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百科】高山症的症狀與處置

  • 林政翰
  • 105,520次點閱

高山症是人體在超過2500公尺比較高海拔的地方,因為氣壓、氧氣等等原因的影響之下,身體來不及適應所產生的狀況。這些症狀被歸類為三種:急性高山症、高山肺水腫以及高山腦水腫。

 

高山症的發作跟什麼比較有關係?

體能狀況跟高山症的發作並沒有直接關係,反而受天生的體質的影響。男性比女性容易發生高山症。缺乏高度適應、寒冷、脫水、睡眠不足以及飲酒等等情況,也都會使人更容易發生高山症的狀況。

維持適當的水分補充以及食物營養能有所幫助,高碳水化合物的糧食最多可以降低急性高山症的症狀達30%之多。

 

急性高山症

急性高山症是三種高山症狀當中最輕微的一種,也是登山者最常碰到的一種,它輕微的症狀包含有頭痛、噁心想吐、食慾不振、虛弱無力等症狀。出現這樣的症狀時,隊伍就應該不再繼續往更高的海拔前進,應該在該地停留一個晚上,直到症狀緩解才能往更高海拔前進。

急性高山症的症狀常常不容易跟感冒清楚區別,但是如果已經有上述的症狀,就不能排除高山症的可能性,要把二者一起考量。但如果患者已經有嚴重而無法緩解的頭痛、持續性(二次以上)的嘔吐,就表示患者已經進入中重度的症狀,必須立即下撤。

(圖/123rf)
 

高山腦水腫

我們的腦殼是硬的,腦水腫無法像手指的水腫往外肥大,就只好往內。嚴重時會影響人們意識清醒的程度,產生對環境迷惑、嗜睡等狀況,也會產生運動失調的情 況。其中又以運動失調為最明顯,也最容易辨識。雖然以台灣高山的海拔而言,高山腦水腫發生的機會比較低,但是也不能輕忽。因為高山腦水腫是一種會危及生命 的緊急狀況,如果確認有運動失調(無法走成直線),就必須立刻下降高度,幾百公尺的高度下降,有時就足以造成很明顯改善。

 

高山肺水腫

以台灣的海拔高度而言,高山肺水腫反而是登山者必須更認真面對的高山症狀(曾經有海拔2200公尺的肺水腫案例),因為肺水腫有可能會獨立出現,而沒有急性高山症的症狀或是不明顯,常常被認為不可能是肺水腫。

關於肺水腫,我們應該採取更保守的對應方式,因為幾乎每年都有高山肺水腫的死亡案例,而這些案例都可以經由充足的知識,以及保守的對應方式來挽回。因為高 山肺水腫有可能不經過急性高山症的階段而獨立發生,而且有可能迅速惡化,所以早期的確認或是至少懷疑就顯得非常重要。當隊友的體能明顯變差,需要比其他人 更長的時間恢復喘氣,就得要開始監控呼吸與心跳。隊伍不再繼續前進是個聰明的作法,甚至往低一點的營地移動都是必要的,因為患者停留在相同的高度使狀況惡 化的機會非常高。

 

做好高度適應

理想上的高度適應就是一天的海拔上升高度不要超過600公尺,但是台灣攀登高山,坐夜車是很常見爭取時間的方式,很容易就在24小時之內上升超過二千甚至三千公尺,加上睡眠品質不佳,是高山症最容易發生的族群。

我會建議提早幾個小時出發,在海拔2000~2500公尺的地方先過一夜,隔天一早再出發登山,讓身體有多一點時間適應高度,也讓睡眠充足,可以大大減少高山症發生的機會。充足的水份補充也有助於高山症的預防。

 

隨時保持警覺

因為嚴重高山症尤其是肺水腫是會致命的,任何症狀的出現都要保持高度警覺,就算看起來是感冒,也不能把高山症排除在名單之外,必須每半個小時在休息的狀態下,測量患者的脈搏與心跳,這樣就能在2~4小時之內觀察出患者的狀況是好轉、持平或者是惡化,而高山症的處理應該要保守一點,尤其是當隊伍無具備獨立搬運患者的能力時,更應該保守以對。及早發現,在患者還有行動能力時來處理,有時200~300公尺的高度就足以造成生與死的差別。

高山症絕對有效的治療方法,就是高度的下降、下降、再下降。

原文出處

 

相關文章:

看完後我覺得...

留言

預設頭像