔10~20分鐘就喝口水,讓身體保持在適當的水分狀態下,能夠讓身體在高效率的狀態下產熱與散熱,有助於身體免於失溫跟脫水。在冬天極為低溫的環境之下,保溫瓶可以確保你喝水的意願,一個800~1000C.C.的熱水瓶是非常方便的喝水工具,中午休息時記得再煮一瓶下午喝的水,就能確保你行進時一天1600~2000C.C.的水量補充。

咖啡、茶葉、可可粉、酒類都是利尿劑,身體會因此而排尿,對於身體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單純的水對身體而言仍然是最好吸收的液體物質。

 

四、隨時保持警覺

隨時保持警覺是最重要的預防機制,說簡單是最簡單的,但難就難在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認知。絕大多數的失溫患者都是撐出來的,冷了就穿衣服、風大就穿起風衣、隨時補充水分跟食物,聽起來理所當然,但是養成習慣卻不容易。

當你的隊友開始不自主發抖,或是脾氣變差、性格跟平時不大一樣、想睡覺等等意識清醒程度上有所改變時,就必須馬上停下來。就地搭起帳棚,換上乾的衣物,套 上大塑膠袋跟輕便雨衣,中間用膠布密封,再把失溫者放進睡袋裡面,煮熱水放到水瓶裡再放進睡袋當中,讓患者自行回溫。如果患者可以喝水、吃東西,就幫患者補充一些。

失溫患者在回溫的過程中,會先經驗到體溫先下降再回溫的現象,也就是他會在覺得溫暖之前先感覺到更寒冷,這是正常的現象,稱為「後降溫」現象。

 

結語

從事戶外活動,冷了就穿衣服、快要流汗就脫一件衣服、還沒口渴就喝水、還沒餓就吃東西,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不要撐。這樣,不只可以遠離失溫,還能遠離大部分的山難事件。

原文出處

 

更多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